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城市道路设计及跨线桥纵向结构计算分析
2021-09-14李鹏飞
■李鹏飞
(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西安 400050)
随着城市的飞速发展和地理条件的限制,城市内道路建设的复杂程度愈加严峻。 城市立交的项目也逐渐增多, 但由于控制因素繁多带来的设计困难,引起众多研究人员的关注[1-5]。李伟[6]结合既有铁路现状、桥跨布设等控制条件,在结构形式、技术创新、经济性能、施工方案和对既有铁路影响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提出了合理的大跨跨线桥桥式方案。 黄韬等[7]以南宁吴圩机场第二高速公路工程(二期:银灯立交)为例,介绍了BIM 技术在市政立交桥工程中的应用。 赵殿武[8]基于横琴口岸交通流的复杂性,结合现状众多的限制条件,优化了环岛东路立交设计方案。 但目前对于复杂城市立交研究还较为缺乏,并且主要集中在施工环节,对于跨线桥及道路的整体设计较为缺乏。基于上述背景,本文以重庆市江北区盘溪立交项目工程为例, 进行详细的设计和有限元分析, 以期为后续相关工程提供参考。
1 工程概况
拟建盘溪立交位于重庆市江北区石马河街道核心区域(图1),是重庆市市级重点工程。 其是在现状道路的基础上进行改造, 设计范围包括项目中所包含的道路、交通、绿化、结构及管网工程(图2),具体包括: 松石大道下穿道采用双室闭口型框架结构L=140 m; 预留玉带北路直行下穿道框架L=125 m,预留盘溪二支路直行下穿道框架L=75 m;1# 人行天桥采用“H”型平面布置,全长约245.05 m,2# 人行天桥为原桥拆除重建,全长43.5 m;管网工程包括新建及对部分现状管网进行还建设计。
图1 项目所在区域位置
图2 盘溪立交总体效果图
拟建场址处现经人工改造成城市主干道道路,项目所在区域地势呈北高南低, 东西方向坡度较小,地形较平坦,盘溪路北侧最高标高为277.58 m,南侧最低标高为241.78 m,南北高差为35.8 m。
2 道路工程设计
2.1 控制因素分析及处理措施
本次设计盘溪立交改造工程设计关键节点包括轨道、铁塔及电力隧道。
2.1.1 轨道
本项目设计轨道包括环线、4 号线西延及21 号线,其中21 号线与4 号线西延为远期规划轨道,与本项目空间距离较远,如图3 所示。 环线(玉带山至南桥寺区间段)为在建轨道,本项目对环线影响最不利点位于玉带北路下穿道开挖处, 该处松石大道路面与轨道拱顶的最小净空高度为17.2 m,预留地通道开挖底标高与轨道拱顶竖向最小净空为8.7 m。
图3 盘溪立交与轨道交通位置关系
2.1.2 铁塔
盘溪立交与轨道交通关系如图4 所示,电力铁塔为220 kV 竹九高压线20# 塔,采用桩础,其基底标高243.742 m, 地面标高为263.50 m, 桩基截面1 m×1 m,承台截面1.8 m×1.8 m;本项目玉带北路下穿道临近该铁塔,在下穿道桩号K1+267.206 位置处,下穿道距离铁塔最近,开口线距离铁塔外侧现状挡墙约6 m,该处下穿道路面标高为253.590 m,在下穿道开挖过程中,需加强对该铁塔的保护。
图4 盘溪立交与铁塔位置关系
2.1.3 电缆隧道
玉带二支路下穿道在桩号K0+978.200 处与电力隧道桩号B0+467.761 相交, 设计下穿道路面标高为243.523 m, 电力隧道管底标高为238.313 m,下穿道开挖后底部距电力隧道顶部距离为0.845 m,距离较近,下穿道的荷载会对电力隧道造成影响,如图5 所示。 本项目在电力隧道两侧设置桩基支承、架空电力隧道顶部方式来避免对电力隧道的影响,在两侧各设置3 根直径1.2 m 的桩基,拟采用人工开挖,避免机械扰动对电力隧道的影响。
图5 盘溪立交与电缆隧道位置关系
2.2 主线平面
2.2.1 松石大道
松石大道(盘溪立交段)设计起点位于松石大道与盘溪一支路交叉口处,终点位于金果园小区外侧,道路全长1346.601 m。
K0+000~K0+420 段是在现状道路的基础上进行渠化拓宽,K0+420~K0+620 段为松石大道下穿道挡墙段,K0+620~K0+760 段为松石大道下穿道框架段,K0+760~K0+985 段为松石大道下穿道挡墙段,K0+985 至终点是在现状道路的基础上进行渠化拓宽。
受西侧现有高压铁塔220 kV 的竹九东线和110 kV 的竹盘西线的限制,松石大道(立交段)将道路中线在红线范围内做细微调整, 在K0+271.824处与K0+392.441 处分别增设半径R=2000 m 的圆曲线,道路中线向南侧摆动了约7 m,避开了现状高压铁塔。
2.2.2 盘溪路
盘溪路(盘溪立交段)是在现状道路基础上进行改造,起点K0+000 与现状盘溪三支路平面交叉,终于盘溪一支路交叉口处,道路全长950.312 m,道路线形与现状保持一致, 全线未设置平曲线。K0+000~K0+130 段是在现状道路的基础上进行渠化拓宽,K0+130~K0+285.335 段为盘溪路上跨桥挡墙路段,K0+285.335~K0+584.135 段为盘溪路上跨桥桥梁段,K0+554.135~K0+740 段为盘溪路上跨桥挡墙路段,K0+740 至终点段是在现状道路的基础上进行渠化拓宽。
2.3 立交匝道
在松石大道下穿道以及盘溪路上跨桥两侧地面设置A、B、C、D 共4 条匝道, 匝道线形与主线一致,通过匝道进入中层平交口,实现车辆往各个方向的转向功能。 A 匝道全长559.085 m,B 匝道全长570.622 m,C 匝道全长610 m,D 匝道全长610 m,匝道标准宽度为8 m,单向2 车道,具体渠化情况以平面布置为准,匝道设计时速为40 km/h。
2.4 纵断面设计
2.4.1 主线纵断面设计
(1)松石大道(盘溪立交段)纵断面设计。 松石大道(立交段)全长1346.601 m,其中K0+000~K0+420 为现状道路纵坡拟合段,K0+420~K0+985 为纵坡改造段,K0+985 至终点为现状道路纵坡拟合段,如图6 所示。 设计起点K0+000 位于松石大道与盘溪一支路交叉口处,起点设计标高H=259.2 m,先以0.76%的上坡至松石大道(立交段)K0+370.018 处,然后以5.0%的下坡开始下降至桩号K0+702.374,再以5.0%的上坡至桩号K0+940, 最后以0.65%的纵坡与现状道路纵坡接顺, 终点设计标高H=259.92 m。
图6 松石大道(盘溪立交段)纵断面
(2)盘溪路(盘溪立交段)纵断面设计。 盘溪路(立交段)全长950.312 m,其中K0+000~K0+130 段为现状道路纵坡拟合段,K0+130~K0+740 段为纵坡改造段,K0+740~K0+950.312 段为现状道路纵坡拟合段,如图7 所示。 盘溪路(立交段)设计起点K0+000 位于盘溪路与盘溪三支路交叉口处, 起点设计标高H=277.36 m,先以5.0%的下坡至桩号K0+170处,然后以0.5%的下坡至桩号K0+430,再以6.0%的下坡至桩号K0+690, 进而以5.0%的下坡拟合现状道路纵坡至桩号K0+848.025, 最后以2.0%的下坡拟合现状道路纵坡至本次设计终点K0+950.312,终点设计标高H=242.02 m。
图7 盘溪路(盘溪立交段)纵断面
2.4.2 立交匝道纵断面设计
(1)A 匝道:A 匝道为松石大道设计左幅地面辅道,匝道自西向东全长559.085 m,起点K0+000 与主线松石大道标高顺接,道路全线基本拟合现状道路纵坡,起点设计标高H设=258.95 m,先以3.6%的下坡与主线纵坡接顺, 至桩号K0+45 处开始变坡,以0.5%的下坡至桩号K0+338.378, 最后以0.65%的上坡至终点。
(2)B 匝道:B 匝道为松石大道设计右幅地面辅道,匝道自西向东全长570.622 m,起点K0+000 与主线松石大道道路标高顺接,道路全线基本拟合现状道路纵坡, 起点设计标高H设=258.95m, 先以3.6%的下坡与主线纵坡接顺,至桩号K0+45 处开始变坡,以0.75%的下坡至桩号K0+291.358,最后以0.65%的上坡至终点。
(3)C 匝道:C 匝道为盘溪路设计右幅地面辅道,匝道自北向南全长610 m,起点K0+000 与主线盘溪路标高顺接, 道路全线基本拟合现状道路纵坡,起点设计标高H设=270.74 m,先以5.0%的下坡与主线纵坡接顺, 至桩号K0+050 处开始变坡,以6.0%的下坡至桩号K0+245,然后以1.3%的下坡至桩号K0+541.486,最后以5.0%的下坡至终点,与盘溪路主线纵坡及标高接顺。
(4)D 匝道:D 匝道为盘溪路设计左幅地面辅道,匝道自北向南全长610 m,起点K0+000 与现状道路标高顺接, 道路全线基本拟合现状道路纵坡,起点设计标高H设=270.74 m, 先以5.0%的下坡与主线纵坡接顺, 至桩号K0+050 处开始变坡,以6.0%的下坡至桩号K0+245,然后以1.3%的下坡至桩号K0+541.486,最后以5.0%的下坡至终点,与盘溪路主线纵坡及标高接顺。
2.5 横断面设计
车行道宽度: 本项目为盘溪立交改造工程,两条相交主线道路分别为松石大道与盘溪路,均为现状道路,故横断面设计首先应考虑本项目起终点道路的衔接。
(1)松石大道下穿道挡墙段横断面设计。 松石大道(立交段)(K0+420~K0+620、K0+760~K0+985)标准路幅宽度根据规划红线确定为82 m,具体路幅分配如图8(a):82.0 m=19.0 m(人行道及绿化带)+8.0 m (匝道)+0.5 m (设施带)+0.75 m (检修道)+11.75 m(主线车行道)+2.0 m(中分带)+11.75 m(主线车行道)+0.75 m(检修道)+0.5 m(设施带)+8.0 m(匝道)+19.0 m(人行道及绿化带)。
(2) 松石大道下穿道框架结构段横断面设计。松石大道下穿道框架结构段 (K0+620~K0+760)路幅分配如图8(b):27.0 m=0.75 m(检修道)+11.75 m(车行道)+0.5 m(检修道)+1.0 m(隔墙)+0.5 m(检修道)+11.75 m(车行道)+ 0.75 m(检修道)。
(3)盘溪路上跨桥挡墙路段横断面设计。 本次盘溪立交改造设计将盘溪路改为上跨松石大道,上跨桥路幅宽度定为18 m,双向4 车道。 盘溪立交北侧挡墙路段路幅宽度为75 m (K0+130 ~K0+258.335),其路幅分配如图8(c):75.0 m=19.75 m(人行道及绿化带)+8.0 m (匝道)+0.75 m (检修道)+0.5 m(设施带)+8.25 m(主线车行道)+0.5 m(硬质隔离)+8.25 m(主线车行道)+0.5 m(设施带)+8.0 m(匝道)+19.75 m(人行道及绿化带)。 盘溪立交南侧挡墙路段路幅宽度为82 m(K0+584.135~K0+740),其路幅分配为:82.0 m=23.25 m(人行道及绿化带)+8.0 m (匝道)+0.75 m (检修道)+0.5 m (设施带)+8.25 m(主线车行道)+0.5 m(硬质隔离)+8.25 m(主线车行道)+0.5 m(设施带)+0.75 m(检修道)+8.0 m(匝道)+23.25 m(人行道及绿化带)。
(4)盘溪路上跨桥桥梁段横断面设计。 盘溪立交上跨桥桥梁段(K0+258.335~K0+584.135)路幅分配如图8(d):18 m=0.5 m(设施带)+8.25 m(车行道)+0.5 m(硬质隔离)+8.25 m(车行道)+0.5 m(设施带)。
(5)玉带北路、玉带二支路框架段横断面设计。预留玉带北路、玉带二支路下穿道标准横断面路幅宽度为9.5 m,分配如图8(e):9.5 m=0.75 m(检修道)+8.0 m(车行道)+0.75 m(检修道)。
图8 横断面设计
3 盘溪立交跨线桥主线桥计算
3.1 工程概况
盘溪立交跨线桥上跨松石大道及人行天桥。 其中,人行天桥利用吊杆作为支撑,将吊杆上端直接锚固在主线桥的底板内。 第二联主桥跨径组成为(40+62+40)m, 上部结构采用预应力混凝土变截面连续箱梁,单箱三室断面。
3.2 计算模型及参数
3.2.1 计算模型
本次设计计算采用MIDAS/Civil 2017 结构分析软件。 本桥上部箱梁为单箱双室等截面箱梁,典型断面如图9 所示。 拟采用单梁模型,按主梁竖曲线线形建立有限元模型。 为分析各个支座实际受力情况,预应力钢束、支座位置均按实际位置模拟准确。主桥(第三联)划分64 个梁单元、69 个节点及4 个边界单元,引桥(第一、三联)划分64 个梁单元、69 个节点以及4 个边界单元。 主桥计算模型如图10 所示。
图9 典型断面示意图
图10 箱梁消隐模型
3.2.2 计算荷载
一期恒载包括预应力混凝土、钢筋混凝土容重26 kN/m3;钢绞线、钢筋容重78.5 kN/m3;天桥荷载:主桥跨中承受天桥自重荷载为1210 kN。 二期恒载包括护栏:单侧每延米自重为10 kN/m;沥青混凝土铺装厚度10 cm,容重23 kN/m3;天桥人群荷载:主桥跨中承受天桥人群荷载最大为830.8 kN。 基础不均匀沉降:主桥各桥墩沉降按15 mm 计,引桥各桥墩沉降按10 mm 计,取最不利组合。 温度梯度根据规范规定,梯度升温温度T1=14℃,T2=5.5℃;梯度降温温度T1=-7℃,T2=-2.75℃。
3.3 主桥(第二联)纵桥向计算结果分析
图11(a)为主梁抗弯承载能力包络图,绿线表示抗力,在基本组合作用下,主梁弯矩效应均小于抗力,抗弯承载能力极限状态满足规范要求,并且富裕较大。 图11(b)为主梁抗剪承载能力包络图,绿线表示抗力,在基本组合作用下,主梁剪力效应均小于抗力,抗剪承载能力极限状态满足规范要求。
图11 主梁内力承载能力包络图
图12 主梁上下缘最小正应力包络图(频遇值组合)
图13 为主梁挠度示意图, 验算结果表明汽车荷载挠度值小于L/600,满足规范要求,预应力产生的长期返拱值大于按荷载频遇值组合计算的长期挠度值,可不设置预拱度。
图13 主梁挠度示意图
4 结论
本文依托重庆市江北区盘溪立交项目工程,对主要道路进行设计, 对跨线桥进行设计和计算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盘溪路(立交段)全线共设置4 处竖曲线, 最大纵坡6.0%, 最小竖曲线半径R=1800 m,最小竖曲线长度L=81.92 m,最小坡长L=158.025 m。(2)通过有限元软件MIDAS 对主桥结构设计进行数值仿真建模, 采用设计荷载和组合,分析了主桥结构的安全性, 证明设计合理且安全;研究成果对今后类似工程具有重要的参考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