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全育人”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

2021-09-13郭阳

现代商贸工业 2021年27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实践研究心理健康教育

郭阳

摘 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的重点,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三全育人”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进行阐述,并结合高校工作实际分析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师资力量、大学生咨询意识、高校教职工合力、原生家庭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从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视角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提出创新对策。

关键词:“三全育人”;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27.064

1 “三全育人”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1.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推动“三全育人”的有效载体

根据中共教育部党组发布的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可知,“心理育人”被纳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十大”育人体系之中,这是“大思政”背景下,国家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度重视的体现。通过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激发大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以促进其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方位、多层次发展。

1.2 “三全育人”体系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支撑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全国各级教育部门均积极响应,从多角度构建“三全育人”体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思想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强国战略的基本保障。探索新时代“三全育人”体系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保驾护航。

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2.1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不完善

目前,高校整体在校人数已趋于稳定,“95”后和“00”后成为校园的主要群体。在新时代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大学生呈现出个性鲜明、思维活跃的特点,同时在心理韧性、积极品质方面存在较多问题,特别是在大一新生入校时进行的心理普测,就近几年的结果反馈,大学生入校时心理异常人数比例有所增加,而心理专业教师人员不充足将导致心理异常学生不能被有效地及时干预,因此配备充足的心理专业课老师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当前较多院校尚不能满足1:4000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的师生比,同时在处理实际工作时,辅导员常处于心理咨询的第一线,虽然辅导员在处理心理异常学生事件时表现出极大的耐心和责任心,但就心理教师的专业性而言尚不够专业化,过多的不正当干预有时会适得其反,而具备专业心理咨询资质的辅导员又极为稀缺,因此补充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2.2 大学生心理咨询意识不强烈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疫病和衰弱的表现,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三方面的完满状态。当前大学生对心理正常和心理异常的界定不清晰,许多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后才逐渐接触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和课程,对在环境适应、学业压力、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等方面的心理应对措施了解甚少。同时,有些学生对心理咨询存在抵触态度和认知偏见,认为只有“精神异常”才会进行心理咨询,即使意识到自身存在问题,但害怕受到同学们的“有色眼光”而选择了默默承受,部分学生直至出现较为明显的问题时才被迫进行心理咨询。因此调整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知偏差,建立心理健康安全底线、增强心理健康认同感、提升心理咨询接受度,发展及时解决心理困扰的意识,才能有效做到防止“未病”帮助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2.3 教职工对心理健康教育合力不突出

高校全体教职工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并未发挥育人功能。心理咨询中心的专业教师作为坚守课堂育人阵地的主力军,辅导员作为驻扎在第二课堂开展“育心”“育德”的一线工作者,仅以此力量发挥高校心理健康育人是远远不够的。许多教职工并未深刻意识到自身也是高校育人主体中的成员,其工作中的管理、服务态度将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课程教师作为高校教职工中的一支重要队伍,直接参与到学生成长、成才,是与学生接触较为密切的群体,但部分教师存在“重专业轻育心”的理念,只重视课程任务的完成程度而忽视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建设,面对一些课堂突发事件有时会采取过激言语和行为,对部分低自尊的同学往往会造成心理伤害。所以明确高校各管理部门、行政部门和服务部门教职工的角色定位和职责范围,发展协同心理育人机制,共同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和意识,才能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心理健康新局面。

2.4 原生家庭对心理健康教育不明显

原生家庭在早期心理教育的缺位導致大学生出现严重程度不一的心理问题。部分学生的成长环境特殊,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经济贫困等客观条件制约着学生的心理发展,即使是家庭成长环境优越,有的学生因为亲子关系、教养方式的各异形成不同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对情绪和情感产生不同的认知体验。也有部分家长过分看重考试分数、学习排名,无暇顾及孩子内心成长。从发展心理学角度来看,大学生处于18-22岁的年龄段,是青少年时期与成年早期的过渡阶段,其面对的问题是“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发展危机,这就意味着早期家庭对心理教育的缺失更容易引发孩子在大学时期出现心理方面的困扰。因此,在处理心理异常学生的问题时,不仅需要社会、学校及全体教职工的重视和关注,更需要家庭的支持与配合。

3 “三全育人”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对策

3.1 加强思想引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意识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青少年作为新时代的探索者和民族崛起的掌舵人,是党和国家发展的脊梁。大学阶段是人生重要的发展期和转折期,其心理发展逐渐走向成熟而又未完全成熟,这个时期自我意识的健康发展将促进个体人格的完善。“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而高校作为教书育人主阵地,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增强“四个意识”、践行“四个自信”,坚持正确的思想政治引领,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的人才指明方向。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实践研究心理健康教育
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高校公体课中的实践研究
初中数学教学微课的实践教学研究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