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有效互动策略

2021-09-13高云

学周刊 2021年27期
关键词:教学探究师生互动小学数学

高云

摘 要:在小学教育资源愈发完善,整体教育水平稳定提升的发展趋势下,小学数学教学迈入新的阶段,其教学侧重点逐渐由简单的知识能力培养转为综合素养培养。师生互动作为教师有效掌握学生实际情况,并以此为基础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途径,在小学数学教学发展中尤为关键。文章以此为背景,分析师生互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开展途径,为相关教师优化教学内容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小学数学;师生互动;教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27-011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7.059

师生互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潜在影响较大,因此,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新型开展策略,成为相关教师当下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师生互动的价值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尚不具备完善的知识体系与数学学习思想认知,因此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对教师的引导需求较高。而师生互动是教师提升课堂知识信息传递效率的主要途径。在时代发展推动下,学生平均素质水平呈上升趋势,课程教学内容及各项要求也愈发全面,有效的师生互动可以帮助教师构建动态课堂教学模式,即以新型数学课堂为导向,利用师生互动串联各教学环节,使其能够在实际教学中形成有機整体,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课堂教学模式。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有效师生互动的困境

(一)互动内容与课堂教学联系不足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进与落实,教师对师生互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已经建立起必要的教学认知,但是部分教师在开展师生互动活动时,并未围绕课堂教学内容开展,导致互动内容在整体上呈现出一定的主观性,使得学生无法通过师生互动环节进一步思考课堂知识内容或有效延伸自身数学思维,削弱了师生互动在新型数学课堂中的实际作用。

(二)互动形式单一

在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部分教师仍完全沿用传统数学教学模式中的互动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忽视了时代变化与学生成长环境变化对数学教学形式的影响,导致互动内容在数学教学发展趋势下呈现出一定的滞后性与单一性,不仅影响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也不利于教师借助师生互动渗透新型教学内容。同时,在倡导数学学科素养培养的教育背景下,单一的师生互动形式也容易造成陈旧教学形式与新型教学内容之间的冲突,不利于学生实际数学学习能力发展。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构建有效师生互动途径

(一)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处于小学学段的学生,数学思想认知尚待提升,并且受年龄特点影响,学习自制能力不强。相较于其他课程内容,数学课程知识相对抽象,部分学生学起来稍显吃力,导致其数学学习主动性不断下降,进而使得师生互动环节逐渐丧失开展基础,各项互动内容流于形式。为此,教师应从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方面入手,提升师生互动频率与质量,逐步提升学生数学学习思维水平。教师在开展师生互动活动时,应尽可能从学生生活角度出发,互动内容应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进而为师生互动环节丰富相应情境,促使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与数学思维与教师进行有效互动。师生互动环节生活化,可以提升师生互动的趣味性,激发师生参与互动的积极性,也能促使学生在互动过程中将课堂知识代入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引导其运用数学思维视角审视自身生活,强化数学学科素养,深化师生互动意义。

(二)完善互动目标

为提升师生互动的实效性,教师应立足于课程教学内容,以学生数学素养发展需求为节点,完善师生互动目标内容。教师应综合分析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各项数学学习能力指标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分析师生互动内容对二者协同发展的影响,进而制订出相应的互动目标[1]。一方面,为充分发挥师生互动作用,教师在制订师生互动目标时,应考虑课堂整体教学目标与学生综合素养培养内容的递进顺序,进而明确师生互动目标的落实时机,避免其与其他教学环节发生教学冲突,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另一方面,通过构建知识教学目标、个人能力发展目标、互动目标三位一体的课堂教学目标体系,教师可促使各目标内容在体系中实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局面,提升师生互动环节的实效性与全面性,改善传统教学模式中各教学环节彼此独立、难以整合的问题,凸显师生互动在新型数学课堂中的作用。

(三)制订阶段性互动发展方案

在完善师生互动目标的基础上,教师应根据课程教学进度与学生成长周期,从整体数学教学工作角度出发,将师生互动内容整合为具体的师生互动发展方案。相较于被各节课堂切割开来的师生互动内容,基于整体数学思维视角的师生互动发展方案,可以令各节师生互动内容产生“呼应”,并通过在长期统筹规划下的师生互动发展过程,为学生提供系统化课堂学习模式,突破各节课堂自身的教学限制,以此提升师生互动内容在小学数学整体教学中的连贯性与延续性,优化数学教学机制。同时,教师在制订阶段性师生互动发展方案时,应切实分析学生在该阶段内的数学学习认知水准与课程知识内容深度,进而明确师生互动发展周期以及周期内师生互动侧重点,进而结合具体课堂教学内容类型,形成具体的教学方案[2]。除此之外,教师应及时观察学生在师生互动中的表现,定期分析师生互动方案落实情况,及时调整师生互动方向及其教学细节,确保师生互动规划方案契合学生数学成长规律,为相关教学工作提供一定的科学保障。

(四)分层制定互动标准

在整体教学内容与进程一致的前提下,学生对师生互动的反应程度与积极性有所不同,造成该教学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基础数学学习能力与思维模式不同产生的差异性。因此,为提升师生互动的实效性,教师应分层制定师生互动标准,并结合上述工作内容,在师生互动环节调动不同层级的学生参与师生互动,以此维持师生互动教学效果,避免其成为部分学生的固定展示环节[3]。教师应综合分析学生的数学认知水平、思维倾向、课程教学要求等,以此为依据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互动层级。针对基础互动层级,教师应侧重引导学生掌握基础数学知识概念及其应用技巧。为此,教师可以适当增加基础性引导问题在课堂师生互动中的比重,并通过指定提问的方式锁定该层级的学生,实现精准互动。而针对高阶互动层级,教师应侧重通过师生互动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使学生能够运用数学思维处理综合性较强的问题。为此,教师可增设综合型或开放型教学情境,将其作为师生互动内容,促使学生在该情境设计中合理延伸数学思维,进一步提升自身数学学习水平。

猜你喜欢

教学探究师生互动小学数学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作文教学中的几点尝试
中职英语口语互动教学探究
新媒体技术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试论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论如何打造高效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