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开诗歌的大门

2021-09-13习棠棠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21年31期
关键词:多情周瑜结论

习棠棠

【摘要】古诗教学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审美情趣和民族情怀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许多学生连读懂诗歌这一基本要求都达不到,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诗歌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的缺乏。本文将对目前教学中诗歌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缺失的原因和表现以及和具体措施加以讨论。

【关键词】诗歌教学;思维能力

诗歌在高中阶段一直是一个难题。在三年的教学实践和听课过程中,我渐渐发现问题并不在老师讲得不够、知识点不全,而在于老师没有给学生建构起一个诗歌的世界,给学生时间和过程去建立起自己读懂诗歌的思维方法。

一、从关注“是什么”到关注“为什么”,抓住思维的过程

过去的诗歌教学中,老师和学生关注答案是什么,结论是什么,在教学中很少去探究结论为什么是这样,也很少关注这个结论得出的思维过程,导致学生在自己解决问题时没有思路。對“为什么”的关注、对原因的探讨,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比如,同样是分析诗歌《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当学生分析错了的时候,这其实是一个教学的契机,我们可以提示学生,“多情的人应该会笑话我,年纪轻轻便长出白头发”好像不太符合整首诗的特点,诗歌中前后没有提到有另外的多情之人,在这里突然出现是不是有些突兀?另外,既是“多情”之人,应该也会和诗人一样,感慨于世事沧桑,年岁见老和功业未就,怎么会笑话苏轼呢?这样学生就发现自己的解读不合常理,也与诗歌整体特点不符。这个时候,我们相机给出诗歌语言变形的特点,给出学生熟悉的例子去启发学生,让他们猜测正常的句式可能是什么。当学生给出了他们的猜测之后,我们再开始引导学生从与整首诗的关系和是否符合逻辑来判断哪一种解读才是正确的。这样的做法,虽然时间花得更长了,但是作用却更明显,在学生一步步接近正确结论的过程中,他们的推理能力、分析能力会得到提升,以后便可以自己用这种方式来解读诗歌。

二、进行诗歌解读,利用还原法,整体把握与细节分析相结合

主张微观分析的孙绍振教授说:分析从还原开始。例如:我们分析《念奴娇·赤壁怀古》,还原周瑜的形象就是进入诗歌情感的一种方法。周瑜本是统帅,“羽扇纶巾”应该不是周瑜的形象特点,三国赤壁之战也打得非常艰难,不可能是“谈笑间”,小乔也不是在那个时候嫁给周瑜,现实中原生态的周瑜与苏轼作品中的周瑜有着较大的差异,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呢?因为作品中的周瑜是苏轼期待的、希望的周瑜。诗人期待的周瑜为什么是这样的呢?我们再进一步分析,发现其实诗歌中的周瑜与诗人的情况完全相反。所以与其说是那是苏轼期待的周瑜,不如说是苏轼期待的自己。这样,我们就发现诗人表达的情感了,而且有理有据。

三、重视在运用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运用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起着重要作用。例如,当我们让学生学习到了诗歌中细节的分析解读应与诗歌整体把握相结合,用诗歌整体去判断和检验细节的分析是否正确时,我们可以在课后多给学生这样的训练,不能寄希望于自己教了一次,学生就能掌握。另外,偶尔可以让学生进行诗歌创作,让学生站在诗人的身份上去感受诗歌的形成,了解诗歌的特点,体验诗歌的形成过程。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吴琛.“文本细读”:高中古诗教学的新视野.[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猜你喜欢

多情周瑜结论
忆苏卿,多情应笑我
拟人手法真多情
悯蚕
一气周瑜(二)
一气周瑜(一)
山花子·风絮飘残已化萍
结论
周瑜与诸葛亮对诗
惊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