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重新定位
2021-09-13肖军
肖军
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同阅读教学几乎构成了全部的语文教学。作文教学效益的高低无疑也是语文教学效益高低的一个显著标志。故而,本文将从主体性的教学价值的理论解读中,试图来重新审视和设计新形势下中学语文的作文教学,以求教于方家。
一、拓展体验:从单纯的“文以交际”“技术化”的形式操练转向主体内在精神的自由显现
作文教学不是去培育主体内在精神,凸现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而是将负载人文精神的语言抽象成外在于人的可以纯理性地由大的语言单位向小的语言单位解析,由语形向语义解析的客体,把这一原本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生动,并渗透了对人的关怀和理解的活动做简单片面的理解,甚至加以肢解,还原成无生命的教条。时下盛行的所谓片段作文训练等无不是这种理论阴云下的产物。作文教学这门具有鲜明个性色彩、生命意识的创造性很强的艺术变成了让学生望而生畏、闻而生厌的“磨炼”。学生的写作不必有真情实感,特别是议论文写作,只需背诵有关的警句、套话即可。导致学生写作能力的整体性倒退,审美能力的普遍下降。
写作文绝不是纯粹的无精神内涵的语言字码本身,而是形成人的独立的精神本体,在潜移默化中树立人的自我的精神与人格,就是建立一个绝对不同于他人,而又与他人、与社会、与时代文化相互融洽的真正自我。只有用心灵思索,眼中的世界才能更加清晰地归于本真。也就是说,愈是濡染了主体的“感情色素”的东西,就愈是鲜活的、明敏的、富瞻的、个性的、独特的、深刻的。学生作文中的这些品质,实际上标示着沉甸甸的生命质感的存在,映现一个活泼的“我”的灵魂。
可见,只有拓展主体的生命体验,让主体内在的精神自由显现,让其心灵随生活而歌,让其思想随客观事物而舞,就有了他们对人生的深切了悟,对社会的高屋建瓴的洞悉。“技术化”的训练是不能让作文教学真正取得成效的。
二、抒写性灵:从“文以载道”转向“文以言志”
现行作文教学另外的一个偏颇就是过分地强调文以载道,导致以主题的意识形态标准作为判断作文的绝对标准。学生被预置在某种既定的话语体系中。
这种作文教学远离学生的自我身心,学生对此有强烈的排斥倾向。因而,越是强化这种教学,学生也就越远离它。于是,有的学生准备两套话语系统,一套应对老师与考试,而另一套用在周记、信件、随笔的“私人作文”中,在這里才能看到他们心灵世界的率性剖白,在于写出了自我感受。
三、拆除樊篱:文体与命题从封闭、单一转向开放多元
命题作文不但在思维取向与诱导上就先入为主,从“主题”出发把“立意”概念化,并且指定技巧、修辞的运用范围。这实际上一切都被指令化了。同时,即或命题作文,平时的写作训练抑或应试作文,文体也成了限制学生自由的围墙、束缚学生手脚的镣铐。我们要求学生要么只能写记叙文,要么只能写议论文,不让学生越雷池半步。善写记叙文的,面对议论文题目会无所作为:善写议论文的,面对记叙文也会表现平平。一个学生不可能任何文体都会写得好。一题多体、一题任体。淡化文体便能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写作才华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