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在小学美术课堂中培养学生成长型思维

2021-09-13陈梅兰

求学·教育研究 2021年17期
关键词:小学美术

陈梅兰

摘 要:卡罗尔·德韦克教授在作品《终身成长》中提出:成功并不仅仅是由能力和天赋决定的,更取决于我们的思维模式。她提出人们具有两种思维模式,一种是固定型思维,一种是成长型思维。在小学美术课堂中,有一部分学生认为自己没有绘画天赋,因此对学习美术缺乏信心、缺乏兴趣。文章就如何在小学美术课堂中培养学生成长型思维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美术;成长型思维;固定型思维

《2018年美国教育趋势》报告揭示:美国教育工作者最关注的20个教育发展趋势中,成长型思维排在了第一位。我国也有很多教育工作者認识到了成长型思维对于学生发展的意义,然而也依然有很多教师只将关注点放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提升上,而对于学生思维培养重视不足。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将教学重点放在学生美术技能的提升上,还应该关注学生艺术素养的提升、艺术学习态度的转变以及思维模式的转化。

一、成长型思维的内涵

2017年,斯坦福大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荣获全球奖金最高的教育奖项——“一丹奖”。德韦克提出人的思维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成长型思维,一种是固定型思维。所谓成长型思维,是个体认为自己的智力和能力是随着自己的努力和成长而不断提高的,这是用变化的眼光看事物的思维模式。德韦克认为,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遇到挑战的时候,会非常乐于接受挑战,认为自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赢得挑战,同时也会为了迎接挑战而积极拓展自己的能力,使之符合挑战要求。

二、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固定型思维

从当前国内小学美术教学的情况来看,一些暴露出来的问题亟须解决,如因为美术课是副科,学生对该课程重视程度不足,面对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不能认真完成;课程教学难度安排不当,学生的个性化美术知识学习诉求无法得到满足等。从小学生自身的角度来看,绝大多数小学生仅仅将美术课程视为主课之外的放松课,认为成绩并不重要,这门课程只适合那些具备美术天分的人学习。这种观点的形成源自社会当中存在的思想误区。当学生在前述观点的影响之下形成了固定思维,则其就会认同天赋论这一理念,将自己从事某事的不成功,归因为自己不具备某方面特长。由此,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当中,这部分学生对于失败所带来的挫折感和威胁感会表现出十分敏感且排斥的态度,在此种保守主义心态的影响之下,其更乐于从事自己所熟悉抑或是擅长的事情,从而避免失败。可以说,这种思维将会导致学生无从进步和提高,只能抱残守缺、固步不前,对于其成长和成才有着极其不利的影响。

三、如何在小学美术课堂中培养学生成长型思维

在小学美术课堂上,教师应该关注学生成长型思维的培养,创设成长型思维创作环境,通过语言激发学生的成长型思维,树立成长型思维模范典型,对学生的美术创作进行正向反馈。

(一)创设成长型思维创作环境

当学生处于良好学习环境当中时,其自我效能感将会得到显著的增强,从而能有效地判断自己是否具备完成某种行为的能力。对于美术知识的学习而言,良好创作环境将会使学生克服对于美术创作活动的抵触和排斥情绪。有鉴于此,小学美术教师必须注重对良好学习环境的营造和创设,如此方才可以使学生逐步养成成长型思维。当学生身处于良好的学习环境当中时,班级同学给予其的鼓励和帮助以及班级同学之间所散发出的浓厚学习气息,会让学生受到正向的激励,从而强化自我效能,在美术知识的学习过程当中敢于一往无前。需要指出的是,良好学习环境的营造和创设并非仅仅是学校以及教师的事情,更需要学生家长甚至社会的努力和配合。

(二)通过语言激发成长型思维

语言能反映和塑造我们的思维。对教师而言,也要学会通过语言来激发学生的成长型思维。比如,学生在说“我不明白”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他们把“我不明白”换成“我忽略了什么”;在学生说“太难了,我做不到”的时候,引导学生将这句话换为“为什么我觉得很难?怎样才能做到”;在学生说“我尽力了”的时候,引导学生想一想“还有哪里可以更棒”等。当然,教师也要多给学生一些积极的评价。德韦克关于学生接受新挑战的研究数据表明,约有90%的学生对新的挑战持有积极的态度,而这些学生所受到的激励并不是来源于外界对于其天赋的赞美,而是来源于对其努力的肯定和表扬。这是成长型思维模式对于我们教学评价的重要提示,教师要注意评价的目的不是对某一次或某一阶段的美术作业进行终结性的评价,而是为了用成长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三)树立成长型思维模范典型

成长型思维视野下的美术课堂,是一面教一面学的教学相长的课堂,需要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要敏锐地观察课堂的各个环节:学习、创作、分享评价等,看学生是否能够在课堂中感受到美术学习的乐趣。同时教师也要在课堂各个教学环境中善于发现具有成长型思维的典型,为学生树立成长型思维的模范典型。

(四)对美术创作进行正向反馈

小学美术教师应当意识到教学评价对于学生养成成长型思维的意义所在。在以往的美术课程教学评价当中,授课教师往往以学生完成一幅画作的形式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模式尽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评定学生的美术创作水平,但同时需要看到的是,这种评价模式过于单一,无法实现对学生美术知识学习过程的科学评价。有鉴于此,小学美术教师应当采取多元化评价模式,对学生的美术知识以及美术技能学习情况实行全面、客观、准确的评价。具体而言,小学美术教师可以采取授课教师评价、师生互评、学生互评、学生自我评价等模式的综合运用,并将学生小组评价与学生个人评价相结合。除此之外,还应当将学生家长评价、学校评价以及社会评价(如学生参加社会美术赛事的证书)相结合。如此一来,能够构建起立体化的美术课程评价模式,并且为评价者和评价对象之间构建交流途径。这样的评价体系可以实现对学生美术知识、美术技能学习表现及学习效果的真实呈现,让学生得以从中认识到自身存在的短板与不足,了解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由此使其能够及时进行自我调整。在采取多元化美术课程评价模式的过程当中,应当将学生学习美术知识、钻研美术技能的努力程度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而不是单纯将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唯有这样,方才能够使学生逐渐养成成长型思维,提升其对美术课程的重视和投入程度,调动其对美术知识以及美术技能的学习以及钻研热情,促进其美术核心素养的养成。

四、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从成长型思维的内涵入手,简要分析了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固定型思维,并结合教学案例对如何在小学美术课堂中培养学生成长型思维进行了论述。艺术素养是青少年儿童必须要不断提高的,而成长型思维则是艺术素养培养以及人格完善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思维模式。教师应该不断培养学生成长型思维,引导学生积极应对困难与挑战,引领学生不断攀登人生的高峰。

参考文献

[1]黄建忠.浅谈初中美术课学生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培养[J].文理导航,2019(28):82-83.

[2]刘丽娟.培养小学生成长型思维的路径探索[J].小学数学教育,2019(18):13-14.

[3]李玉春.在低年段教学中培养学生“成长性思维”的有效方法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7(10):11.

猜你喜欢

小学美术
刍议小学美术教学策略
美术教学中育人本位功能的彰显策略
小学美术快乐教学之我见
美术教学综合性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开发动画资源 优化美术教学
关于提升美术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农村小学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办法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小学美术劳技课程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