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培汤加减联合推拿治疗脾胃阴虚型小儿厌食症的疗效观察
2021-09-14河南省方城县中医院473200郭东红
河南省方城县中医院(473200)郭东红
厌食症为一种各年龄阶段、不分季节、机制不明的常见儿科多发疾病。主要表现在患病儿童大于两个月的时间里,出现无明显诱因的食欲减退甚至消失、食量突然减少、突然厌恶食物的症状[1]。临床多从家长的喂养方式、过分溺爱、投食垃圾食品等方面考虑[2]。某些用于治疗儿童感染性疾病的药物(类似抗生素)、微量元素的缺乏也可能导致本病的发生[3]。厌食症迁延日久,会导致儿童正气亏虚,抵御疾病的能力骤然下降,常易出现反复的呼吸道感染、贫血,甚至会影响智力的发育。西医治疗,方法较为局限,常从促进胃肠动力、补充益生菌及维生素和消化酶抑制剂补充几个方面入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患者症状,但应用到患儿体内,表现的副作用也较多[4]。对于小儿厌食,中医典籍中记载较为丰富,《小儿药证直诀》称其为“不思食”,而在《幼儿发挥》中又有“不嗜食”的说法。病因常为先天不足,长期偏食,喂养失宜,而致脾虚胃弱,运化纳食功能减退,胃阴不足。祖国医学通常认为小儿生长迅速,脾常不足,由于环境、喂养及七情的影响,小儿的纯阳之体,火化灼阴,而形成的脾胃阴虚之势。故治以运脾益胃阴之法,使胃受纳,脾得以运化水谷滋养小儿之体。本课题分别对滋培汤加减联合推拿与应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脾胃阴虚型小儿厌食症的疗效进行比较,现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1月~2021年2月至方城县中医院儿科就诊,且辨证分型为脾胃阴虚型的厌食症患儿80例,随机分为两组,患儿监护人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其中对照组40例,男19例,女21例,年龄1.4~8.3岁,平均(4.65±2.26)岁,病程3~19个月,平均(7.9±1.6)个月,厌食程度:轻度7例,中度22例,重度11例。试验组40例,其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1.3~7.9岁,平均(4.82±2.39)岁,病程4~18个月,平均(7.1±1.8)个月,厌食程度:轻度8例,中度19例,重度13例。通过比较两组患儿的基础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病程),发现差异不大(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考《诸福棠实用儿科学》[5],具体内容有:①长期食欲不佳,食量较前减少(1/3以上),发病最短两周,排除其他疾病;②体质量增长减缓甚至停滞,有不良饮食习惯,或喂养不当。中医诊断标准依据《中医儿科学》[6]及《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筛选符合此类疾病脾胃阴虚型患儿。
1.3 方法 本实验对照组应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口服。为不使实验结果产生偏差,使用统一批次药物。其中服用剂量与年龄相关,1~2岁1g bid;2~8岁患病儿童1g tid;8岁以上大龄儿童1.5g tid。观察组服用药物为滋培汤加减,具体药物如下:生山药30g,麸炒白术9g,陈皮6g,姜半夏6g,炒白芍9g,玄参9g,麦冬9g,生地黄10g,炒麦芽15g,炒鸡内金15g,神曲15g,茯苓6g,薄生姜6片,炙甘草6g。根据年龄阶段对药物服用剂量进行调整,1~2岁剂量最小,为原方1/3即可,2~8岁剂量为原方1/2即可,8岁以上患儿服用剂量守原方量。每日一剂,水煎服,早晚各一次。为保证药效的一致,本方药物均由本院制剂室机器煎煮。两组口服药物持续为1月后停止。与此同时,试验组患儿在服用滋培汤的基础上接受推拿治疗,行脾经500次、胃经500次,手法均为补法,运内八卦200次,清大肠经,推四横纹300次,按揉足三里200次,以上手法操作由本院专业护师进行,保持手法一致,每日一次[7]。
1.4 观察指标及方法 ①中医证候积分量化:依据《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对中医证候进行分级量化[8],主症选取食欲、食量、面色、精神、大便不调,以无、轻、中、重分别计为0、2、4、6分。次症包括大便、出汗、睡眠、口气等症状,按同样的方法,计为0、1、2、3分。详细记录舌苔脉象。②理化指标:本实验观察理化指标为促进机体减少摄食的瘦素,促进摄食行为的增食欲素及白蛋白和血锌。对比两组患儿在治疗前后这些数值的变化情况。本实验中涉及理化检测采用ELASA法,为不使数据产生偏差,试剂盒统一采购于中生北控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5 疗效判定标准 疗效评价标准参考《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拟定。无效:证候并无明显改善或加重,证候积分累计降低<30%;有效:食欲、食量较前稍好转,证候也较前有改善,总积分降低≥30%;显效:食欲、食量较前明显增加,证候较前显著改善,证候总积分降低≥70%;痊愈:食欲、食量基本正常,且体重增长至同龄孩童水平,证候总积分减少≥95%。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X2检验比较组间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两组间行t检验,采用生存分析法对两组间治疗前后1月为节点的数据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5.00%(38/4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50%(31/40),这两组数据对比,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儿的基础中医证候积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对比两组患儿证候积分发现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且试验组的积分(6.35±3.24)显著低于对照组的(9.48±4.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瘦素、增食欲素、白蛋白、血锌水平比较 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涉及理化指标水平,结果提示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再次对比两组患儿血清瘦素水平,发现与治疗前相比两组均明显降低,增食欲素、白蛋白、血锌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且试验组瘦素水平的降低作用以及增食欲素、白蛋白、血锌水平的升高作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
附表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瘦素、增食欲素、白蛋白、血锌水平比较
3 讨论
小儿厌食症发病率逐年上升可能与母乳质量下降、喂养习惯不良、环境因素改变等因素有关。传统中医药善于从整体出发,运用多种中医药特色技术(汤剂、针灸、推拿等)去改善患儿消化状况,同时对于患儿心理调整、体质改善等方面亦有帮助[9]。
滋培汤最早记载于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条文提到本方对虚劳喘逆,饮食减少,或兼咳嗽及阴虚赢弱诸证有奇效[10]。笔者在临床中发现滋培汤加减可有效治疗小儿厌食症,方药组成在前人基础上有所加减。重用山药以健脾滋阴益气,白术立中焦而化四方,陈皮、半夏健脾燥湿,使痰湿无从所处,脾胃得运,玄参、麦冬、生地黄三药齐用以成阴液之源,白芍阴柔敛涩以固阴液,鸡内金、神曲、炒麦芽消食化积,茯苓淡利渗湿,生姜六片鼓舞脾阳,甘草和诸药。脾虚易导致湿聚,在使用养胃阴药物后容易导致伤阳而加重湿的聚集,故在指标本病本证时,本方以重补脾阴为切入点,兼顾脾气的同时益胃阴,在以补为主的基础上兼消,致补而不腻。君臣佐使配伍,共建健脾和胃、滋阴化积之业。应用推拿手法治疗小儿厌食症早已被社会大众认同并接受。作为中国传统外治法,以疗效快、操作简便、根据不同证型对应不同穴位、经络而闻名遐迩。小儿推拿学从中医经络学出发,融合多个传统流派的推拿功法,编著成教材[11]。本研究以小儿推拿教材中关于小儿厌食症的推拿治疗为规范,通过在患儿体表特定的部位以手法来推拿,在临床中合理应用,收效颇丰。现代研究表明小儿推拿可以刺激胃肠功能、促进肠道蠕动、促进肠液分泌、改善机体免疫等。同时,小儿推拿治疗作为一种绿色、无毒的物理疗法,在国际上备受推崇,值得好好发扬并加以提高[12]。
目前全世界对小儿厌食症的发病机制都不明确。流行有各种猜想,其中主流认为其与神经系统及内分泌系统的相互影响关系颇深,其中瘦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在能量平衡,体重和内分泌功能上[13]。本研究结果显示滋培汤加减联合推拿可有效降低患儿机体瘦素水平,从而抑制阿黑皮素原系统合成增加导致的食欲降低。增食欲素与瘦素是两个相互拮抗的调控食欲的细胞因子[14]。一旦瘦素与增食欲素水平不再协调,势必会导致本病的发生。下丘脑分泌增食欲素A和B。增食欲素通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及周围细胞受体,能增强机体进食欲望,同时调节胃肠道蠕动以及分泌的状况。本研究结果显示滋培汤加减联合推拿可有效提高患儿机体增食欲素水平,抑制瘦素作用,增强患儿进食欲望,提高患儿消化状况。血清白蛋白总体水平反映小儿整体营养状况以及消化状况。本研究采用加减滋培汤联合推拿的治疗策略,可明显提高患儿血清白蛋白水平并达到正常标准,表明此治疗策略在改善患儿进食基础上显示出提高营养状况的作用。大量研究显示,患儿血锌水平与厌食症发病率呈现负相关[15]。试验组患儿血锌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明显优于对照组,表明滋培汤加减联合推拿的治疗策略不仅可改善患儿食欲,对调节微量元素的摄入与代谢亦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外,从中医四诊出发,滋培汤加减联合推拿的治疗策略可以有效改善中医四诊评分,对主要症状及次要症状均有显著改善作用,试验组总体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在规范治疗的基础上,合理膳食、饮食习惯调节、良好的母乳喂养、适当运动、情志调节等作用亦要十分重视[16]。
综上所述,滋培汤加减联合推拿治疗小儿厌食症效果显著,有利于改善患儿食欲、消化状况与中医四诊整体状况,对纠正患儿营养不良状态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