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侯咀鱼灯舞 欢乐幸福年

2021-09-14本刊专稿童有兵孙玉芳宋嘉祁

文化产业 2021年8期
关键词:龙灯花型舞步

本刊专稿 童有兵 孙玉芳 宋嘉祁

鱼灯表演

皖中明珠无为市,南临长江,北依巢湖,山青水秀,人杰地灵,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且民间艺术源远流长,文化底蕴十分深厚。始建制于隋朝,无为取“思天下安于无事,无为而治”之意,宋代曾与临安、扬州、寿春并称“中国四大名城”;现由芜湖大桥、铜陵大桥贯通,与芜湖、铜陵市融为一体,面积2413平方公里,她通江达海,承东启西,是皖江开发开放的前沿,与“长三角”山水相连,人文相亲。

无为地处长江之滨,但在旧社会,由于长江经常洪水泛滥,难以种植耕作物,粮食经常颗粒无收,人们为了生存与发展,利用百里长江这一独特的地理条件,大力发展捕鱼业。为了庆贺渔业丰收,捕鱼平安,无为祖辈将每年正月定为玩“鱼灯”的节日。他们将“鱼灯”又称为“吉祥灯”“太平灯”,以祈求平安喜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3年10月17日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这标志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动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认知水平不断提升,各地申报“非遗”项目也持续升温,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及民间组织的保护、开发和利用。

侯咀灯会

在此背景下,无为民间灯会的保护工作,也取得了重要成果。2008年12月无为鱼灯列入安徽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5月无为鱼灯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无为鱼灯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以捕鱼为生的黄雒河、裕溪河、永安河水系乡镇一带,分支众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侯咀鱼灯、八里鱼灯、黄雒鱼灯、天花鱼灯等。

无为鱼灯的起源与发展

无为鱼灯历史悠久,相传在北宋宋仁宗期间,包公到陈州放粮得胜回朝后,为放花灯,曾普召全国各地向朝廷敬供花灯。据说:当时无为人敬献了八条鱼灯,得到朝廷赞扬。就这样,无为民间舞蹈“鱼灯”就保留下来了。据清朝嘉庆《无为州志》记载:“州中元夕放灯,由来已久。灯前必设大牌,绘一兽形,虎面麒足,雄势狞狰,振以金鼓,俗名‘虎头牌’,实乃龙神可辟水怪。”

新中国成立后,无为民间舞蹈“鱼灯”有了长足的发展。1955年底,安徽省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时,荣获了“挖掘奖”“优秀节目奖”和“优秀演出奖”。并于1956年到北京怀仁堂参加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获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好评,我国许多舞蹈家和学者,对该节目有高度评价。

当今,无为市委、市政府为弘扬优秀文化,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每年都举办大型鱼灯会,如开展无为“濡水情”民俗文化艺术节等,着力打造无为地方特色文化品牌,引导群众自发开展文化活动,不断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无为市加强无为鱼灯保护、传承和利用,分别于2011年—2014年、2014年—2017年两度荣获“安徽省民俗文化之乡”称号。

鱼灯的组成

无为鱼灯大部分以所在的村子来命名,侯咀因为属于开城镇新胜行政村,因此有时也称为开城鱼灯或者新胜鱼灯。每个地方的鱼灯的组成和造型都不尽相同,相比较其他地方的鱼灯,侯咀鱼灯色彩艳丽,造型小巧,鱼身纹样更具象,鱼的形似度高,具有独特的灯彩艺术。正是这种小巧的造型,使得侯咀鱼灯在表演时灵活多变,精巧的鱼灯在欢快的锣鼓节奏下,欢腾舞动,令人目不暇接、拍手称赞。

侯咀鱼灯主要由一条鳌鱼灯(也称为“龙灯”)和八条小鱼灯组成,外加一盏引灯和若干手提的平安小灯笼。每个灯都有专人负责,表演时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最神圣的就是龙灯,村民们都敬称他为“老龙”,龙灯是整个鱼灯的灵魂与核心,统领八条小鱼灯。龙灯由龙头、龙身、龙尾以及龙灯板组成,龙头有龙角、装饰花型、观音童子,福禄寿三星、魁星点元、状元及第等。龙灯嘴含彩珠,用麻线制成龙须。龙身卷曲,装饰五彩鱼鳞纹样,龙尾鱼尾形翘起。木制的龙灯板主要是为了固定龙身的作用,板上还设置了把手和支架,把手玩灯时手持用,支架是靠灯时支撑龙灯用。

八条小鱼分为两组,两组花色灯彩一样,称为“一红二绿三黄四黑”,一鱼和五鱼为红色的鲢鱼,二鱼和六鱼为绿色的草鱼,三鱼和七鱼为黄色的鱼,四鱼和八鱼为黑鱼的墨鱼。每条鱼的造型基本一致,由鱼头、鱼身、鱼尾、鱼鳍、灯把手五部分组成,每条鱼的主要区别在于颜色和装饰纹样不同,纹样由鱼鳞纹和四季花卉构成,每条鱼的鱼鳍上分别书写:“天、下、太、平、人、口、平、安”八字。其中一五鱼为头鱼,整个小鱼的动作要看头鱼的领导,因此玩小鱼的人主要看头鱼的玩灯人的手势和动作引领。

鱼灯乐队演奏

鱼灯舞蹈彩排

引灯是引领龙灯的,高高挑起,引灯圆形,上书“天下太平”四个大字,表达人民对国家和社会的美好愿景。平安小灯笼为圆柱形,上面写“平安”二字,小灯笼数盏,主要是一路照明的作用。

传统的鱼灯都是篾制框架,裱糊砂纸,上桐油油漆,再彩绘纹样,鱼灯肚子里面可以点蜡烛。近些年来,制作工艺已经有所改进,主要是用布代替了纸,这样鱼灯更加结实,用电灯泡取代了蜡烛,防止了灯被蜡烛烧掉的危险,电灯主要靠蓄电池供电。这两年的侯咀鱼灯均由本灯会孙圣文老人扎制。

鱼灯舞蹈

腊月,是个农闲的月份,但对于侯咀人来说,却又是个忙碌的月份。一年的田间劳作已经结束,稻谷、小麦等庄稼也已收割归仓。此时,妇女们开始准备过年的年货,她们锅上锅下的忙着蒸多米籽籽、做米面、蒸粑粑子,手巧的还纳起了鞋底,给家人做过年穿的鞋子了。而劳动惯了的男人们,此时也加紧了鱼灯的训练,每天按时来到灯会,学习各种技能,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在灯会前的场地上,八名年轻人手执草把(代替小鱼灯)、一人托举着一条大板凳(代替鳌鱼),在鼓乐的伴奏下,跳跃舞动,时而停下来协调舞步,时而有年长者上前手把手指点动作要领,一遍又一遍,脚步变的越来越轻盈、欢快。孩子们一会去尝尝妈妈们做的美食,一会跑到爸爸们的训练场看几眼跑几圈。冬日的暖阳里,侯咀人就这样过着自己的日子,舞动着,奔跑着。侯咀鱼灯作为无为鱼灯的重要分支,其舞蹈动作在吸纳其他民间舞蹈的基础上,根据鱼灯的表演特点,设计了鱼灯独特的舞步、动作花型等表演形式。

鱼灯基本舞步分为鳌鱼灯舞步和小鱼灯舞步。鳌鱼灯以秧歌舞十字步为基本动作,表演时后退1-2步,前进3-4步,舞者手托举鳌鱼灯,作遨游动作,其舞步优雅从容。因为鳌鱼体型大,舞蹈时需双手托举,消耗体力也大,因此一般都会选拔一些身材高大的年轻人来学习表演。小鱼灯以半蹲式马步来跑动,原地舞步以踏步为主,一般单手执鱼灯,依据鱼灯舞蹈花型变换鱼的的位置,或高举、或平举。小鱼灯的舞蹈动作多且复杂,舞步灵活多变,一般要求舞者身材中等为宜,舞者的动作灵活、协调性要好。

除了基本舞步外,鱼灯要在鼓乐伴奏下,做各种花型套路表演,其中鳌鱼动作比较简单,主要是分为单接应和双接应表演。玩灯开始的时候,鳌鱼灯在中间,八条小鱼围绕旁边,作戏水舞蹈动作,几分钟后,鳌鱼被高高举起,玩鳌鱼的高喊:“嗷……”,鳌鱼昂首冲出小鱼围绕,此为“接应”,表示鳌鱼要带领小鱼们遨游去了。进家庭表演一般是单接应,在一个村子大场地集中表演时,一般采用双接应,对于那些接待隆重的家庭也可采用双接应。

相对鳌鱼的动作,小鱼舞蹈动作要复杂的多,在接应后,主要就是小鱼在玩耍,侯咀鱼灯小鱼舞蹈花型共有19个套路,分别是:鲤鱼跳龙门、金龙盘柱、龙门阵、鱼翻水、鲤鱼打籽、虾花、雪花盖顶、小团花、倒灯前、迎面反代、昂鳞比剌、昂鳞扫窝、里包月、团套、三七站、小方鼓、四方鼓、双叠子、长套。其中前18个花型是在大场地表演时用,最后的“长套”是在路上表演时的花型。

每个花型由一定的规定动作组成,其中开头和结尾的动作都是相同的,开头是八条鱼围成一个圆圈,团聚在一起,后经过3—5个不同的动作表演,最后八条鱼分成两列,迎面相交戏水完成,戏水后再围成一圈接下一个花型动作。

鱼灯不仅通过花型动作表情达意,也通过摆字形更加直观的表达祝福与祈愿,每当一个表演快结束时(比如一个家庭或一个村子的表演),在花型表演完要摆字,八个小鱼按照不同的站位,摆出一个字。每个字都有一个定格动作,定格两秒后,按照规定路线动作摆下一个字,一共有三句十二个字,分别是“天下太平,人口太平,六出(同畜)太平”,在大场地玩的时候摆十二个字,到家庭玩时受到时间限制,一般摆四字或八字。

今天我们已经很难知道,侯咀的先人们是怎么样编排这些精美的舞蹈动作的,但是通过这些舞蹈名称和舞蹈表演,我们仿佛看到了那些幻化成鱼样的先人们,在翻水、在扫窝、在比刺、在打籽……他们模拟着鱼的各种生活习性,祈求风调雨顺,鱼业丰收,祝愿人畜平安、天下太平。一代代舞者,踏步欢舞,传下了侯咀鱼灯的灵动、复杂、精美的舞蹈动作,表达了勤劳善良的侯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

鱼灯老把式们

玩灯彩排

鱼灯鼓乐

侯咀鱼灯的伴奏击打类乐器主要以锣鼓类为主,用到的较多的以鼓、钹、锣等等为主,其中鼓可以分为大小鼓等,钹可以分为大小钹、铙钹等,锣可以分为大小锣等等。吹管类乐器主要则以唢呐为主。

大鼓,打击乐器的一种,又作太鼓。即在中空的木制圆筒上张皮,以供打击的乐器。大鼓由一个单鼓槌敲击,被称作大鼓槌,两面的头都可使用,头上包着羊毛或毡子。通常敲击时,是击鼓膜的中心与鼓边之间,击鼓的中心只是用于短促而快速的击奏(断奏)和特殊效果。

小鼓,类似大鼓,但体积小得多,材质基本与大鼓相同,只是鼓皮为羊皮,且不敲的一面绷有多条响弦;鼓棰使用两条硬木棰,棰头较小,且不包任何外物。

大钹,圆形(中间突起),铜制。两面为一付,每面直径约一尺。大钹无固定音高,用一线记谱。大钹声音宏亮,多用于合奏和戏剧、歌舞的伴奏。在民间鼓乐演奏中常在乐曲强拍击奏,用法与大锣相近。大钹音量大而余音长,不宜演奏过密的音型。演奏技巧主要有:1、双击,两面钹同时碰击,使乐音自然延续。这种击法其发音响亮。2、磨击,两面钹交叉碰击,使乐音自然延续。这种击法音色沙哑。3、闷击,击后立即将两面钹片贴在胸前(即“煞音”),使余音不能延续,使发音短而闷。4、单击,用鼓槌(软、硬槌皆可)敲击一面钹,发音明亮。也可以鼓槌作滚动或闷击。大钹音量大而余音长,不宜演奏过密的音型。

小钹,俗称洋镲,类镲而小,直径12~16厘米,两片合击,音色清脆。演奏时,双手各持一面,互击而发音。

大锣,属锣的一种,因面较大 故称大锣。它是铜制的,直径约30厘米,扁平圆体,有边,边孔较小,系以绳。演奏时,左手提锣,右手持木槌击奏,在戏曲伴奏和器乐合奏中常用到它。属于金属体鸣乐器,无固定音高。大锣声音宏亮,粗犷,可用来渲染气氛和增强节奏,多用于器乐合奏或戏曲伴奏。大锣余音长,不宜演奏密集的音型。

小锣,也属锣的一种,因锣面较小而得名。铜制,圆形,直径约22厘米,中心部稍凸起,不系绳。演奏时用左手指支定锣内缘,右手持一薄木片敲击发声。它的音色明亮 清脆。小锣在京戏中也称京小锣,它与大锣在京剧中随着表演动作的节奏敲击,起着衬托和加强效果的作用。它在锣鼓曲时,除有时突出其音色特点外,也敲击花点,起着丰富合奏的效果。小锣是色彩性乐器,音色柔和、清亮,常围绕着大锣的重音,作各种装饰性的演奏在戏剧伴奏中,常以各种打法来配合演员的动作,以烘托气氛。

夜鱼龙舞

唢呐,在木制的锥形管上开八孔(前七后一),管的上端装有细铜管,铜管上端套有双簧的苇哨,木管上端有一铜质的碗状扩音器。唢呐的中、低音区音色豪放、刚劲,各种技巧都易于发挥,非常富有表现力;高音区紧张而尖锐,在乐队中应用要谨慎。

鼓在无为鱼灯的伴奏中处于不可替代的位置,鼓为伴奏提供了基本鼓点,其是整个伴奏的核心,其他像镲、钹、锣之类的打击乐器也起到了提供节奏的作用,增强音乐的节奏感和音乐感,帮助表演艺人掌握表演的节奏更好的完成表演。演奏中鼓声的轻重缓急与舞鱼灯时的开场,摆阵法,过场相呼应。不同种类的乐器有不同的音色、音调和响度,可以增强伴奏的立体性,使舞蹈不单调并且强化鱼灯的形象。而唢呐在其中的作用就是提供第二重要的东西——旋律,旋律可以突出不同音乐的不同特色,唢呐的应用在鱼灯舞的伴奏中就体现浓浓的民俗特点,十分的接地气。

这或许就是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农耕文明,一到过年玩灯的时候,鱼灯玩到哪里,孩子们就跟到哪里,走村串户,不知疲倦,一路奔跑……

猜你喜欢

龙灯花型舞步
压延工艺及装备对光伏玻璃透过率的影响
舞龙灯
恣意起舞
哥特式浪漫
基于Multisim的四花型流水灯控制电路的设计与仿真
盛装舞步竞赛马匹的设施和管理
传承化龙灯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舞龙灯
元宵,到磐安迎龙灯
基于WinCE圆纬机花型数据处理系统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