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真相时代”新闻真实性的挑战与坚守
2021-09-13翟继芳
翟继芳
【摘要】在人类进入一个全新概念的“后真相时代”后,传统意义上的新闻传播与推广方式已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并且新闻传播不再被传统主流媒体以及专业记者所独有和垄断。如今的“互联网+”视域下,各类新媒体、自媒体迅猛发展且来势汹汹,占据媒体市场“半壁江山”,并且深受广大受众与粉丝的喜爱、支持和认可,然而传播主体多元化所带来的媒体传播行为必然会更为复杂化与多变化,导致许多新闻的真实性与客观性受到严重挑战与严峻考验。鉴于此,笔者在本文针对“后真相时代”如何有效应对新闻真实性的挑战与坚守展开一定系统化分析与论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后真相时代;新闻真实性;挑战;坚守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1.15.092
随着全球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以及移动网络4G、5G技术的全面升级,当前阶段,只要拥有一部智能手机和移动网络支持,任何一个普通公众都能随时随地、随心所欲的获取类信息并且借助网络平台去发布各类新闻与传播各类信息。这种情况必然会导致很多热点、焦点新闻事件刚一发生,许多自媒体人以及公民记者便会在第一时间早于专业记者到场进行报道与新闻传播,也导致了专业媒体记者不得不与自媒体人“拼时效”、“拼速度”。在“后真相时代”来临之时,鉴于部分自媒体人以及公民记者自身缺乏良好的媒介素养与专业水准,结果导致大量缺乏真实性的新闻信息进入了大众传播领域范畴,并且新闻内容不够客观、准确,新闻事实遭遇严重歪曲。因此,传统媒体在“后真相时代”必须要借助自身媒体固有的公信力、影响力与权威性,并且在与各类新兴媒介的深度融合实践过程中积极利用各类新媒体技术,将对新闻真实性的“坚守”全面贯彻与落实到新闻产品的整个采编流程与推广过程中,进而牢牢掌握新闻报道的主导权,有效杜绝和应对“后真相时代”新闻真实性被忽视以及被颠覆的反常现象频繁发生。
1. 解析“后真相”的主体概念与具体影响
《牛津英语词典》已经将“后真相”(post-truth)一词定为2016年的“年度词汇”。该词典对于“后真相”具體定义为:其“关于或指代这样的情形,即比诉诸情感和个人信仰客观事实更容易塑造的公众舆论”。西方一些资深学者与专家也曾这样认为: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中特朗普的胜利,已经开始标志着“后真相时代”的全面到来。毫无疑问,“后真相时代”所给新闻媒体带来的影响极为明显并且产生诸多不利局面。比如说,各类虚假新闻、不实报道、煽情信息以及资讯娱乐全面充斥和占据着网络平台上的公共媒体空间。与此同时,许多新闻真相则无法全面展示,并且被各种渠道、各种力量、各种传媒所排挤出来。更为值得关注的是,“后真相时代”的网络平台更加多元化、多样化、多渠道,广大受众真实对新闻事件的真相已经不再介意与关注,而是利用网络寻找情绪化的发泄与表达空间。也就是说,比起追问真相还原事实,受众对于一些新闻报道更加注重的是迫切宣泄自己的情感与情绪。于是,在各类网络媒体平台上,公众理智已经逐渐“退居其次”。各种观点、看法、意见、情绪、情感与批评、质疑、谩骂、职责接踵而至。新闻事件自身的客观性、真实性与本来面貌对于受众来讲已经“无关紧要”。每个受众都必须要强调和强化自身所赞同与认可的观点,即便所支持的观点是虚假、片面、浅薄且主观的。毫无疑问,“后真相时代”背景下,广大受众极为容易被各类不真实的虚假新闻报道所蒙骗与误导,进而缺乏自身正确的判断力与品评力,导致越来越多虚假与不实新闻信息“鱼龙混杂、乘虚而入”充斥当前的网络空间,对受众们获取优质新闻内容与发现客观事实产生诸多负面影响与阻挠。
2. “后真相时代”新闻真实性的挑战与坚守
2.1 “专业记者——全民记者”视域下应认清新闻传播主体多元化复杂化本质
“互联网+”网络语境下,“专业记者——全民记者”已然成为当前新闻传播的一个主体趋势与全新方向。平心而论,大量参与新闻传播与报道活动的自媒体人以及公民记者并没有经过优质的新闻专业培训以及新闻报道基础学习,其对各类新闻事实与新闻客观性的把关度与严谨性必然无法与专业记者相提并论。鉴于此,在“后真相时代”,新闻传播法规的红线以及新闻传播伦理底线的“被跨越”现象可谓“屡见不鲜”。在一种“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是评论员”的不正常媒体空间发展状况下,只要拥有智能手机与移动网络支持,各类自媒体人以及公民记者能够利用智能手机针对各类新闻素材和新闻信息进行采集、编辑、制作、发布与推广。与此同时,这些自媒体人和公民记者还能够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形态以及多个平台渠道进行全面传播。现如今的社交媒体时代,某种程度上来讲,网络平台已经成为各类不实新闻与虚假信息的集散地和发源地。许多失实报道与虚假新闻的产生主体原因基本都与缺乏媒介素养与传播伦理意识的自媒体人、公民记者“息息相关”。并且更令人不解与愤慨的是,部分自媒体人为了能够提升新闻流量、热度,更加吸引网民的眼球与关注度,为了让自己成为自媒体“网红”,经常会杜撰、捏造、策划一些“子虚乌有”的虚假新闻事实,结果导致新闻发布后被大量转发与转载,对当事人以及相关单位产生诸多负面影响和不利言论。新媒体时代,许多自媒体人、公民记者以及网络博主为了让自身传播的新闻拥有较大热度和流量,进而获取更高的“流量利润与收入”,而不惜去扭曲事实、歪曲真理,并且在传播不实新闻后不负责任,不予对新闻真实性进行夯实与确认。结果导致各种误解、误会与负面影响频发,为整个网络媒体平台和公共媒体资源带来诸多负面的影响。因此,在“后真相时代”,传统媒体的专业媒体从业人员以及新闻工作者自身必须要肩负起对于各类新闻报道真实性与客观性的坚守与职责,并且能够针对各类虚假新闻和不实报道给予第一时间的查证、分析、夯实与辟谣,真正意义上的认清新闻传播主体多元化复杂化本质,在日常新闻报道与传播过程中不忘初心,始终传播媒体正能量,弘扬社会主旋律。
2.2 “智能生产——算法推荐”背景下有效处理各种新闻真实性的考验与挑战
现如今,在“智能生產——算法推荐”视域下,每一个受众在网络上搜索与浏览各类新闻信息与资讯内容时都会留下“大数据痕迹”。并且在基于大数据的算法技术网页与APP接受各类新闻信息过程中,已经将自身的阅读喜好、阅读习惯和阅读方式提供给了各类“互联网+”时代的传播主体。通过“算法推荐”,主流媒体完全能够轻而易举的梳理与归纳出受众在日常喜欢浏览与关注什么类型的新闻与信息,有的放矢的进行细致化、精准化与分众化的信息推送。毫无疑问,新闻产品的“智能生产——算法推荐”这一全新发展流程与路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全面满足与迎合广大受众对自己喜爱各类新闻的更高要求。然而受众因自身情感以及喜好的影响,经常会对某种信息或者某类新闻产生认知偏见与判断失误。因此,“后真相时代”,传统媒体在日常新闻采编、制作、发布、传播过程中必须要拥有一个缜密、严谨、科学的流程,新闻采编人员自身需要拥有敏锐的新闻洞察力和新闻判断力,并且具有极高的政治素养和新闻职业操守。对于各类新闻要进行认真、综合的考量,判断出新闻信息在发布与传播后所产生的具体影响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建设性的还是破坏性的。进而能够在日常新闻选题、策划、整合、编辑、推广过程中真正做到理性思考、科学判断、全面分析,在新闻真实性与客观性的夯实过程中做到“万无一失”。尤其是针对各类社会新闻热点、重点、焦点、争议化新闻题材和素材更要缜密精细,对相关新闻线索、新闻要素、新闻内容、新闻人物以及新闻背景进行全面探索与细致调查,确保各类错误信息与虚假内容无法“乘虚而入”,让“后真相时代”的新闻传播与报道活动能够对整个社会产生更多建设性、引导性与积极性的促进作用与效果,真正意义上的在“智能生产——算法推荐”背景下从容应对与有效处理各种新闻真实性的考验与挑战。
3. 结束语
“后真相时代”大环境下,无论是传统媒体或者是新媒体、自媒体,其新闻真实性难免会受到来自各方的冲击、影响与挑战。因此,作为传统媒体的新闻工作者,必须要充分发挥自身媒体的权威性与影响力,能够始终坚守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与客观度,针对各类虚假新闻与不实报道进行及时辟谣与正确舆论引导,确保“后真相时代”的新闻传播与推广整体工作质量和水平能够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姜娜敏.后真相时代的新闻真实性思考[J].新闻研究导刊,2018,9(24):80-81.
[2]钱毅君,孙愈中.后真相时代新闻真实性的挑战与坚守[J].新闻论坛,2019(04):77-80.
[3]朱施霖.后真相时代新闻真实性的困境与对策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9.
[4]郭佳瑶.后真相时代下反转新闻现象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9.
[5]曾顺.“后真相”时代传统媒体如何重夺话语权[J].新闻研究导刊,2018,9(16):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