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2021-09-13唐文婷
唐文婷
摘 要 吕叔湘先生说:“很多问题表面是新的,骨子里是老的。”新课改背景下对叶圣陶精读教育思想的再探析,一方面是为了印证叶圣陶精读思想在当下阅读教学中依旧具有指导价值,另一方面,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好的理解新课改的措施,寻求更多教学思路。下文将从叶圣陶精读思想是什么、如何开展、用什么开展三方面探析其内涵,接着寻找其与新课程改革的共通之处,最后将其联系实践,获得启示。
关键词叶圣陶;精读思想;新课改;启示
一、叶圣陶精读思想的内涵
1.寻源——是什么
为了使学生逐步学会阅读,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叶圣陶(下面尊称为叶老)将语文阅读课型大致分为精读课与略读课两种,所谓精读课,即精细阅读。“精”讲究仔细琢磨,慢慢品味,“读”则包含涵咏深入,咀嚼透彻,最后做到“纤尘不遗,发挥净尽”。
2.问法——如何开展
关于如何开展精读,叶老在《精读指导举隅》的前言部分已有提及,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步骤,分别是:预习、课堂讨论、练习。
首先是预习,叶老极其重视学生的课前预习,他认为“在指导以前,得先令学生预习。”细分为三个步骤,一是通读全文,要用自己的眼光通读下去,并且得在课上指名通读,以作为考察。二是认识生字词,不仅只是知道它的读音跟解释,更要了解它的适用情场合。三是学会自己查参考书。当学生自己摸索或者思考过后,再来听教师的指导,这种思索的过程会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所学内容。
其次是课堂讨论。一是要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准备充分,这样才能保证大家一起头脑风暴,而不是一个人的独角戏。二是得培养学生讨论问题、发表意见的习惯,多多历练,才能胸有成竹。三是教师应以客观的态度为学生提供简明的提要,有效的引导学生。
最后是练习,一是吟诵,要做到合于规律,把握其语调,通体纯熟,多读多练,将吟诵作为一种享受。二是参读相关的文章,一种是阅读同一体裁的文章,体裁虽相似,但是必定会有不同之处,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便能体会不同的魅力所在。一种是将精读文章作为出发点,向四面八方展开,读相似的、有共同点的、有所启发的书。三是应对教师的考问。旨在以练习做到温故知新,同时精读过后要有所总结,给予分数较差的同学以帮助。
3.支架——用什么开展
第一,用文质兼美的文章读,叶老明确提出:“务求其文质兼美,堪为模式,于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之增长确有助益。”[1]既要注重文章的内容,同时也要关注文章的表现形式。同时若选取现成的文章,他强调:“加工之事,良非易为,必反复讽诵,熟谙作者之思路,深味作者之意旨,然后能辨其所长所短,然后能就其所长所短而加工焉。”在阅读教学中,必须要理解作者的本意,反复阅读之后才能使用,并且要加以辨别,取长补短。
第二,用自己创作的文章读。叶老甚至认为: “倘若自己不敢创作,而唯赖编辑先生信手拈来的作品以临事,乃是教师的奇耻。”[2]在这里,一是教师要学会自己习作,自己能写会做,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创作,再反过来指导学生阅读,无疑是切合学生学习情况的最好教材。在这一点上,叶老身体力行,他所创作的《稻草人》等儿童文学,就是很好的印证。二是教师不可完全依赖教材的自然编排顺序,教师要有统领教材的大局观念,敢于创作、编排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资源,灵活的运用教材,将教材作为例子,而不是教学大纲。
二、叶圣陶精读思想与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共通之处
1.重视习惯养成
2020年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其基本理念包含:以核心素养为本,培养良好的语感,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3],叶老的核心思想也是强调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在精读教学中,师生花费精力较多,但是以精读为引子,能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从而触类旁通,通过单篇的阅读掌握阅读长篇大论的能力,指向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助力良好习惯的养成。
2.强调学生主体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是语文新课程改革后形成的共识,在叶老的《精读指导举隅》中对师生授受观也有相似的描绘:“最坏的情形是指导者与领受者彼此不相应,指导者只认领受者是一个空袋子,不问情由把些叫做知识的东西装进去。空袋子里装东西进去,还可以容受,完全不接头的头脑里装知识进去,能不能容受却是说不定的。”[4]257可见,两者都是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而且在叶老的精读教学步骤中,无论是预习中让学生先自学再进行课堂的讨论,还是练习中讲究教授学生阅读方法,都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最后走向自主的学习。
3.主张讨论交流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学习任务群,以语文学习任务群为导向,用学习项目来整合学习情境、内容、方法、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其中多个学习任务群的设计目的与学习要求与叶老的精读教学思想中的课堂讨论观有相同之处。如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中“应以学生利用课内课外时间自主阅读、撰写笔记、讨论交流为主”“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提出专题学习目标,组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讨论与交流”。与叶老精读开展的步骤相似。
三、叶圣陶精读思想的实践启示
1.养成习惯,培养能力
信息时代,各种信息源源不断地充斥着学生的生活,学生往往更倾向于快速的获取信息,用其他媒体来代替书籍阅读,读书开始被看改编电影、看书评所替代,学生很难静下心来读书。寻其根本,就是学生缺乏精读的习惯。学生们习惯快速获取,习惯简单的接受方式,放弃自主阅读,拒绝主动思考,养成了不好的阅读习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提到:学生应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叶老也曾说:“教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4]98而精读教学的目的,就是养成良好的精读习惯。教学时应培养学生认真阅读的习惯,不可草草翻阅只了解一个大概,应引导其深入理解并做好笔记。习惯的养成需要能力的支撑,所以对学生精读的能力的培养必不可少。要学会综合运用语感教学、鉴赏教学、对话教学、情境教学进行阅读总而言之就是要关注对學生学法的教学,促进学生学习能力、阅读能力的提升,学生能读,会读,慢慢通过自己领悟到文章的精妙之处,自然会激发心中想读的愿望,探索更多文章的奥妙。
2.预习先行,讨论为主
新课程标准中提倡自助、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在叶老的精读教学过程中,这一点尤为明显。预习、课堂讨论、练习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从未脱离主体地位。那么叶老是如何做到的呢?笔者认为,这首先得益于课前的预习,在上课之前,学生要自己先阅读文本,解读文本,对文本有自己的理解,只有学生自己阅读了、预习了,才会有自己对文本的独到想法与理解,在课堂上才会有话可说,毫无疑问,预习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其次,得益于叶老将讨论作为课堂的主心骨,有了预习的铺垫,学生在讨论中有话可说,自然畅谈。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思想,创设平等民主的对话氛围,与学生进行平等的沟通,真诚的投入对话。“讨论进行得当,有错误给予纠正,有疏漏给予补充,有疑难给予阐明。”[4]259教师应充当民主对话的掌舵手,尊重学生的思维并不是完全放任不管,既要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讨论,同时要有自己的判断,对学生思维出现的偏差,进行纠正,引导思维的正确发展。
3.探寻美文,群文阅读
在精读教学的练习中,叶老就明确提出应参读相关的文章。当下,群文阅读如火如荼的开展,提倡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互融合,教师一头雾水,倍感压力,不妨取法于叶老。可从两方面出发,一是选择同一体裁的文章,提高学生对某一体裁的熟悉度,能做到拿到文章心中有数,自觉地运用之前练习的方法阅读。二是选择同一种主题的文章,使得学生对这一主题有更加深入的体会,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做到这两点外,还需要将文质兼美作为选文的原则,这不仅是叶老选文的原则,新课标也明确指出:“教材编写应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与时代气息”。[5]群文阅读作为拓展阅读,选文时也应严格遵循这一标准。既考虑文章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又考虑文章的辞采、技巧,让学生在阅读中既能陶冶情操,培养审美,又能感受文章的筋骨,充实自己。
参考文献
[1] 叶圣陶.夏丏尊.国文百八课[M].北京:三联书店,2008.370.
[2] 顾黄初,李杏保.二十世纪前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C].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314.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4] 任苏民,教育与人生[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5] 温莹莹.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自读课文教学策略探究与实践[D].广东技术师范大学,2019.
[作者通联: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实用倾向要留心。2017年版课标用“综合性”“实践性”两个词指明了高中语文学习特点,也凸显了语言文字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相比2020年及之前的全国卷,2020年山东卷(即2020年全国新高考Ⅰ卷)、2021年测试卷(即2021年江苏、重庆等8省市高考适应性测试卷),不再把“现代文阅读Ⅰ”分为“论述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两块内容,之前的“文学类文本阅读”也变成“现代文阅读Ⅱ”。这种不同文体的变化,就是阅读讲求“实用”的体现,相比文体,文章传递了怎样的信息才是阅读重点。更不用说“语言文字运用”部分的“连贯填写”“病句修改”“新闻压缩”等题目考查“真实运用”特点了。
值得留心的是,“语用之变”带来了题型的变化。比如2020年山东卷和2021年测试卷,在“语言文字运用”的5道题中,除了病句修改,其他4道题都不相同。山东卷题型分别为选择破折号作用、分析比喻特点、比较改写效果、新闻压缩,测试卷分别是选择填写语句、选择修辞手法、据语境填写语句、概括段意。这种大幅度的题型变化,在之前的高考试卷中是不可想象的。从“语用”角度看,善变且无套路,才是语言文字运用的真实形态。
这种变化意味着,试卷中出现陌生的文本内容和没见过的题型将成为常态。这提醒我们,最后阶段的复习,应多在真实情境中进行“实战”,切实提升自己用语言文字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國教育报》2021年05月07日 作者系浙江省教研室高中语文教研员、特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