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州生猪散养户复养情况调查
2021-09-13李海山秦茂张洪鲁生万向胜超周青顺向兵强
李海山 秦茂 张洪 鲁生万 向胜超 周青顺 向兵强
摘要:阐述了当前湘西州生猪养殖结构,分析了形成当前养殖格局的成因,阐明了生猪散养复养的重要意义,并对未来生猪产业发展提出了建议,旨在为生猪产业规划布局和政策出台提供参考。
关键词:湘西州;生猪散养户;复养情况;调研
中图分类号:S8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73X(2021)06-0040-02
长期以来,湘西州生猪以散养为主,尤其以本地湘西黑猪散养为主。2018年以来,受非洲猪瘟、环保政策和“猪周期”的影响,湘西州生猪存、出栏数急剧下降,猪肉价格一路飙升,生猪稳产保供工作成为该州工作的重点。非洲猪瘟的全面暴发,极大地影响到生猪散养户的生存和发展,绝大多数生猪散养户因养殖设施简陋、防疫不到位等因素影响而弃养,损失惨重,在此背景下,进一步摸清生猪散养户复养情况,对政府出台相应的生猪稳产保供政策有积极意义。
1 2020年湘西州生猪养殖结构
2020年底,湘西州生猪存栏87.30万头,同比增加124 %;出栏105.86万头,同比增加 0.88%。生猪规模化养殖比例为49%。规模及以上养殖场年出栏生猪总量为48.13万头,散养户和专业养殖户年出栏生猪总量为51.87万头。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全州散养户年出栏量与专业养殖户年出栏量大体相当,年出栏数约26万头,占总出栏量的25%左右。总体看来,生猪养殖规模化程度不高,有一半以上的生猪出栏由规模以下养殖主体提供。生猪散养和小规模饲养仍然是生猪产业主要力量,在生猪生产和保障猪肉市场供给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2 湘西州生猪养殖现状
2.1 当前湘西州生猪养殖结构发生变化
受环境治理、非洲猪瘟和猪周期叠加影响,全州生猪养殖结构正发生着巨大变化。
(1)存、出栏总量大幅度减少,空栏现象比较普遍。调查显示,截至当前,全州年出栏50头以上空栏养殖主体有826个,其中吉首市30个,泸溪县32个,凤凰县31个,古丈县15个,花垣县282个,保靖县196个,永顺县138个,龙山县102个。从饲养主体规模来看,专业养殖户空栏772个,占统计空栏数量的93.46%;规模养殖场空栏50个,占统计空栏数量的6.05%;大型养殖场空栏4家,占统计空栏数量的0.48%。
(2)规模以下养殖主体非正常消亡速度加剧,散养户空栏数量陡然增加。抽样调查显示,泸溪县武溪镇朱食洞村有村民432户,2020年,全村有散养户86户,当前正在养殖的饲养户有20户,减少66户,同比减少76.74 %;2020年,保靖县吕洞山镇夯沙村有村民601户,生猪散养户321户,现存生猪散养户约95户左右,减少226户,同比减少70.40%。
(3)各大型生猪养殖企业跑马圈地,正酝酿着新一轮市场、资本、土地等战略资源的激烈角逐,抢滩登陆态势已日趋明显。近年来,正邦、双胞胎、百宜、九鼎、唐人神、安徽东方新新生物等知名生猪养殖企业纷纷来湘西州投资,大大推动了生猪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生猪产业现代化水平正逐步提高。2019年10月9日,正邦集团(全国五百强企业)与州畜牧水产事务中心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规划在州投资30个亿,用于生猪养殖、屠宰、仓储、加工、销售等产业链建设,已完成投资2.5亿,投放种猪3万多头,收购保靖县裕源生态牧业有限公司,并与永顺裕新农业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和吉首市恒益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签订租赁合同;其他企业在泸溪县、凤凰县、保靖县、花垣县、古丈县和永顺县均有大手笔投入。
2.2 原因分析
造成以上生猪养殖格局形成的主要因素有3点,即非洲猪瘟普遍性影响、环境治理影响和产业结构调整市场发展趋势影响。
(1)非洲猪瘟对生猪养殖结构的影响。2018年11月5日,农业农村部发布了湘西州首例非洲猪瘟。据不完全统计,全州8个县市115个乡镇(街道)有多个乡镇大部分村(点)曾发生疑似非洲猪瘟疫情,死亡和扑杀生猪数量较大。从疑似(ASF)疫情疫点结构来看,受非洲猪瘟冲击最为严重的为中小型养猪场、养猪专业户和散养户,大型规模养猪场发生疫情的很少。非洲猪瘟是造成规模以下养殖场(户)数量减少最主要的原因。
(2)環境整治对生猪养殖结构的影响。2017年全州“禁养区”共关停规模及以上养殖企业53家,养殖大户92家,其中吉首市规模养殖企业就关停46家,占总关停数量的86.79%;当年共关停产能达8万头(只);2018年“禁养区”共关停规模及以上养殖企业15家,养殖大户395家,关停产能达7万多头(只);2年累计,关停规模养殖场68家,占规模养殖场总数将近50%,专业养殖户 487户。在所关停的规模养殖企业和养殖专业户中,生猪养殖企业(户)占85%。因此,环境整治是造成生猪饲养量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
(3)产业内在发展趋势对养殖结构的影响。标准化、规模化、机械化、信息化是生猪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受市场竞争的影响,全州生猪产业也发生了大的变化,规模化比率不断攀升,从2000年不到20%上升到当前的49%。但就目前产业结构来看,无论是饲养总量、饲养主体结构还是饲养规模离现代生猪养殖产业还有很大差距。州内大部分养殖企业因养殖技术水平低下,理念落后,在市场竞争中逐渐趋于劣势,纷纷被养猪巨头并购。生猪产业发展的历史必然迫使生猪产业摒弃落后生产关系,重构新型产业生产关系。这是历史的选择。
3 散养户复养的意义
全州散养户年出栏生猪占比约在25%左右,约26万头。随着产业进一步的发展,散养户逐步退出市场已不容置疑 ,但就湘西州现状来看,散养户与规模养殖场长期共存,相互补充,将是湘西州生猪产业发展的独有特点。因此,提振养殖户补栏信心,帮助散养户复养意义重大。①散养户复养是产业恢复保障供给的需要。湘西州生猪产业现代化水平不高,还是以小规模养殖和散养为主。各养殖主体基础设施建设都是依照传统养殖模式设计,短时间栏舍改造难度大、成本高。加快规模以下养殖场复养对恢复生猪生产,保障猪肉市场供应有立竿见影的效果。②散养户复养是传统民俗文化传承的需要。湘西州是土家族、苗族聚居地,民间至古以来有杀年猪、熏制腊肉的风俗习惯,每年每家每户都会饲养1~5头生猪,屠宰后用以熏制腊肉。腊猪已不再是简单的商品,它是文化、信念、团圆、幸福的符号,永远刻在土家人、苗家人的心里,它是一种乡愁。③散养户复养是农副产品有效利用的需要。湘西州农村古朴、典雅而富有生机,老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种植着各种蔬菜、粮食作物、水果,这些农副产品给生猪养殖提供了丰富的饲料来源。有效利用农副产品喂猪,是资源有效利用的集中体现。④散养户复养是地方猪种保护发展的需要。湘西黑猪是经过上千年选育适合本州散养的地方品种,它见证着湘西这片热土的兴衰,发展黑猪散养有利于地方品种的保护与开发。
4 散养户复养现状
通过走访保靖县吕洞山镇夯沙村村民,结果显示,该村有村民601户,2020年从事生猪养殖的农户有321户,当前有生猪养殖户约95户。生猪空栏超过200多户。经询问,生猪空栏户90%以上有复养愿意,复养意愿十分强烈。大部分有意愿复养户的主要复养原因是杀年猪、熏制腊肉是传统民俗文化,不可或缺。少部分有意愿复养户认为现在猪肉价格太贵,买不起猪肉,自养除自已吃外顺便还可以给家庭带来收入。少数几户尝试复养,但均不成功。能通过自身努力复养成功的案例非常少。生猪复养是否成功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影响:①后猪瘟时代疫病难防控。非洲猪瘟是一种急性、热性、传染性很高的滤过性病毒所引起的猪病,其特征是发病过程短,但死亡率高达100%。目前还没有研发出有有效的疫苗。非洲豬瘟的预防全靠精细化管理、科学消毒及猪群非特异性免疫能力的提升。从病原学角度来看,能否切断病原传播途径是生猪复养成功的关键。②市场猪源供给异常紧张。猪源供给非常紧张,已到了无猪可买的境地,饲喂母猪的养殖户更少。据统计,全州现存栏能繁母猪约8.07万头,大部分能繁母猪由规模以上养殖场饲养,村民购买仔猪的渠道已非常窄,大部分自然村没有1户母猪喂养户。无猪可买已成为常态。③仔猪市场价格居高不下。农村市场,15 kg的仔猪售价在1 500~2 000元,同比上涨200%以上。猪肉价格也达到历史新高,从7.5元/kg上涨到17.5元/kg,现回落到14元/kg。仔猪价格上涨,造成养猪成本投入上涨,严重挫伤了散养户补栏的信心。
5 建议
5.1 全力支持本地黑猪养殖
从品牌角度看,湘西黑猪是特有的地方猪种,已被录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浦市铁骨猪已成功申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拥有一定品牌基础。从精神层面看,湘西黑猪的养殖,是一种传统,是一种文化,是一个符号,更是300万土家、苗家儿女的乡愁,它的存在与发展,见证着湘西这片热土的岁月变迁,它应该拥有其生存和发展的地位。
5.2 积极推广复养及关键配套技术
生猪复养涉及到技术层面的比较多,包括病毒学、免疫学、管理学等学科,同时牵扯到的部门也比较多。政府应该组织有关部门、高校和推广机构参与散养户生猪复养关键技术和养殖模式探讨和推广。
5.3 加强监管提升服务能力
农业农村、交通、环境资源、工商、畜牧水产等部门应加大监督力度,在生猪养殖、屠宰、运输、销售等环节严防严控;严禁私屠滥宰;严禁非法走私和贩卖病死猪、来源不明冻肉;提升各技术部门服务能力。
5.4 落实政策支持产业发展
以规模养殖为主,散养为辅,各生猪养殖模式长期共存的养殖状态在湘西州境内将长期存在。地方政府一方面要支持规模养殖,推动州内生猪产业结构转型,提升行业竞争能力,保障猪肉市场供应;另一方面要抓民生,抓文化传承,抓公益,把湘西黑猪这个符号画好,把生猪复养这个关键民生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