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人地协调发展观策略
2021-09-13王寅
王寅
摘 要: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根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促进学生对人地环境协调发展的认识,高中地理教师应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发展观念,从而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人地协调发展观念的培养,主要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针对学生开展的,教育发展的使命是引导学生客观、科学地来看待世界,这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因素。文章针对学生人地协调发展观的培养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策略进行探究。
关键词:高中地理;人地协调发展观;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27-014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7.073
目前,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人与资源、自然环境、土地等因素之间的问题越来越多。人们逐渐认识到,要实现更好的发展,必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地理教学的核心主题是人地关系,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发展观念。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理念,并探索有效、合理的教学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
一、人地协调发展观概述及价值
所谓人地协调,是指人与地理、自然环境协调发展。高中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发展观,可以使学生以更加理性的态度和科学的视角对待人与环境间的关系,以更加和谐的方式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促进他们树立保护环境、爱护自然的观念和意识。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措施的落实,促进我国自然环境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发展观念,就是要使学生认识到,为了更好地发展人类社会,必须尊重自然,协调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因地制宜。据此,人地协调发展观念的培养目标是学生能正确看待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深刻理解其相互作用的后果、强度和不同方式,了解人们对地理关系认识的原因和阶段性表现,认识在可持续发展与尊重自然和谐发展的过程中,人地协调的重要性和形成的态度[2]。
二、人地协调发展观念培养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地理教学的主线是人地协调,这也是高中地理教学的主线、落脚点和出发点。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的组织是以人地协调为基础。
(一)人地协调发展观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
教师在现行评价体系中,对于教育的模式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人地协调理念在学生地理核心素养中的培养。教师在课堂上除了讲授课本知识点外,很少注意人地协调发展观念的培养。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很可能只关注重点知识。人地关系的内涵其实是人与环境的关系,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很难将人地协调的培养理念渗透进去,教师的教学方式不科学,就很难达到教学目的[3]。
(二)学生的主体性忽视与不当的教学方法
人地观念培养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已经被教师逐渐地认识,但是教学方法依旧被错误地应用。常见的错误方法就是教学内容的灌输,一味地在课堂上进行经验式的教学,不结合具体的案例或数据,只是强制性地告诉学生如何不去做和如何去做,而不是用学生更容易理解、更愿意接受的方式来教学。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灌输一定的观点和概念,说一些空话或是毫无意义的话,对于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不够重视。这种错误的教学方式只能促使学生机械地记忆知识点,无法实现行动的转化以及自身素养的提升。
(三)内容闭塞引起的扩展性和开放性忽视
在人文地理学中,有许多与人地协调有关的知识,这些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地理位置因素以及人地关系。在一些教材里,人地协调发展观的概念并不是很明显,也很难在教学中通过教师来体现,从而导致教师的忽视。实际上,教师应该在这时候去开发教学内容,运用能力和精神去研究深层次的知识。对于教学内容和知识的灌输,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还可以让学生充分地了解教学内容,促进和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发展观念[4]。
三、人地协调发展观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培养的意义
(一)人地协调发展观基础的奠定,态势的合理营造
在高中地理教材中,人地协调发展观的内容和体系的渗透过于分散,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毫无关联,所展示的内容也没有实际意义,不利于学生感官认知的丰富,无法让学生产生共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结合教材内容,运用较为直观的方式,利用学生的现实生活创造合理的教学情境,使得教学内容能够促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结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创造合理、科学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充分地学习和理解知识。即使学生在年龄和生活阅历上有一定的差距,但是沉浸在直观的情境体验中,能够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人地协调的内涵,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以此来激发学生对于人地协调发展观的理解。
(二)人地协调发展观体系的深入剖析及完善
高中地理教材具有规范性和严谨性的特点,其承载着系统的专业知识,是任何教学辅助材料都无法比拟的。教材中每一个内容的设置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目的,尤其是案例的提供。但这些案例点存在明显的不足,那就是案例过于专业化,与学生的生活有距离感。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通过一些生活案例的对比,将其应用在教材内容中并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知识,使学生深刻认识地理知识的实际应用,遵循环境的客观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因地制宜的原则,发挥区位优势。
(三)有效利用课后作业,深化人地协调发展观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