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的策略分析
2021-09-13路世杰
路世杰
摘 要:目前,信息技术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信息技术对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信息技术以其图文并茂、音像结合的特点让枯燥乏味的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变得丰富多彩。对于小学语文学科来说,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文章立足于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化提几点建议,以期能够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优化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27-010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7.052
小学语文教师要学会充分运用当前不断发展革新的科学技术,将当前的各项信息技术运用到日常教学当中,利用这些教学手段将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枯燥、乏味的语文课本上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让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焕发生机与活力。此外,教师还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多元化、趣味化、新奇化、艺术化特点,充分提升小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一、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良好的课堂导入
课堂导入能够影响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对新课导入的环节引起足够的重视,为接下来的语文课堂教学提供良好的开端,为优化该堂课的课堂教学,提高该堂课的教学效果打下良好的基础。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导入中,大部分教师都是采用回顾前一节课的知识点的方式进行课堂导入,顺势导入新课。这种课堂导入方式虽然较为常见,但是较为单调,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并不高。因此,为了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趣味性和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采用情境导入的方式进行课堂导入,即在该堂课上课之前找到与新课内容相关的一些图片、文本、音频、视频等教学资源和教学素材,并把这些教学资源和教学素材做成多媒体课件,利用多媒体投影技术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借助多媒体课件的音像一体化功能创设符合该堂课教学内容的情境,能够有效激发出小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迅速集中注意力,跟着教师的教学思路走,从而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二、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精神状态下饶有兴趣地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提高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效率的关键,也是保证小学语文教学成功的前提。利用丰富有趣的信息技术对小学生进行教学,能够为小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让小学生沉浸在美的感受当中吸收知识。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不断利用各种教辅手段、教学资源来调动和维持小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而在各种各样的教辅资源之中,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最好的手段无疑是信息技术手段。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中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小学生提供音像一体化的小学语文课堂,使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为小学生进入最好的学习状态创造条件。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利用信息技术的教学手段,将那些枯燥难懂的文字通过音频、视频、图片画面的方式呈现在小学生的面前,让小学生不再抗拒小学语文课堂,从而不断地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不断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也不断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例如,《山雨》这篇课文采用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奇特的感受、清新的语言文字为读者呈现出一幅绘声绘色的山景落雨图,通篇文章以一种清新脱俗的基调在字里行间表达着对山林落雨、对大自然、对大好河山浓浓的喜爱之情。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这篇课文时,不仅要让学生学会重点字词句,还要引导学生充分感受山林雨景的美。但是身处于教室中的小学生不能身临其境地去感受那美妙的山林雨景,对那种奇妙的音韵美、色彩美没有切实的感受。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充分利用CAI课件来对本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辅助教学,在课堂中为学生播放山林雨景的视频,使学生即使没有置身于雨林之中,依然能够“聆听”雨声、“漫步”于雨林之中。最后让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将语言文字转化为大脑中活灵活现的画面,从而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在语言文字中体会雨林的美丽,与作者一样能够对美妙的雨林美景发出赞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通过使用信息技术,拓展学生的思维
语文学科需要学生积累的知识点较多,再加上一部分小学语文教师不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了小学语文课堂较为死板、枯燥,不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小学语文教师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应当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辅助资源,并借助音频、视频、图片等形式向小学生传递更多的教学信息。之后,再辅以科学的提问,引导小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的探究、多角度的思考,从而帮助学生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在学习《我要的是葫芦》这一课时,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动画的形式将课文内容展示出来,重现葫芦发芽、生长、结小葫芦、长蚜虫、叶子变黄、小葫芦掉落等一系列发展过程,再结合种葫芦人各阶段的心情变化和每个阶段的想法、做法来分析葫芦掉落的最终原因,并且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这个人第二年又种了一株葫芦,那么他会怎么做”,从而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懂得要及时吸取教训,做出改变,从而不断提高其思维水平。
四、合理使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重难点
信息技术中的资料是海量的,信息技术强大的信息收集功能常常能够把一个比较抽象的、难懂的概念和事物转变为比较直观的、形象的图片或者音视频资料,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该知识点。在小学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应当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在课前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精心设计教案,制作相关课堂内容的教学课件,不断地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这样的做法一方面能够加强小学生的语文知识学习;另一方面,因为这些词句、段落是整篇课文的关键之处,对這一部分词句、段落的分析,能够很好地启发小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运用,让小学生对这些知识和内容能够举一反三,从而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