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患沟通技巧在急诊输液护理中的应用
2021-09-13刘翠
刘翠
【摘 要】目的:评价在急诊输液患者的护理中应用护患沟通技巧的价值。方法:纳入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间的急诊输液患者,选择100例,以抽签法分为两组(甲组,应用护患沟通技巧,50例;乙组,常规护理,50例),分析满意度、护患纠纷发生率、人际关系敏感和焦虑程度评分。结果:甲组护患纠纷发生率、人际关系敏感评分、焦虑评分优于乙组,P<0.05。结论:应用护患沟通技巧后,可改善急诊输液患者的焦虑程度以及人际关机敏感程度,并且能够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
【关键词】急诊;输液;护患沟通技巧;应用效果
输液是急诊科常用的一种治疗手段,主要包括中心静脉输液、外周静脉输液、高营养输液以及输血等,能够迅速补充患者身体丧失的血液或者液体,亦或是输注静脉营养品,该治疗方法容易使药物快速达到有效浓度,而有效的、快速的改善患者病情[1]。但是因为急诊患者的病情复杂多样,且易负性心理,而影响治疗。再加上急诊所用药物的范围广,当药物过量或者滴注过快以及持续过量输注等,就会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感染、循环负荷过重、医源性疾病以及电解质失衡等情况,而导致医疗纠纷。所以,在急诊输液患者的护理中,应同患者积极沟通,稳定其情绪,提高工作的效率,避免医患纠纷发生。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纳入2019年1月到2020年12月间的急诊输液患者,选择100例,以抽签法分为两组(甲组,应用护患沟通技巧,50例;乙组,常规护理,50例)。男50例,女50例,年龄23岁~76岁,平均年龄(49.52±5.35)岁,两组资料P>0.05。
1.2 方法
甲组应用护患沟通技巧:(1)注重护理人员的仪表和仪态。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要穿戴整齐,衣着得体;开展输液护理操作时护理人员要面带微笑,耐心询问患者实际情况和感受,尽量满足患者合理的要求。(2)护理人员用尊重的、友愛的、平等的态度同患者交流。护理人员要快速记住患者姓名;输液前认真核对患者信息,耐心细询患者的实际情况。(3)同患者交流时护理人员要应用沟通技巧。确保护理人员熟练掌握护患沟通技巧,且应用于输液过程中;同患者交流时护理人员要多使用鼓励性语言,确保患者主动配合;护理人员用宽容的态度同患者耐心的交流,给予负性情绪患者安慰,提高其配合度;用简练的语言、温和的语气同患者交流,耐心解释患者的疑问,利于护患沟通顺利的开展;护理人员在输液中要详细的、主动的询问患者的感受和病情,给予积极配合输液者夸赞以及鼓励,消除患者的陌生感以及恐惧感。(4)合理配置护理人员,按不同季节病症发病的特征,而统计近期急诊输液人流高峰段,而合理安排巡回护士。输液高峰段,适当增加巡回护士人数;非输液高峰期,适当减少巡回护士人数。乙组常规护理:严格遵医嘱给予患者输液治疗;检查输注药液进度,及时更换;积极处理突发事件。
1.3 观察指标
在两组护理工作开展后,经SCL-90(症状自评量表)中的焦虑、人际关系敏感因子给予患者评价,得分越低则人际关系越好、焦虑程度越轻[2]。统计护患纠纷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护患纠纷发生率对比
乙组护患纠纷发生率高于甲组(P<0.05)。
2.2 人际关系敏感和焦虑程度评分对比
乙组人际关系敏感评分、焦虑评分高于甲组(P<0.05)。
3 讨论
对于急诊输液患者来说,其病情比较复杂,而且身心状态不佳,导致在输液护理中易出现护患纠纷[3]。护理人员同患者构建良好沟通关系,能够帮助患者不良情绪得到缓解,且提高治疗配合度。要想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就要应用有效的沟通技巧,护理人员同患者交流时,要保持主动的、耐心的态度,详细掌握其基本信息,得到患者的认可和信任[4]。而且,护理人员主动对患者病症与输液后身体情况进行了解,并及时解决患者的问题,从而同患者建立良好关系,而减少护患纠纷风险。同时,护理人员给予患者输液护理中,用以平等、尊重、有爱的态度同其积极交流,确保患者觉得自己被尊重,而提高安全感以及亲切感,确保患者对护理人员充分的信任,改善焦虑等情绪[5]。
总之,应用护患沟通技巧后,可改善急诊输液患者的焦虑程度以及人际关机敏感程度,并且能够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张然.护患沟通技巧在急诊输液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健康必读,2020,16(2):23.
[2] 李光敏.护患沟通技巧在急诊输液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东方药膳,2019,30(15):172-173.
[3] 张美容.护患沟通技巧在急诊输液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当代护士(上旬刊),2019,26(5):124-126.
[4] 王振稳.护患沟通技巧在急诊输液护理中的应用及患者满意度分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18):117,126.
[5] 钟琳,苏慧娜.观察护患沟通技巧在急诊输液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19,17(35):21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