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意的厚植与大学生人文情怀的涵养

2021-09-13石慧

文教资料 2021年17期
关键词:人文情怀古诗词大学生

石慧

摘   要: 在以科技为主的二十一世纪,中华古老的优秀文化被“遗忘”的问题必须直视,赓续传承困难问题必须解决。同时,受到全球化商业化背景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受到多重冲击,成长成熟失调问题日益严峻。以厚值古诗词为抓手,分别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角度阐述了古诗词与大学生人文情怀涵养之关系,以使“以德育人、以文化人”有更具体的路径用以实践。

关键词: 古诗词   大学生   人文情怀

习近平同志强调说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作为明天栋梁的大学生如何坚定文化自信?诗教,即从厚植诗意入手,是一个既古老又崭新的话题。古诗词的当代价值与升华、人文情怀的内涵、大学生的素质教育,都是新时代“立德树人”的题中之义。古诗词是“软文化”,但是蕴藏“硬道理”,因此,必须对“诗教”引起高度重视。

1.古诗词与人文情怀的互根: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1.1诗教是传统也是刚需。

诗,可以“兴观群怨”(《论语·阳货》)。中国是一个诗词的国度,中华大地自古以来就洋溢着诗词的芳香。作为中国古代诗歌开端的《诗经》记载了从西周初始到春秋中期的311篇诗歌作品,可知诗歌在西周时期已经作为文学体裁出现,并且流行于以后的历史岁月中。唐最盛诗,宋最兴词,“乐府声诗并著,最盛于唐……自后郑、卫之声日炽,流糜之变日烦……五代干戈,四海瓜分豆剖,斯文道息……逮至本朝,礼乐文武大备。又涵养百余年,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词论》),从李清照的词专论可反观从唐朝到宋朝诗词衍生的发展轮廓。词是诗的衍生物,区别在何?“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词论》)。

“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古诗词是中国千年历史的见证者,作为我国古代的主流文化之一,在中华千年文化史坛中一直占据重要席位。正如汪涌豪所言:“每一个范畴都是历史的产物,存在着盛衰变化的演变过程。”[1]古诗词就是历史盛衰演变的一面铜镜。高度集中地概括社会生活,反映着各个朝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风俗等整体面貌。同时,诗词中富含各朝代文人的精神文化精髓,包括乐观精神、无私精神、爱国精神等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大成者和继承传播载体。由此可见,学习古诗词不仅能学习历史继承传统文化,更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完善人格。大学生必须或主动或被动地接受“诗教”。因为,“诗教”于士子而言,是刚需也是标配。

1.2人文情怀必须“为伊消得人憔悴”。

何谓人文情怀?关注人,关注人类自身的历史及未来,应当是人文情怀的基本出发点;尊重人,维护人的尊严,敬畏生命,这是人文情懷的本质特征;世界感情,爱的奉献,这是人文情怀的最终归宿[2]。人文情怀珍视人类文化,塑造完善人格。大学生是“人”又是“文”,人文情怀必须是大学生与生俱来之青春基因。

人文情怀包罗人文学科中优秀的精神思想,根据上段可概括为三大品质:爱自己,爱他人,爱祖国。

爱自己的人懂得尊重,因为他们对个体生命怀有崇高的敬意,重视人的尊严,追求人生价值的实现,抗击命运砥砺前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要对大学生进行“大丈夫”品格教育,文天祥的诗、孟子这“三不”可以抵得上三千卷经书。

爱他人的人懂得奉献,因为他们能推己及人,关心他人命运,在关键时刻给予人文关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今天的大学生,明天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明天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情怀不正需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么?不就是“立德树人”的题中之义么?

爱祖国的人懂得拼搏,具有伟大的民族精神,因为他们将自己、他人与祖国的命运相关联,目标远大,吃得苦耐得劳,把个人的奋斗融入祖国发展中。钱学森之所以要回国就是因为母亲儿时对他的“精忠报国”教导;无独有偶,习近平同志对母亲儿时“岳母刺字”解释铭记终生①。对于大学生,更应该加强这一方面的教育,比如岳飞率部北上时“以身许国,何事不可为;以身许国,何事不敢为?”的爱国主义情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富矿不在古诗词里面么?“八千里路云和月……”(《满江红·写怀》)

由此可见,人文情怀对大学生具有教育价值、引导意义和塑造作用,即路径是:首先进行诗词熏陶,促成“人文沉淀”,然后使之具备“人文情怀”,最终实现“审美情趣”[3]。人文情怀的培养对大学生个体乃至社会都具有重大意义。因此,“为伊消得人憔悴”(《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雨》)也应勠力为之。

1.3大学就要“大”学古诗词,从文本到文体再到人文。

1.3.1古诗词是人文情怀的载体,大学学习不能囿于文本。在古代文学艺术的探讨中,莫砺锋提出:“一部《庄子》,真谛就是歌颂个体生命的价值,歌颂个体人格的尊严,是一首颂扬人类自由意志的抒情长诗。儒、道两家相反相成,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人生思想,他们对人生的诗意把握足以代表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特征。因此,中国的诗歌从一开始就具有浓郁的抒情性质。也可以说,抒情是中国诗歌最重要的民族特征。”[4]文人借诗词抒情传志达意,其中所托的情怀无一不是优秀的。比如,李白在《将进酒》中以“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表达出自信乐观的人生态度;屈原在《离骚》中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极大人文关怀表达对百姓命运的怜悯和关切;岳飞在《满江红》中以“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表达忧国忧民的强烈爱国情怀。可见,诗词中无处不有人文情怀,人文情怀在诗词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所以要记住大学生所要“大”学。

1.3.2人文情怀推动诗词发展。唐朝是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政府实行开放政策,外国使臣带来文化的碰撞交融,唐朝社会包容思想开放。在富丽豪放的人文氛围影响下,发展出不同领域的杰出诗派,有重视个人情怀和价值的浪漫诗派,有关注民生疾苦的社会诗派,有具有强烈爱国和民族情怀的边塞诗派。宋朝是词发展的兴盛时期,宋政府重文轻武,加之当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对精神层面的需求逐渐上升。良好的人文环境促使词的繁荣,出现追求心灵解放的豪放派和侧重儿女风情的婉约派。可见,国家倡导的人文观、社会氛围下的人文氛围和作者的人文情怀都是将诗词推向繁荣的推手。

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化的高峰,我们可以将它们视为大学古诗词教学的重点朝代进行重点学习。因为大学生功课繁忙,不太可能在诗词学习上花太多时间与精力。因此,有的放矢、精准学习,成为每一所大学、每一个院系、每一位大学生必须思考的问题。有鉴于此,笔者认为,以唐诗宋词为重点强化人文情怀是可行的、科学的,也是符合大学生的学习实际的。所谓“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②,广种薄收不如精耕细作。

再说唐诗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鹤雀楼》)“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出塞二首·其一》)的“盛唐之音”与大学生的青春书写、美学旨趣十分吻合,学习它们对于优化人文情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宋词也是如此:宋朝是一个右文时代,诗词创作异彩纷呈,或豪放或婉约尽态极妍……有了这两个朝代的诗词滋养,大学生的人文情怀一定会开出繁花结出硕果。

1.3.3“诗教”之所以妙不可言,就在于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古诗词与人文情怀是辩证统一的,当把两者有机统一结合时,可以实现古诗词与人文主义的和谐发展。古诗词发展时,人文情怀也会得到发展,以爱国精神为例:当作者写了一首爱国主义的诗词,若其作品得到传播,其他作者乃至百姓便会受到篇中爱国情怀的影响,直接促进“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人文情怀的发展;受到影响的其他作者或有学识的百姓便会将爱国情怀融入他们的诗词创作中,直接促进爱国题材诗词的繁荣。所以,古诗词与人文情怀是辩证统一的。诗词中有哲学、有社会学、有政治学、有青年学。

大学要把古诗词教大,即新时代的大学应该是教“大诗词”之学和把“诗词”教“大”之学,是新时代“诗教”的核心教程。

2.古诗词与大学生人文情怀的涵养:要高看一眼、厚爱一分

2.1当代古诗词生存发展现状:想说爱你不容易。

古诗词作为我国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以贯之于系统教育的各个阶段。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衔接到高中教育阶段,再至大学教育阶段,古诗词的实际重视程度由深变浅,因此“想说爱你不容易”。

阶段发展特点依次可分为:小学教育阶段,学生身心发展尚未完善,重视学生诵读古诗词的能力而忽视学生理解古诗词内涵的能力;中学阶段,学生身心发展趋于成熟,诵读理解能力处于黄金阶段,但为了适应教育体制,仅局限于理解诗词的表层现象而无法深入剖析诗词的深刻内涵;大学阶段,学生进行专业性学习,大部分非中文系学生与古诗词的接触度几乎为零,背诵与理解能力止于高中,或有因长时间与古诗词绝缘出现能力倒退的情况。同时,我国古诗词教学一直存在教学固定、方法陈旧的问题,大多数教师更愿意遵循老办法老套路,缺乏创新意识,导致学生对古诗词发展认识单一,学习处于被动状态,诗词阅读鉴赏能力无法与学识深造的发展共同进步。一个教案用30年,魅力是会打折的。国家的软实力建构、高校的内涵发展,必须从优化课程设计、课堂教学、教案质量做起;否则,用诗词培养大学生的人文情怀就“烟涛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

2.2新时代大学生人文价值问题:“诗意栖居”要此身。

文化中国不能没有诗词的芳香来装点。当代大学生的主流群体为“95后”与“00后”,他们是与互联网共同成长的一代,处于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时期,学校的管理相对宽松,加之缺乏社会经验,在面对管理尚未完善的网络时难以保持清醒,沉醉于包罗万象的虚拟世界,对现实世界容易产生误解,“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题临安邸》)。

比如,受一些充满奢靡炫富气息的短视频影响,大学生群体中不乏炫富攀比和拜金主义,没有了“三吏三别”③的深刻。在网络的虚拟性和自由性下,一些大学生盲目跟风,站在“道德制高点”上评论时事热点,缺乏人格独立性和同情心,沒有学习“诗圣”风骨的文化自觉、书写自觉。少数大学生受到舆论宣传的影响,失去民族自觉心和自信心,没有“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的文化依恋和沉醉;反而崇尚西方理论,物以“西”显贵,对民族文化“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念奴娇·赤壁怀古》)景致视而不见。

一些大学生缺乏人文积淀,人文素养不足,人文情怀未得到完善发展。若想诗意地栖居在中华大地上,焉能不以中华诗词为人文情怀打底,发挥人文精神对人所特有的对真、善、美终极价值的执着向往呢[5]?

2.3古诗词对大学生人文情怀培养的意义: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2.3.1帮助大学生进行人文沉淀,激发大学生的人文探索兴趣。“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过故人庄》),古诗词用词优美短小精炼,运用了丰富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而且诗词的含义深刻,意境悠远,“言有尽而意无穷”④的酿味令人回味无穷。通过对古诗词的研读,大学生不仅可以理解并掌握语文中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意义与运用,还会激发对古诗词的兴趣爱好,加强对诗词内涵意蕴的探索。古诗词是极具观赏性和文学性的文体,对大学生文学底蕴沉积的作用巨大,是开启文学阅读旅程的金钥匙。亲古诗词——亲中华文学——亲中华文化——亲中华文明,这种路径间接而直接,培养且涵养,虚实相间。

2.3.2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拓宽大学生的审美视野。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所谓灵秀之处,表现在人的言谈举止之中,即言行中透露出个人的人文素养。古诗词是华夏文化的精髓与核心,是中华民族道德之根,囊括古人为人处世的智慧,富含深刻的人文情怀,对人极具教化作用。在李白诗的浸润之下就不会拜金,你看《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对富贵的“双重蔑视”——既蔑视富贵本身又蔑视富贵人士,让人终生难忘。大学生在古诗词的教育影响下,能知礼制,明事理,辨是非,你看文天祥在皇帝都投降的情况下拒不投降,是什么支撑它呢?是诗圣杜甫的精神。蒋寅提及:“‘老是传统诗学中很独特、很有民族特色的审美概念。”[6]老而有历史,老而有文化,学生吸收古诗词之“老”,不仅能提高人文素养,还能开阔视野:从文化的审美局限于微观单一性(单一种类作品或者局限于国家文学)发展为宏观多样性(多种类作品或者世界各国文学)。也就是说,提高人文素养,是增强文化自信的最优路径,也是大学生把自己的人生变成大写人生的文化元动力。

2.3.3升级“诗教”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大学生提供正确价值导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章句上》)。由上文可知,人文情怀珍视精神文化现象,肯定和塑造全面发展的人格。古诗词是我国精神文化瑰宝,大学生学习并传承古诗词,不仅展现了青年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觉性和自信心,还体现了大学生的时代担当意识,是中国新一代人格发展完善的表现。

诗词中的人文情怀作为优秀价值观,对大学生的行为具有道德性的驱动、制约,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并且对大学生人生道路选择提供向导。虽然包括唐诗宋词在内的古诗词不是万能的,但是它的精神是我们民族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大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要有担当。只有扎根脚下这块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我们的文化学习才能接住地气、增加底气、灌注生气,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

3.如何在古诗词中培养大学生人文情怀:众人划桨开大船

3.1“为伊消得人憔悴”(《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雨》)——主动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爱好,积极研读古诗词,提升文化素养。

兴趣具有倾向性、稳定性特点,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学习主体,大学生只有对古诗词拥有充分的兴趣爱好,才能激发诗词学习欲,积极投身到古诗词的学习、品味和探索中。学生在对古诗词深入研究阅读的同时,能有效提高语文水平,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诗词深厚的人文底蕴的熏陶,主观主动地接受古诗词中的人文情怀。要把古诗词素养当作大学学习的硬核素养来培养。

如何培養兴趣爱好?可以从唐诗宋词三百首开始。比如背诵其名句,而后到整篇。最后到唐诗鉴赏词典、宋词鉴赏词典,因为后者加起来有3000首。从600首到3000着,有了具体的数字,吸引力会更强,更有利于大学生兴趣的激发。

3.2“欸乃一声山水绿”(《渔翁》)——教师创新教学方式,打造多元生动的趣味课堂,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我国教师教授古诗词的方法固定老套,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特别对大学生而言,从诗词学习的被动性变成“应付”性。在大学,古诗词的学习受环境压力(比如中考、高考对诗词读写有规定性要求)影响的因素大大减小,导致大学生对诗词的重视骤降。在这样的环境下,教师应与时俱进,将教学与时代结合,打破固定的教学旧方式,利用各种资源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在创新课堂上感受到诗词的魅力,才能引导学生重新正视古诗词,重燃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欲望。“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秋词》)。

比如可以将最新的研究成果与同学们分享,还可以引入一些“唐诗压卷之作是哪一首”之类的有趣话题,在教师的引导之下进入“亢奋诗教”模式。

3.3“江清月近人”(《宿建德江》)——学校重视古诗词文化,鼓励开展古诗词系列活动,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

好的文化环境对学生影响深刻。大学作为教学与研究的高等学府,拥有丰富的资源打造人文环境。学校要带头树立好重视古诗词、爱好古诗词的榜样,在学校的建筑环境方面可以增加著名诗人、词人的画像和名篇名句;鼓励开展各种大小型校园诗词活动,最好参照央视的诗词大会设置一些有学校特色的活动,让古诗词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动态组成部分,并与“青年亚文化”⑤有机对接;还可以增加古诗词课程的数量等。在学校倡导下,教师和学生都会受到鼓舞,营造出良好的人文氛围,这样氛围下的学生于无声中领略诗词中的人文情怀,并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4.结语

通过多角度地对古诗词和大学生人文情怀培养的分析,可见,古诗词对大学生而言不仅是一种可以提高个人人文素养的文学形式,更是青年一代对民族国家的责任和担当。大学生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人格的完善与祖国发展的命运相关联。以古诗词作为大学生人文情怀培养的途径,需要学生、教师和学校加强合作、共同努力,为学古诗词、学好古诗词、学懂古诗词、学透古诗词出谋出力。我相信,古诗词人文情怀与大学人文教育的结合,必将大大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古诗词继承发展问题一定会得到解决。

注释:

①2016年10月15日,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两周年,习近平自述:我的文学情缘。

②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第五章第九节中提出。

③杜甫作品,即《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极具人文关怀精神。

④出自南宋诗人严羽所著《沧浪诗话·诗辨》。

⑤青年亚文化,指主要由年轻人群体创造的、与父辈文化和主导文化既抵抗又合作的一种社会文化形态。

参考文献:

[1]汪涌豪.范畴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2]张广智.浅论历史学家的人文情怀——以汤因比为例[J].社会科学战线,2011(10).

[3]任彦钧.人文教育:21世纪语文教育的灵魂底色——语文学科人文底蕴素养培育刍议之一[J].语文教学通讯,2018(01).

[4]莫砺锋.人本精神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底蕴[J].名作欣赏,2018(28).

[5]张新颜.人文教育的含义和基本要求[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04).

[6]蒋寅.作为诗美概念的“老”[J].甘肃社会科学,2016(03).

猜你喜欢

人文情怀古诗词大学生
踏青古诗词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我和古诗词
大学生之歌
趣读古诗词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美育实践研究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
古诗词中的新年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