肾病到尿毒症,这些指标“会说话”
2021-09-14徐伟钧
徐伟钧
肾脏每天都要处理体内多余水分和代谢废物。如果肾脏未处理毒素日渐蓄积,就会诱发机体出现水潴留、贫血等各种症状。且越靠近尿毒症期,肾脏功能的下降速度就越快,无法逆转。通过哪些临床常见指标,能判断肾脏是否受损或评估肾脏损伤程度?
血肌酐 血肌酐的正常值为:男性54~106微摩尔/升,女性44~97微摩尔/升。若检查报告中血肌酐>90微摩尔/升,则需要引起重视。原因在于血肌酐虽未超出正常值,但提示肾脏可能出现损伤,最好就医明确;若血肌酐>110微摩尔/升,则建议前往专业医院就诊,查明血肌酐升高的具体原因,对症治疗。
血液中的肌酐可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外源性肌酐是肉类食品在体内的代谢产生,内源性肌酐是自身肌肉代谢的产物。通常来讲,肌肉代谢较为稳定,而外源性肌酐则须依靠每日肉类摄入的种类和总量来达到肌酐的基本稳定。由于肌酐属小分子物质,可经血进入肾脏,由肾小球滤过,但肾小管吸收明显少,故机体每日生产肌酐基本随尿液排出。因此,血肌酐是评估肾功能的有效指标之一。
尿素氮 尿素氮是蛋白质的代谢产物,一般1克蛋白质可代谢0.3克尿素氮。尿素氮的正常值为2.86~7.14毫摩尔/升。尿素氮通过肾脏、肠道及皮肤进行排泄,但九成以上经肾脏排泄。尿素氮经肾小球滤过,可被肾小管重吸收,因而尿素氮的排泄受肾小球滤过率和肾小管功能的影响。若肾脏病变,尿素氮的排泄则会受到破坏,使尿素氮显著升高。但是,尿素氮含量不稳定,易受每日饮水量、蛋白质摄入量及患者是否存在肠道疾病、慢性消耗性疾病等因素干扰,因而其评价肾功能的价值没有血肌酐高。
尿常规 由于肾脏早期病变可在尿沉渣、蛋白尿中检出有形成分,故尿常规相关指标可提示肾脏或尿路疾病的一些征兆。肾脏病变易使肾脏丧失辨别能力,难以有效筛除机体生产废物,导致尿常规异常,因此,不少人将尿中出现泡沫、尿黄、尿臭当成肾病发生的标志。
蛋白尿 肾脏早期患者典型症状之一为蛋白尿。蛋白尿作为评估肾病患者预后的有效指标。若蛋白尿维持约1克,提示病情较轻,无须过于忧虑进展至肾衰竭;若蛋白尿处于1~3.5克,且存在一定潜血问题,则提示肾小球基底膜受损较为严重,病情进展至肾衰竭可能性较大,建议及时观察肾功能变化;若蛋白尿>3.5克,且免疫球蛋白A肾病>3期,即病情发展至肾衰竭可能性极大。总之,及时关注机体蛋白尿的变化,利于医师结合病情给出控制蛋白尿的建议,以期患者最大限度将蛋白尿维持在正常范畴,维持肾脏健康。
血压 高血压与肾病可相互作用,形成恶性循环。很多患者因高血压引发肾病,且较高血压易损伤肾脏周边血管,导致肾病。另外,因肾病引发血压升高的患者也较为常见。因此,血压水平与肾脏好坏呈明显正相关。建议肾病患者将自身血压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老年肾病人群控制在<140/90毫米汞柱,而处于尿毒症期的肾病患者,建议血压控制在<140/90毫米汞柱。
相关链接
如何有效预防尿毒症
1.定期体检。早期筛查利于早发现、早治疗。尤其是慢性肾病,早期基本无症状,难以发现,只能通过定期检查檢出。而肾病属慢性疾病范畴,早期干预利于临床治愈。建议通过血压、尿常规、肾功能等检查明确肾功能。
2.多饮水。在一定范围内多饮水不仅利于增加排尿次数,还能保障肾脏血液灌注。在尿量允许情况下,还可帮助肾脏排出机体代谢产物。
3.勿信谣。少吃偏方或补药,遵从医生建议,合理、按时吃药。
4.合理饮食。建议低盐饮食,必要时限制钠的摄入。对含钠较高的蔬菜,建议采用浸泡、水煮、去汤等方式,可达到较好除钠效果。肾病综合征时存在高脂血症等,即使进入恢复期,高脂血症也会存在。建议多食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少食或忌食肥肉、松子、花生等食物。减少爆炒、油煎炸的烹饪方式,多选择煲、蒸、炖等方式烹饪。此外,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建议限制蛋白质的摄入,但每日总量需>50 克,且优质蛋白含量不得小于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