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层治理与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

2021-09-13许思源李秀娟

文教资料 2021年17期
关键词:基层治理志愿服务大学生

许思源 李秀娟

摘   要: 随着公益事业的发展和相关志愿服务精神的大力宣传,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志愿服务工作中,推动社会治理工作的进行。社会治理工作的有序进行对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有重要意义。大学生作为志愿服务的主体,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但是,在基层治理视域下,大学生志愿服务在服务动机、服务方式、服务能力、服务保障、服务机制方面面临困境。为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志愿服务工作应该向法制化、智能化、常态化、科学化发展,与基层治理有效结合。

關键词: 大学生   志愿服务   基层治理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大学生作为社会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是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在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通过志愿服务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基层治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如何使志愿服务成为大学生自觉自愿的行为,使他们服务社会主体作用充分涌流,是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和基层治理的关系

基层治理是基于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综合治理。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有效进行基层治理是社会治理的关键。基层治理是社会治理的难度、难点,需要密切关注居民生活并得到及时反馈,对物质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合理规划和管理,努力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这是对过去社会治理经验的总结及对未来创新社会治理的规划。共建是共同参与社会建设,共治是共同参与社会治理,共享是共同享有社会治理成果,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是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制度保障。

大学生志愿服务与基层治理是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的关系。在社会治理视域下,志愿服务成为当代大学生接触社会、学习锻炼的重要途径,大学生成为志愿服务的主要参与团体,推动社会治理的进程。在社会治理主体多元化的过程中,把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嵌入基层社会治理,是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充分发挥大学生政治参与作用的有效途径。高校志愿者在基层青少年服务、助老帮扶、社区发展、公共服务等方面发挥志愿服务的作用。参与到基层治理中,需要大学生切身参与城乡社区、社会建设,特别是到贫困地区感受基层发展状况,提高基层治理质量。基层利用自身资源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提供实践平台,吸引更多高校志愿者的参与,提高大学生的工作能力和素质,考验志愿服务团队的组织和管理,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创新发展。

二、目前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

1.服务动机不明确

调查数据显示,55.94%的大学生平均一学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次数在5次以内,29.7%的大学生平均一学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次数在6次—10次,仅有14.36%的大学生平均一学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次数在10次以上;79.7%的大学生积极自愿参与志愿服务活动,20.3%的大学生并不是自愿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多数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次数不多,甚至部分同学积极性不高。志愿服务活动扎堆,学生大多被动接受,服务动机不明确,主体服务意识薄弱,对社会弱势群体和基层民众的服务乏力,导致社会服务需求和志愿者有效服务不足的矛盾日益凸显。

个人选择和提供服务的自由意愿是志愿服务的前提条件。但是,缺乏自愿性使高校志愿者的服务动机不明确,被动参与志愿服务难以落实志愿服务工作,长期来看不利于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整体发展,对志愿服务和志愿精神产生消极影响。

2.服务方式单一

根据调查数据来看,目前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主要有学校活动、公共服务、社区发展、青少年服务、助老帮扶这几类,其中学校活动和公共服务居多。活动内容基本是美化环境、维护交通秩序,难以调动志愿者的工作积极性。活动过程中不免出现消极随意的现象。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载体和形式不丰富,活动内容单调,缺乏新意与创造力。校内外的志愿服务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和整合,大学生志愿服务基层治理不够彻底,服务方式局限在传统模式之中,因此不能满足广大学生的参与激情,削弱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

3.服务能力薄弱

调查数据显示,58.42%的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前偶尔有过专业的集中训练,甚至有19.31%的大学生从未接受过专业的志愿者训练。目前大学生对于相关志愿服务知识的了解有所欠缺。65.35%的大学生未了解过志愿服务的法律法规,如《志愿服务条例》,83.17%的大学生未了解过国外志愿服务模式,甚至在调查过程中有同学建议开展志愿者培训。高校对学生专业的志愿服务教育关注度不高,相关课程的开设和志愿者培训并未落实,大学生志愿服务知识有限,志愿服务实践能力有所欠缺,导致志愿服务基层治理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掌握志愿服务知识和技能,明确活动内容和任务,应对活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是对一名优秀志愿者的检验。

4.服务保障不到位

调查数据显示,59.9%的大学生认为在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作为志愿者的权益得到有效保障,11.88%的大学生认为在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未得到有效保障。剩下28.22%的态度是不清楚。为确保志愿服务活动顺利开展,大学生作为大学生志愿活动的主体,年龄在20岁左右,接触社会的机会不多,应对危险的经验不足,对高校志愿者的保障及时落实,防范活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危险。可是目前大学生志愿服务缺少一套完整的保障机制,例如物资津贴或相关条例法规,高校志愿者活动过程中相关权益并未得到有效保护。

5.服务机制未系统化

调查数据显示,55.94%的大学生认为目前志愿服务活动的评价机制不完善。活动结束后,高校志愿者对活动没有及时反馈,活动组织团体对志愿者的评价缺少具体的细则。我国志愿活动起步较晚,基础建设不完善,校内外的志愿服务资源没有得到有效整合,企业、城市社区、志愿服务机构等与高校对接不紧密,导致志愿服务随意性和无序性过强。服务机制的不完整使得志愿服务的资金、技术、人员问题无法落实,甚至活动的组织、监督、评价缺少完备的标准和体系。

三、基层治理视域下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1.加强大学生志愿服务法制化建设

借鉴国外关于志愿服务的法律法规,同时根据社会各界反馈对相关志愿服务法律法规进行修改,完善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模式。以湖州师范学院为例进行的调查数据显示,65.35%的大学生并不了解相关志愿服务的法律法规,只有34.65%的人了解过。但是,关于志愿服务的法律法规,如《志愿服务条例》已经在施行中,广大高校志愿者了解较少。说明志愿服务的法律法规应该得到宣传,例如开设专题讲座、举办知识竞答比賽。志愿服务作为基层治理的重要部分,需要志愿者与居民紧密联系。为规范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的行为,减少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高校青年志愿者总站可以根据志愿服务团队和基层机构的需求和发展状况制定严密完整的制度。志愿者的管理制度作为《志愿服务条例》的补充,应该严格遵守《志愿服务条例》的规定,细化志愿服务中的规制,让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向法制化方向发展。

2.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智能化发展

促进信息一体化、实时化,通过线上分享照片、视频等方式记录志愿服务活动的情况,实时监督活动进程。调查数据显示59.41%的大学生经常使用App参与志愿者活动,仅有8.91%的大学生从未使用App进行志愿者活动。虽然大部分高校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会使用App,但是此类App并未得到有效普及。开发和推广志愿服务活动的App,如“志愿汇”等,完善志愿者评价功能,不仅有志愿者对活动的评价,还应该有活动组织团体对志愿者的评价,促进双方协同发展。除此之外,增加志愿服务内容的综合考核与动态评估,可以在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评估活动的执行情况、活动效果、服务主体与服务对象的主观感受。广泛使用此类App,基于平台大数据方便组织机构安排和管理志愿活动,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3.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机制

第一,完善大学生志愿者培训机制。

调查数据显示83.17%的大学生未了解过国外志愿服务模式。58.42%的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前偶尔接受过专业的集中训练,仅有22.28%的大学生基本接受过志愿者相关专业训练。高校志愿者的志愿服务知识和技能有所欠缺,志愿者培训并未落实。针对这样的情况,首先,高校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志愿服务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作用,提高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认知能力,让大学生明白志愿者在社会组织、社会治理中的角色与地位,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主体服务意识。其次,志愿服务在基层治理充分发挥作用的同时对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为促进服务工作专业化,高校可以增设志愿培训课程且加强培训考核。大学生可以选修相关志愿服务课程掌握志愿者应具备的服务技能和工作能力,提高专业素养,真正发挥志愿者的作用。

第二,完善大学生志愿服务奖惩机制。

确立奖惩的标准,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促进大学生提高专业能力,更好地为服务对象提供服务。组织志愿服务活动的团体可以对优秀志愿者进行表彰和嘉奖,调动志愿者的服务积极性,淘汰工作不合格的志愿者。目前很多大学对学生的志愿时长有明确规定,达到一定数量的志愿时长可以参与评奖评优工作。但是,检验工作质量不能仅仅看时长数量,优秀志愿者和不合格志愿者的评定应该有详细的规制。奖惩制度的实行是对高校志愿者服务水平的检验和督促。

第三,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保障机制。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公益性活动,其权益要受到保障。在调查中,59.9%的大学生在志愿服务过程中的权益得到有效保障,28.22%的大学生的权益是否得到保障不清楚,11.88%的大学生在志愿服务过程中的权益没有得到保障。为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良性发展,高校志愿者的基本权益应当得到保障。首先,志愿者和社团可以积极联合,成立保障志愿者权益的专门机构。其次。强化学校的责任,学校鼓励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社会服务,给他们普及安全、健康知识,并保障他们的安全与健康。再次,发挥社会监督作用,抵制或举报侵害志愿者权益的行为,确保保障志愿者权益的相关法律政策能够得到贯彻实施。最后,根据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类型和规模差异,组织机构可以为志愿者购买相应的保险,避免活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意外。

4.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科学化发展

为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服务工作应该趋向科学化,活动前应准备充分、活动中顺利进行、活动后总结改进。在此过程中,志愿服务组织机构应优化互联网资源配置,利用微博、微信等互联网交流平台吸引高校志愿者加入,组建志愿服务团队,保障参与者的数量。利用新媒体的传播作用,加大志愿活动的宣传力度,促进活动交流。建立志愿服务的经费立项扶持制度,促进志愿服务活动顺利开展。社会企业和高校合作,提供资金、技术支持,保证大学生志愿活动顺利进行,在基层治理中充分发挥大学生的服务功能。在保证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正常运行的同时,组织机构应对志愿服务活动进行创新,突破传统服务方式,增加活动乐趣,如组织志愿者动员大会或志愿者交流大会,广泛征集群众意见。大学生志愿服务需要多方位改进,真正意义上向科学化方向发展。

在给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的贺信中,习近平同志提出了新要求,“希望广大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工作者立足新时代、展现新作为,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继续以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的雷锋故事”。置身于新时代,大学生应该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将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与基层治理有效结合,脚踏实地,服务社会,用行动开启一段新的征程,展现时代青年的面貌和活力。

参考文献:

[1]张亚璇.“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志愿服务开展现状探究[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5).

[2]张晓红.大学生“被志愿”:志愿服务的自愿性与义务化[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7(1).

[3]许人冰.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其优化[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2011(1).

[4]李金发.治理理论视角下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创新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6(12).

基金项目:本项目为湖州师范学院2019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社会治理视域下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基层治理志愿服务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民间组织发展对基层治理法治化的影响
基层纪检监察机关履行监督责任的问题与对策
党组织怎样下好“基层治理”这盘棋
宋代民间社团对基层社会治理影响几何
基于协同发展理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化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与“互联网+”结合模式探究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