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以“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2021-09-13张芸
张芸
摘 要:阅读是获取信息、分析与处理相关信息的重要渠道,而阅读素养则是一个人实现终身发展的主要素养。因此可以说,阅读教学对学生自身的阅读素养提高有着重要影响。但是目前初中语文教学中较为突出的现象是,中学生在课堂上的阅读兴趣不高。基于此,文章主要对阅读素养的含义进行阐述,并提出针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目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27-014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7.071
初中教学中,教师对阅读的实质缺乏正确的认识,只是將阅读任务交给学生,这与阅读教学所强调的注重学生的审美情趣与阅读能力的培养不相符。真正的阅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和作者产生情感交流与思想碰撞,还能通过阅读联系自身的具体生活,从而产生思想共鸣。
一、阅读教学的意义
(一)阅读知识为阅读素养的基石
所谓阅读知识,通常是指学生在阅读中需要掌握的基础性知识。知识不仅是素养的基石,还是教学开展的基础要素。对于阅读知识而言,其通常包含两类:一是语言知识,通常指阅读中对字词句、修辞等相关知识的把握;二是文本知识,其主要包括文章与文学的阅读知识[1]。对于文章的阅读知识而言,其目标主要是通过阅读了解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等相关表达方式;而对于文学的阅读知识而言,其主要包括文学体裁、文学史、文艺理论等相关知识。
(二)阅读能力通常是阅读素养的核心
阅读能力通常指学生经过阅读获取的能力。对于阅读能力而言,其作为阅读评价开展的重要标准,主要是从文本理解、信息检索、反思评价各维度对阅读能力实施阐述。具体为:信息检索的能力通常指从文本当中找到信息,并进行信息筛选的能力;文本理解的能力指对文字表面意思的解释与理解的能力,其通常指对整个文本的概括与整合能力,且对作者情感与文章主题有着明显的推理力;评价反思的能力则是指阅读中的高级能力,通常包含文本形式与内容鉴赏力的评价,并把知识与文本相结合解决有关问题的迁移力[2]。
(三)阅读态度通常是阅读素养的重要保证
态度作为心理学中的词语,不仅是个体对于特定对象应该具有的心理倾向,而且该心理倾向还具备一定的主动性。对于阅读态度而言,其主要指读者通过阅读对读物形成的稳定性、主动性的心理特征。学生的阅读态度愈好,测评所得的成绩愈好。
二、以“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一)基于阅读知识的语文阅读教学
阅读知识量的充足通常是阅读理解的重要前提。
首先,注重文言词汇相关知识的落实。对于文言文而言,其作为文学的精华,通常承载了几千年的文化,且渗透着民族的睿智。对于初中阶段的语文教材而言,其中的大部分内容是文言文,且在统编教材中其数量还呈现出递增的趋势,由此可知文言文的阅读教学极为重要[3]。但是,文言文的具体教学状况却不是很乐观,主要是因为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能力较差,文言词汇的知识掌握不扎实。教师在进行文言文的教学时,通常更注重文言词语含义的落实,把重要的文言虚词与诗词落实到具体语境中,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理解与文学欣赏,充分掌握相关文言文的词汇知识。
其次,注重文本的基础知识的丰富。文本知识通常涉及较广,主要包含文学知识、文章知识,由于两种知识的体系本身较为复杂,因此,不必把文本知识当作单独的体系,将其和具体文本相结合学习效果最佳。同时,教师在对文本进行鉴赏的时候,还可以适当融入一些理论知识。将文本学习和文本知识相结合,通常具有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基于积极阅读态度的语文阅读教学
阅读态度通常指读者在具体阅读中对读物产生的稳定性、主动性的心理特征。
首先,需注重阅读目标及计划的设置,以此明确阅读方向。教学目标不只是语文教师的教学方向,在对课堂完成度实施评价时,仍需对教学目标的达成进行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有目标,阅读也需有目标,只有在阅读时有合适的方向,才能更好地达成相关的学习任务,而阅读计划则是阅读目标实现的重要保证[4]。就初一的学生来说,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制订相关的阅读目标与计划,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而言,则可以按照自身的学习状况,自主制订阅读的目标与计划。
其次,注重阅读时间,确保行为投入。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师在具体教学时需要明确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虽然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很早已被倡导,但是部分教师仍旧习惯于自导自演,教学设计通常较为“严密”,这就导致一节课完成后,教师累得大汗淋漓,而学生仍然知之较少,从而对阅读教学造成不利的影响。在应试教育下,学生处于题海当中埋头苦干,对答题技巧进行钻研,致使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阅读,阅读量无法达到要求,自然会影响到学生的阅读素养提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不仅有助于净化学生的心灵,而且还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因此,教师在进行教案设计的时候,需要做到将学生作为中心,将教学时间与教学空间都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实现个性化的学习体验。其中,阅读时间的充足通常是学生获得独特体验的前提。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朗读、默读、思考、讨论等时间,以便学生拥有充足的阅读时间,并有所收获。而课堂上的时间极其有限,无法提供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因此,教师需要加强引导,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阅读。对于自主性较差的学生而言,教师需和学生一起制订相应的阅读计划。除此之外,教师还需对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摘抄、笔记等进行检查,了解学生的阅读状况。通过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保证学生拥有足够的阅读时间,还可以使学生的阅读素养得到有效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