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高中小说阅读教学的统整路径

2021-09-13吴庆霞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1年7期
关键词:教学策略

吴庆霞

摘 要 小说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但现有小说教学存在模式化、片面化等问题,已无法满足学生核心素养全面、充分发展的需求,基于此,结合整本书阅读“整体性”的思想统整高中小说教学“片面化”的不足,革新小说教学环节,以期望对高中小说教学提供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借鉴。

关键词 高中小说;统整教学;教学策略;整本书阅读思想

小说作为高中语文教材的重要文体之一,对发展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具有特殊的意义。但纵观高中语文教材,小说常以单篇、节选或是名著导读的形式出现,虽然这可以缓解课堂教学时间紧张的问题,但终究是权宜之计,长此以往,小说教学未免有断章取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之嫌。学生对于小说的学习浅尝辄止,不仅不符合深度阅读的教学理念,更会阻碍学生阅读素养的提升以及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整本书阅读的思想最早源于我国古代传统教育,后经近现代时期叶圣陶、夏丏尊等语文教育家的发展,以及当代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推动,经过前后近百年的发展,整本书阅读思想历久弥新,对语文阅读教学有重要的借鉴作用。鉴于此,本文以整本书阅读“整体性”的思想统整高中小说教学“片面化”的不足,鼓励教师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以及课外指导等方面统整高中小说教学。

一、 统整高中小说阅读教学的必要性分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思维、审美以及文化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的发展与学生的阅读学习能力息息相关。从高中小说教学现状看,当前的教学模式、教学成效似乎无法适应学生核心素养的综合发展,当前高中小说的教学模式可以促进师生语文素养的“一斑”发展,要促进核心素养的“全豹”发展势必要进行扩展与延伸学习。因此要借助于整本书阅读的途径,帮助高中小说教学发挥促进教学主体核心素养发展的作用。整本书阅读对提升核心素养的表现主要体现在教师、学生这两大教学主体方面。在教师层面,教师在进行小说教学备课时常常依靠教学参考资料选择教学内容,教师没有时间、没有动力甚至没有兴趣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师自身不进行整本书阅读,却要给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的教学,这违背了教学规律,也不符合教学理念。因此,借助整本书阅读研读高中小说教学,不仅可以弥补当前小说教学的不足,更可以促进师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同时增进师生之间的关系。师生一同进行整本书阅读活动,可以在阅读中教学,在教学中阅读,将小说文本阅读活动与教学过程相融合,教师更容易了解学生的阅读过程,掌握学生的阅读困难,同时学生也更容易进行榜样学习,以教师为榜样,逐渐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锻炼阅读能力。语文是进行语言文字与运用的学习活动,小说就是语言文学的载体,因此阅读怎样的小说,学生就进行什么样的语言学习,高中生的各項心理机制都趋向成熟,其语言文字学习的深度也必然要加深。曹文轩先生曾说:“短幅作品培养的是一种精巧和单纯的思维方式,而长篇作品培养的是一种宏阔、复杂的思维方式。”曹文轩先生的言论很清晰地揭示了整本书阅读的必要性。高中生阅读整本书是教学需要,这对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审美等方面均大有裨益。

二、统整高中小说阅读教学的路径探析

1.改善教学,培养兴趣,双向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对教师教学活动以及学生学习活动具有导向作用,影响着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因而要做好小说教学的阅读工作,就要统筹设计教学目标,保障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与针对性。基于整本书阅读的思想统筹高中小说教学,其教学目标首先旨在通过对整本书阅读思想及理念的研究,为实施高中小说教学提供新的视角,方便教师和学校对小说教学进行有效的改善,更新小说教学策略,优化小说教学模式,打造民主、和谐、温馨、自然的高中语文学科生态课堂,推动高中小说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其次也是依托小说教学落实整本书阅读思想,培养师生的整本书阅读的意识,进一步加深对高中小说教学以及整本书阅读的认识与理解,促进高中语文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

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在设置教学目标时,不仅要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品读课文语言特点,更要引导学生进行《红楼梦》整本书的阅读、培养学生阅读小说整本书的兴趣、甚至继承和发展《红楼梦》所包含的优秀文化。

2.立足选文,关联全书,精简教学内容

为突破教师教教材的僵硬局面,在设置教学内容上,教师可将小说选文作为引子,立足于整本书进行前后关联,实现用教材教的理念。小说教学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是其主要教学内容,在放眼全书的基础上,教师要围绕三要素,提炼教学内容,即学会前后关联,梳理人物形象;放眼全局,探索情节因果;关联全书,理解环境内涵。

(1)前后关联,梳理人物形象

高中小说课文主要分为中长篇小说的节选文以及短篇小说,由于受教材篇幅限制,经典中长篇小说选入教材时,往往是以“节选”的方式,同样短篇小说入选教材时,为了符合教材以及单元的要求,也会作出适当删减。因此学生对小说人物形象的理解,更多地来源于小说人物在特定情节环境下呈现的性格特点,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原著人物形象的多样性,这也是现有高中小说教学“片面化”的重要表现之一。鉴于此,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可以引领学生由选文到整本,由局部到全局,采用前后关联,梳理人物形象的方法。

以《林黛玉进贾府》教学为例,教材中的选文是《红楼梦》整本书中的第三回,其主要内容是借林黛玉进贾府时的情形,引出《红楼梦》一书中的主要人物,初步展示贾府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基于教材选文分析林黛玉的人物特点,可以总结出林黛玉初入贾府,行为举止处处小心翼翼、谨小慎微。可是林黛玉的形象并非如此单一,教师若是直接补充其形象的其他方面,基于选文又毫无依据,因此,教师在设置教学内容时,只局限于选文,便无法全面完整地概述人物特点,那么教师可以采用前后关联的方法,引导学生阅读整本书中有关林黛玉的章节,探析林黛玉多元化的人物形象。类似于贾宝玉、王熙凤等人物特点也可以由此延伸,作为巩固学生探析人物形象的教学内容。

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学为例,学生在分析林冲的人物形象时,仅从“山神庙”这一章节入手,可以总结出林冲武艺高强、侠肝义胆、嫉恶如仇的性格特点,但是在《水浒传》中林冲的人物分析是十分耐人寻味的,要从林冲被逼梁山的一系列情节逐步深入,更全面地了解林冲的人物特点。为了更全面地分析林冲的形象特点,还需要引导学生站在原著角度分析人物。《水浒传》中有关林冲的出场回目有:

第七回 花和尚倒拔垂杨柳,豹子头误入白虎堂

第八回 林教头刺配沧州道,鲁智深大闹野猪林

第九回 柴进门招天下客,林冲棒打洪教头

第十二回 梁山泊林冲落草,汴京城杨志卖刀

第十七回 林冲水寨大并火,晁盖梁山小夺泊

......

引导学生走进原著,阅读以上小说情节,了解林冲经历的动态发展变化。将人物回归到原著中,回归到他本来的生活经历中,我们对林冲的形象才会有更全面的认识与理解。

(2)放眼全局,探索情节因果

情节线索是小说中一条看不见的珍珠项链,将小说的人物与事件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整本书就是完整的情节发展载体,而教材中的选文只是这条珍珠项链上的某一颗珍珠,它必定是与其他珍珠相互关联,选文与原著的情节也必然是环环相扣的,为知情节全貌,就要放眼全局,探究情节发展的因果。

以《林黛玉进贾府》教学为例,很多学生会认为这篇课文晦涩难懂,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两点:第一,选文篇幅简短,无法完整地交代情节发展,以至于不清楚林黛玉为何进贾府,其前因后果无从考证;第二,人物众多,关系复杂。以上两点是学生遇到小说阅读障碍的主要原因,同时《林黛玉进贾府》是整本书中第三回,前后关联,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这一篇课文时,不能就选文直接教学,要学会用教材教,可以预先引导学生阅读《红楼梦》前五回的重要内容,辅助学生在课堂学习时,理解林黛玉进贾府的主要原因,以及曹雪芹在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中埋下的伏笔,这样学生才能更透彻地理解文本,学会阅读。

(3)关联全书,理解环境内涵

环境作为小说教学的“三要素”之一,虽不及小说人物那般惹人注目,小说情节那般耐人寻味,但却是引领情节发展,交代故事背景与深化小说主旨的重要线索,同时把握环境描写的深意,这对学生理解小说内容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以《林黛玉进贾府》教学为例,课文中提到贾政书房看起来有一些十分不协调的色彩,家具的陈设呈“半旧”样子,其中“半旧”一词虽是对家具陈设的描写,但却耐人寻味,贾府是高门大户,为何家具是半旧,不是新崭崭的样子,教师可以从这一环境细节入手,向学生引出贾府富贵已久的背景,同时也可以把它理解为贾府由盛转衰的铺垫。

3.师生协作,联结课外,综合运用方法

教学方法揭示的是教师怎样教以及学生怎样学的问题。李卫东老师提出“整本书阅读教学是课内与课外阅读的深度整合,是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对接融通”[1],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对课堂教学进行统筹规划,还需要学生自主阅读整本书,以完成对文本内容的整体感知与深度理解。

(1)教师立足学情,选择阅读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的选择要依据文本的不同特征进行诊断,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方式之前,需要对小说的文本进行分类。比如,从高中必修教材涉及到的小说来看,《边城》属于现代中篇小说,《红楼梦》和《水浒传》属于古典章回体长篇小说,《彷徨》则是现代短篇小说集,它们在篇幅长短和内容难易程度上都各不相同,因此,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也应各取所长。

例如,《林黛玉进贾府》选自长篇小说《红楼梦》,针对此类小说教学,教师可采取重点细讲、示范阅读的教学方式。在教学内容论述时,提到林黛玉人物形象分析的内容,为全面了解其人物形象,教师引导学生对整本书中有关林黛玉的章节进行阅读学习,但教学任务量过大,课堂教学时间无法全部完成,教师就可以先进行重点讲解选文内容,重点教授学生阅读归纳的方法,以便学生课下时间自主学习与研究。像《彷徨》这类短篇小说,篇幅短。教师就可以采用比较的方式,将《彷徨》与鲁迅的其他小说进行比较分析,以便学生深刻理解鲁迅的小说特点,重点在于学生阅读比较分析能力的培养。

(2)学生迁移应用,综合运用阅读方法

立足于整本书阅读的小说选文教学,学生的自主阅读是保障其有效学习的重要条件,也是影响其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而影响学生自主阅读的关键因素又是阅读方法的运用。阅读方法一般指读书策略,也指某些针对性的读书方法。[2]常见的阅读方法有精读、跳读、略读等,学生要在掌握這些阅读方法的基础上,灵活迁移,实现阅读方法结合的最优化。正所谓“取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教师课堂教学过程中,对阅读方法进行示范讲解与分析,学生才能在自主阅读时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进行学习。

《林黛玉进贾府》的课文讲授过程中,教师就可以结合文本进行阅读方法的案例分析,学生在课下自主阅读时,对阅读方法进行巩固、迁移甚至综合运用多种方法。

(3)学生合作探究,解读选文与整本书

学生与小说文本的对话是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过程,但面对人物众多情节复杂,甚至是几百页的鸿篇巨制,仅靠个性化阅读是收效甚微的,因此,学生在与小说文本对话前提下,还要与教师、其他学生进行交流沟通,这也就启示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将学生自读、教师导读以及生生共读相结合,构建多元化的交流机制,实现小说内涵解读的深入探究,以及学生思维火花的深度碰撞。

4.科学评价,助力阅读,提高评价效果

学贵有思,教师要通过小说选文教学引导学生对小说整本书的阅读,培养学生阅读整本书的习惯以及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而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教学评价环节,不管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检测,还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其根本目标都是对教学目标完成程度的检验。教学目标的设定围绕语文核心素养展开,那么评价时教师就要兼顾各个层面,实现评价的规范化。为缓解高中好紧张的学习氛围,教师要利用评价形式的多样化,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积极性。为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要在教学开始前进诊断性评价,依据学情针对性的选择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教学中进行过程评价,调试教学设计;教学结束时进行总结性评价,综合评估学习效果。

(1)规范化评价

教学评价就是对教学目标完成程度的评价,而规范化评价主要是指评价内容的标准化、规范化。布鲁姆曾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三大领域,其中认知过程又细分为难度不同的六个认知维度,即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评价与创造。教师在进行教学评价时,可以参照布鲁姆的目标分类进行由浅入深的检测。例如,为检验学生是否认真阅读文本,教师可以针对文中的特定细节进行考察,这就是事实性知识的范畴,也是认知维度中记忆的层级;为检验学生对小说的语言风格的感知,教师可以针对小说中的艺术手法进行检验,这属于概念性知识,也是认知维度中理解、分析或运用的层级。

(2)多样化评价

多样化评价主要是指评价形式的多样化。对同一教学内容的检测,评价的形式不同,得出的效度也会呈现差异,教师在选择评价形式时,要根据内容的重要性以及内容的特点进行抉择。例如,对事实性知识的评价,主要是识记的内容,如果直接采用背诵或者口述的方式,学生则会丧失积极性,教师也是为了检查而评价。但是教师如果革新评价形式,采用交流会的方式,就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积极性,读书交流会就是很好的例子,在高中阶段学生面临沉重的学习任务,读书交流会是相对来说效率最高的评价形式。在氛围轻松的评价形式中,学生可以就小说内容畅所欲言,或者小组谈论总结小说文本,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也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对于概念性知识的评价,主要是理解、分析与运用的层级,教师就可以采用发放性的问题進行考核。就像鲁迅的短篇小说,如果教师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进行,教师就可以设计小说中纵横比较的相关内容检测学生掌握情况。

(3)连续性评价

连续性评价主要是指评价的手段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一般意义上,教师习惯于总结性评价,忽视诊断性评价以及过程性评价,这种评价形式只适用于篇幅较短的小说教学,对中长篇小说来说,诊断性评价与过程评价必不可少。中长篇小说的教学过程十分复杂,加上整本书的拓展延伸,并非一两个课时就能结束。因此教师要在进行小说教学前,对学生进行诊断性评价,了解学生学情,学生对小说选文与整本书的认知情况掌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时进行过程性评价,对收效甚微的教学方法,或不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及时进行调整,以免影响后续教学。

5.疏通内外,保障连贯,加强课外指导

整本书阅读的思想意味着教师需要打通课堂内外的通道,既然学生的阅读行为延伸到了课堂之外,教师的课外指导也要适时进行。教师要尽可能地保障小说阅读教学在课外也能有条不紊地进行,兼顾课内外教学指导的双线发展。为了有效进行课外指导,首先教师要综合利用多种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课外意味着师生不能面对面交流沟通,因此借助网络社交平台等多媒体技术成为教师的无形课堂。这时教师不能在像课堂教学一样,抠细节、抓文本,教师此刻更要注意对学生阅读进程、阅读习惯以及阅读方法的反馈与指导,“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生文本,不如教学生方法,教师对阅读方法多加指导,胜过千百篇文本的灌注。其次,教师通过“无形课堂”进行阅读指导的学习效果,那么教师也要注意在有形的课堂教学中进行深度交流与指正,这不仅是为了衔接课外指导的有效性,更是为了弥补课外指导的盲点,课外指导毕竟是远距离教学,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因此对于阅读盲点、难点,教师要利用课上时间进一步讨论与检测。

三、结语

整本书阅读较于单篇、节选类文本的学习,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盲目用整本书取缔节选文本也是不智之举。因此,将两者融合,取长补短,相互借鉴是当下的明智之举。在不改变现有教材选文的基础上,拓展相应的整本书阅读,既可以辅助选文教学,加深学生对教材小说选文的理解与学生,又可以激发兴趣,调动和培养学生整本书阅读的习惯与能力。从教学目标到教学内容,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从教学方法到教学评价,从教学评价到课外指导,整个教学过程环环相扣,在小说教学中渗透整本书阅读的理念,在整本书阅读中进行选文学习与拓展。

参考文献

[1] 李卫东.混合式学习——整本书阅读的策略选择[J].语文建设,2016(25):14.

[2] 黄厚江.整本书阅读教师要先读[J].中学语文教学,2017(10):18.

[作者通联: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教学策略
英语语法教学策略谈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实验班以情促教教学策略谈
谈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运用
群文阅读教学策略谈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幼儿园线描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舞蹈教学策略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