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取铭功处崖石为君磨
2021-09-13王友良
摘要:文章从潘霨致子嘉的一则信札谈起,围绕私人间往来通信但求达意、不以传世为目的,在方寸之间找寻这则信札内含的信息密码。书信主人潘霨作为潘氏家族的后人,虽科举坎坷,四试不售,但机缘巧合,因医获擢,最终辗转多地牧民执事,成为封疆大吏。潘霨工作之余,书法交际非常密切,研墨沾笔,常于数行墨迹中,体现出情怀与学养。文章以苏州博物馆馆藏两件行楷作品为参照,以时间为轴,从同一时间潘霨行笔过程的迟缓与滞涩,推断出潘霨致子嘉的这则信札应为他人代笔誊写。文章还从潘霨对家乡的情谊,对园林建筑、近现代中医药发展作了论述,认为潘霨配得上历史风云人物的荣誉,他的功绩将在历史的深处镌刻。
关键词:潘霨 信札 名门望族 顾寿臧 苏州博物馆 韡园 慕园 《韡园医学六种》
长沙隽平兄竞得晚清官员潘霨一则信札,欣喜之余,发图与我共赏。对古代文人来讲,有两种文体是最为普及,一是诗,另一为尺牍。诗是表达情意不可或缺的体裁,而尺牍却是传达信息的基本载体,涵盖简牍、书札、手札、信札等,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市井小民都必須藉此传递消息,其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就是书信。私人间往来通信,但求达意,不以传世为目的,其书写心态随性适意,反而在方寸之间传递了独特的信息密码,正如周作人《日记与尺牍》所说“日记与尺牍是文学中特别有趣味的东西,因为比别的文章更鲜明地表达作者的个性。”①因此信札往返的内容,成为后人追寻古人生活的绝佳史料。
署名潘霨的这则书札内容如下:
顷展:瑶函猥以揽揆之辰,荷蒙贲饰复承,远颁珍贶,何以克当,谨誌高情,藉使完璧,务乞垂谅为幸。弟近体觕适,黾勉从公,仰荷圣恩,不敢续请开缺。所幸矿产尚旺,刻已聘定英国矿师随舍弟来黔,可逐一覆勘,事有把握。所有机器已向外洋购定,秋杪,当可开厂也。知念附及并申谢悃。顺请子嘉仁兄大人勋安敬璧。谦版惟希,朗照不备。世愚弟潘霨顿首。” (图一)
信中讲的是,在潘霨生日之际,子嘉馈赠礼物,潘霨特致谢“璧”还,并顺告日前生活工作状况。手札只有百余字,但雍雍穆穆,字里行间尽显儒者气象。或许潘霨为苏州人之故,展读之余,兴味无穷,对潘霨其人、其事、其书似觉有千言万语言说。与隽平兄交流,他建议行之于文,故不揣鄙陋,谈些感受以求教于方家。
经风担雨身无定,过岭穿云志未摇
自古以来,苏州吸引了大批文人墨客、达官显赫来定居,这其中不乏名门望族,清代就有“彭、宋、潘、韩”等望族人家,而最有名的就是潘氏家族。在苏州,民间素有“贵潘”与“富潘”之称。“富潘”,是清代中晚期苏州的富商家族,代表人物为潘颖昌②,以经营丝绸、药材、茶叶等商品为主,鼎盛时,业务遍及国内,甚至走出国门,达印度等地,东北、华北一带是其重要经商区域,辽沈和北京等地都有其商号。“贵潘”,以科甲兴盛闻名于世,乾隆年间,潘氏家族潘奕隽、潘奕藻参与会试③,自此打开潘氏家族功名之门。此后状元潘世恩④、探花潘祖荫⑤以及翰林、举人等不胜枚举,潘世恩家族共出了9名进士(其中一名状元、两名探花)、36名举人、21名贡生、142名秀才。李鸿章曾为潘家题匾:“祖孙父子叔侄兄弟翰林之家。”时人赞誉“吴中言科第人文之盛者,必以潘氏为称首”,“贵潘”之名由此而来⑥。2018年12月,苏州博物馆举办“攀古奕世——清代苏州潘氏的收藏”展览,展示的就是“贵潘”家族的88件代表性藏品。
潘霨就是“贵潘”后人。
潘霨(1816—1894),初字燕山,后改伟如,号韡园,晚号心岸居士。清代名臣,曾任天津知府、山东布政使、福建布政使、湖北巡抚、贵州巡抚。潘世恩系其叔祖父,潘祖荫为其堂弟。
但潘霨在科举仕途上却是“贵潘”家族的一个异数。其“异”有三:
一“异”其科举坎坷,四试不售。他5岁从堂兄隐梅先生(雯)授读,15岁应童子试,没有考中;18岁时,虽然府、县二试皆位居前列,但院试因为试帖中有拗句被抑,依然没有成功。也许是二次考试失败的打击,潘霨19岁那年,接受了鄞县庄杏园明府记室之聘,开始周游于云南、浙江、湖北、福建、北京等地。丰富的游历,令潘霨眼界大开,众多的交游,使潘霨才华与能力得到肯定,也获得了众人的举荐。最典型的一件事是他聘为园明府记室后,到达云南,适逢大兴李铁梅太史(嘉端)主考留学政,折柬相招,试以文字,试帖题为“鸣凤在竹”,潘霨文中写了句:“敢同凡鸟比,肯与比君盟。”⑦太史看了非常高兴,认为有所寄托,身分绝高,于是把潘霨留在他的身边,专门从事文字工作,后随太史北上赴京。在京时,又随叔祖潘世恩襄理文札;随舅父陶凫香赴湖北荆州,襄办关务等;李铁梅太史视学福建,潘霨一同赴闽。此后,29岁那年,纳粟报捐为国子监监生。众多的交游,使潘霨获得众人的举荐,再次鼓舞了潘霨考试热情,他于29岁、31岁又两次参加乡试,结果依然折戟而返。其后,他未再参与考试。
二“异”其机缘巧合,因医获擢。潘霨于中医学颇有研究,据《内功图说·叙》记载,王祖源说自己年幼时体弱,药不离口,道光十三年,在江西遇莱阳人周嘉福,这人善拳脚,修习易筋经,于是随之修习,没到一年,“颇健饭,力能举十钧”,后又游历嵩山少林寺,“尽得其内功图及枪棒谱以归”,吴县潘尚书,以其家霨中丞所刻《卫生要术》一册寄给他,审视发现,就是年轻时修习的内功图⑧。从这段表述推断,潘霨于医学领域,多年潜心钻研过易筋经等中华医学。道光二十七年(1847),苏州潘家家道中落,潘霨以监生身份,借资进京,纳粟为九品官,被顺天府委派巡查漕粮。正因为潘霨岐黄之能,咸丰四年(1854),直隶总督桂良调他进省为他女儿治病,一服而愈,获得桂良信任⑨。后又到京城为恭王福晋和皇太后诊脉,影响更加广泛。咸丰八年(1858),桂良赴天津查办,潘霨得以同行,与英法俄美四国签订条约。后又随行江苏,查办税则。咸丰十年(1860),潘霨被补为昌平州知州,昌平州是进入京城第一要冲,由于在弹压土匪、保护城池、查勘地亩方面成绩,第二年潘霨被任命为天津府知府。
三“异”其牧民执事,清慎勤新。如果说昌平任职之前的任职机缘得益于岐黄之术,那么从昌平到天津,其后升任山东盐运使、按察使,调任福建按察使、升任布政使,转任湖北布政使,接任湖北巡抚,再转任江西巡抚,出任贵州巡抚,这些经历正如潘霨诗句所表达:“经风担雨身无定,过岭穿云志未摇。”潘霨官职系列变化,与潘霨的行政才能、品德操守密切相关。潘霨71岁,在贵州巡抚任上,为巡抚大堂写了一副楹联:“致养资生,日直方大;牧民执事,惟清慎勤。”他解释写这副对联时说,黔位西南,地处坤维,必赖致役以养,愿奉三字箴自勖,并与同官诸君子共勉。他确实做到了“清慎勤”。所官之处,口岸管理、外交处理,坚壁清野、整饬兵备,清理积案、整理田赋,安定百姓、提壶济民,处处体现为政之“慎”之“清”。潘霨致子嘉这封信札,为生日“拒礼”,也是清廉品德的极好印证。除“清慎勤”三字外,潘霨为政还体现在一“新”字,就是善于接受新鲜事物。潘霨光绪十年(1884)至光绪十五年(1889)间出任贵州巡抚,赴任仅一年,就根据对贵州省情的了解,向朝廷上了一份《黔省矿产甚多煤铁尤甚可否体察开采》建议,得到清政府“着即该署抚详细体察,认真开办,毋得徒托空言”的批复。这就是致子嘉信札里提到的开采贵州矿产一事。在信中,他告诉子嘉,将潘露請到贵州兼办矿务;在技术条件上,订购英国谛塞德厂生产设备,聘请英国矿师指导生产。这时候,整个中国还没有一家近代钢铁企业,而其弟潘露则是“留心时务,洞悉机宜”讲求西学之人。所以,后人评价认为,潘霨开启了贵州工业的近代化。这比南通张謇提出实业救国、兴办工业早了10年⑩。不仅建钢厂,在电讯发展上,潘霨开通了毕节至贵阳长达220多公里的电报线路。他所做的这些,远远超出同时代官员的认知,体现了他异于常人的国际视野。
君于此艺亦云至,只字片纸皆堪收
书札不仅能反映书写时代的社会经济生活状况,传达人与人之间深厚的情意,见证日常生活的互动,而且研墨沾笔,于数行墨迹中,可以体现出书写者的情怀与学养,特别是不经意之中,展现书写时代的书法艺术特色。
潘霨致子嘉的这则信札,写于潘霨在贵州兴办钢铁厂初期,也即光绪十一年(1885)上书批复以后,此时已是清晚期。在清代,覆盖人群最广泛的书法创作的群体是“馆阁体”书家。马宗霍《书林藻鉴》云:“圣祖则酷爱董其昌书……朝殿考试,斋庭供奉,干禄求仕,视为捷途。风会所趋,香光几定于一尊矣。高宗宸翰尤精,特建淳化轩以藏淳化阁帖……其时承平日久,书风亦转趋丰圆,董之纤弱渐不厌人之望。于是香光告退子昂带起,赵书又大为世贵。”其后,“率更贵盛于嘉、道之间”。书法钟情于馆阁体,不仅是科举考试的需要,而且是仕子跻身于统治阶层的一项必备技能,会推动入仕者仕途际遇更为顺畅。潘霨无疑也是众多仕子中的一员,尽管年轻时四次考试都没有成功,但不难推断,作为科举孜孜追求者,他的书写是绕不开“馆阁体”的。作为官书正体和主流形态,馆阁体远追钟繇、二王,师摹唐楷,承接宋代院体、明代台阁体传统,笔法娴熟、结体隽秀、章法严整、含蓄内敛,通篇“乌、方、光”,大小一致、整齐划一。审视这则信札,笔墨间蕴含阳刚之气、浩然正气、磅礴大气,又不失雅气,笔法以颜真卿、柳公权为宗,又参以欧阳询刚劲,结体融颜、柳、欧于一体而不着痕迹,笔力殊健,用笔剑拔弩张,以气取势,动中见厚,不经意间,又偶见波俏,显现出书写者深厚的功力。
潘霨的书艺自幼接受潘氏家族的熏陶。从5岁就跟从堂兄潘雯授读,8岁开始授读经书,13岁随堂兄潘霁在姑母陶氏处就读,不仅诗文训练有素,书法在年轻时已初现端倪。据潘霨自述,他16岁时就为人写蝇头小楷扇,每柄三钱,书讫即售,常日作数柄。父亲闲居,家况益窘的情况下,夏秋间,潘霨为人写扇数百枚,成为贴补家资的一条路径。而在23岁那年,随叔祖潘世恩襄理文札,作诗、会字,潘霨回忆时,感慨是“极一时觞咏之乐”。光绪三年(1877),潘霨62岁,光绪垂询台湾事及浙江盐务,潘霨进京,离京前,专程拜见伯相潘祖荫,潘祖荫特意赠送汪退谷《红苗归化颂》大楷四册给潘霨,可见潘家对书艺的重视。潘霨生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从“贵潘”家族中的首位步入仕途者的潘奕隽算起,到潘遵祁、潘希甫兄弟,其时苏州潘氏于金石书画收藏已逾三代。《潘氏三松堂书画记》共著录潘奕隽祖孙几代所收藏历代名家书画作品180件,其中绘画162件,书法18件;《须静斋云烟过眼录》记录潘奕隽、潘世璜父子过眼书画、金石碑帖与图籍共有276件:书法95件,绘画118件,金石碑帖图籍63件。潘家名重江南,南北收藏家自四面八方来苏州,无不系舟,携古物上岸,登三松堂,赏玩书画。潘霨、潘介繁、潘祖荫堂兄弟之间在这种环境下,自然免不了耳濡目染。
潘霨书法交流非常密切。比如与收藏界,这则手札中的子嘉,就是南浔的顾寿臧。顾寿臧在上海开办旗昌缫丝厂和干康丝厂,他不仅经营蚕丝,而且关注缫丝工业,任上海丝业公所董事长,是20世纪初上海丝业界、茧业界的巨头。咸丰末年,时值捻军、太平天国起义,兵燹不断,一些收藏世家难以为继,累世秘藏的古物纷纷散出,顾家举其余力大批收购,父子四人被誉为南浔“四象”。现在在拍卖会上还可见到“子嘉珍藏”和“子嘉珍玩”印鉴出现。潘霨与子嘉不仅共同对现代工业情有独钟,对书画也有共同雅好,顾寿臧进入潘霨“朋友圈”自然不难理解。不仅仅是顾寿臧,在潘霨从政之余,书法也成为他的一种重要交际方式,题写匾额、题诗画册、依嘱赠书等贯穿于他的工作生涯。比如,他在福建为绘春堂题写楹联:“课罢桑麻,喜日暖风和,画出三山佳胜;图开耕织,愿岁丰人寿,谐成四海升平。”这段时间,他赴南禅寺劝农,就喜欢游于绘春园,为孙莱山学政《嵩山图咏》题跋,为星岩禅师《可园诗画册》题款等等。朋友薛尉农儿辈赴金陵乡试,以纨素索画,潘霨亦欣然作山水数笔并系以诗。61岁那年,潘霨得知三儿子乡试得中,专赴金陵,为三儿乡举悬匾,期间,与金陵朋友书扇联。
苏州博物馆存有潘霨的两件行楷作品。从中可以审视潘霨书法全貌。一件是《归去来兮辞》行楷卷(图二),清代绢本,纵20.9cm,横184.4cm,这件作品写于壬午年夏天,即光绪八年(1882),落款:“壬午夏将北上”,说明潘霨写于这年4月前。也正是这一年,潘霨入都,后调任江西巡抚。另一件为行楷《录古诗数首》的扇面(图三),落款有“久不作楷,两手如薑。偶临坡公帖,无一是处,请凤石三兄姻世大人法家正之。乙酉六月伟如弟潘霨”,乙酉年,当指光绪十一年(1885),就在之前一年的10月,潘霨奉命内召,第二年2月,潘霨回苏探亲,3月赴京城到宫门请安,6月,奉上谕:“贵州巡抚潘霨署理。”并获得如意、手炉、宁绸袍褂、瓷盘、花瓶等恩赏。也就在这年12月,潘霨抵达贵州,时年70岁。
潘霨行楷录古诗数首,自言临苏东坡;《归去来兮辞》让人看到董其昌、赵孟的影子,但也看到欧阳询的瘦健俊美。诚如康有为概括:“国朝书法有四变:康雍之世,专仿香光;乾隆之代,竟讲子昂;率更贵盛于嘉、道之间;北碑萌芽于咸、同之际。”
回首白云天样远,归舟香雪几时同
潘霨致子嘉的这则信札里写道:“弟近体觕适,黾勉从公,仰荷圣恩,不敢续请开缺。”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70岁的潘霨此时已有恙在身,“不敢续请开缺”,也说明已经不止一次向朝廷提出告老还乡。
事实上,潘霨抵达贵州后,他就发现黔省地瘠民贫,寸步皆山,饷项匮乏,艰宭异常;甚至兵练各饷都欠发累累,兵民苦累,潘霨自言“为之心恻”。虽然他“牧民执事,惟清慎勤”,马不停蹄地开始调研勘察,着手办矿屯耕,听到童谣“贵州要得钱,除非水米田”,觉得与自己的“潘”姓暗合,油然而生一种使命感。但身体确实每况愈下,大不如前,不得不让潘霨期盼“逍遥自得”。他曾自撰一联:“来自何方,去从何处,将这个全还天上;仙是可学,道不可名,留些缘再到人间。”他也时常做梦,一次梦见与四弟同游名胜,醒后,他口占一绝:“春风拂面酒初醒,下马长亭又短亭。一曲琵琶听未了,远山眉黛泥人青”字面是写景,其实内心早已回到故乡停泊。
潘霨,从32岁纳粟为九品官,33岁携眷北上,此后“过岭穿云”,辗转奔波于各地,到75岁离职归里。40多年的时间,他对苏州的情怀没有丝毫的减退,公务便利的情况下,他或顺道、或乞假、或送长辈,都不失时机回家乡。期间回苏时间较长的有三次。一次是光绪元年(1875),他被人密参后,感慨:“自来萋菲之谐,大率如此,浮云一过,无碍晴空,听之可也。”当年2月,上谕“准其开缺”,6月,潘霨回到苏州。这次他在苏州呆了一年半时间。光绪三年(1877),潘霨赴京,奉上谕补授湖北布政使,光绪四年(1878)接任湖北巡抚。第二次是光绪七年(1881)正月,因母亲去世,2月启程回苏,一直到第二年4月底离苏。第三次是光绪十年(1884)十月,奉命内召,11月回到苏州,这次住了九个月,第二年8月即启行,10月到达贵州。
潘霨对家乡的情谊,可以从他的一副对联感知。被授补湖北那年,他在汉江,专门为江苏会馆撰联:“到此话家山,莼菜三秋,樽酒如寻乡社约;相逢尽仙侣,梅花五月,江城同作宦游人。”“莼菜三秋”,用的是《晋书·张翰传》典故,晋朝张翰在洛阳做官时,因见秋风起,乃思苏州菰菜、莼羹、鲈鱼脍。“梅花五月”则是想到了苏州梅花,想到了苏州“香雪海”。
苏州“贵潘”与香雪海有不解之缘,每代都有人在光福香雪海营坟墓、筑丙舍、隐山林。200年间潘氏家族先后有535人葬在香雪海;有四代人曾在香雪海里先后构筑了三处园林。包括嘉庆年间潘奕玙在香雪海司徒庙后河亭桥旁建怡园;道光年间潘遵祁在吾家山香雪海下建香雪草堂;同治初,潘霨在香雪海北侧涧上构筑韡园。
韡园是在陈王庭“泛香居”旧址上构建的。潘霨购得“泛香居”后,着手建为家祠。在前半部分,建有涵云阁、镜湖草堂、望榴居、奏蝉亭、逍遥坞等景观;后半部分,建有泛香亭、瞰云楼等;楼下设有精舍,回廊下有琴台茶灶。韡园建成后,高朋满座。何绍基等名家为园子题额书联,尤其是晚清名臣彭玉麟曾到韡园游览,在墙壁上挥毫画梅,據说纵横达二丈许,并题七言长句,其中写道:“韡园粉壁净于雪,令我狂醉来污墨。乱写梅花纵复横,千枝万枝虬如铁。……今我泼墨画梅花,写与邓尉荥阳宅。……”潘霨为此专门“以朱栏护持”,特地建造亭子,取名“守梅亭”。所以韡园因彭玉麟的诗句还被命名为荥阳别墅。
潘霨喜欢香雪海韡园,光绪十七年(1891),潘霨疏请入觐,便道省墓,抵家遽病,遂离职。一直到光绪二十年(1894),他在苏州病故,这些年,潘霨就住在韡园。去世后葬在光福铜井山大墓头。
韡园是潘霨建的家祠,但潘霨家眷居住在苏州富仁坊巷。这处宅院也为潘霨购得,原为太平军慕王谭绍光府邸,所以称慕园。同治年后,潘霨家族迁入慕园,增建敏德堂、清润堂、谱桂山房等。潘霨后人一直居住于此,抗战爆发后,潘家才将宅园出售。目前,慕园尚在,园内尚存道光壬辰(1832)题款砖额以及假山、亭榭等。(图四)
无论从何角度,潘霨都配得上历史风云人物的荣誉。
除书画、园林建筑外,潘霨还著述或整理过一系列对近现代中医药发展影响很大的中华医药丛书。如百科全书式的医学著作《韡园医学六种》。《韡园医学六种》是一部内容丰富、医学理论扎实、极具启发性的医学丛书,书中内容,有一些是潘霨原创著述,有一些是整理、总结、注释前人的医学文字而成。潘霨著述或整理的中医学书籍实用性强,理论体系严密,对近现代中医发展贡献很大,后世不少中医世家、中医名家,或多或少、直接或间接地吸收了他的医学经验和理论。这些医学丛书子目包括《女科要略》《卫生要述》《内功图说》《医学易通》《灵芝益寿草》《伤寒论类方》《医学金针》《理瀹外治方药》《外科证治全生集》等。其中《女科要略》《伤寒论类方》的医学影响最为显著。
行文至此,想到潘霨初到烟台,与烟台刘子迎观察酬唱,潘霨肯定刘子迎的功绩,写道:“记取铭功处,崖石为君磨。”也许,历史恰如过眼云烟,虽然暗淡了刀光剑影,湮没了黄尘古道,但历史依然会记取熟悉的姓名,留下鲜活的面容,让他们的功绩在历史的深处镌刻。
潘霨,无疑是这样的一位。
注释:
①周作人:《雨天的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版,第10页。
②潘惟德.潘宅“礼耕堂”旧话[J].苏州杂志,2004(02):39-41。
③潘奕隽(1740—1830)清代学者,字守愚,号榕皋,又号水云漫士、三松居士,晚号三松老人,室名三松堂、探梅阁、水云阁、归帆阁;潘奕藻(1744—1815),字思质,号畏堂。潘奕隽、潘奕藻,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父潘冕,曾为候选布政司理问,生三子:奕隽、奕藻、奕基。
④潘世恩(1770—1854),字槐堂,号芝轩,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清朝大臣。
⑤潘祖荫(1830—1890),清代官员、书法家、藏书家,字在钟,小字凤笙,号伯寅,亦号少棠、郑盦。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大学士潘世恩之孙、内阁侍读潘曾绶之子,咸丰二年一甲三名进士,探花,授编修。数掌文衡殿试,在南书房近四十年。光绪间官至工部尚书。通经史,精楷法,藏金石甚富。有《攀古楼彝器图释》,辑有《滂喜斋丛书》《功顺堂丛书》。
⑥沈慧瑛.“贵潘”家族的尘封往事[N].文汇报,2020-09-25(W02)。
⑦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部编:近代史资料,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61、64、62、86、86。
⑧王祖源.内功图说·序.丛书集成初编[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3。
⑩罗一民.“舍身喂虎”为强国——“言商乃向儒”的张謇[J].江苏地方志,2021(02)。
史继忠.潘霨开启贵州近代化之门[J].当代贵州,2006(11):55。
马宗霍:《书林藻鉴·书林记事》,文物出版社,1978年版,第192页。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体变第四》,《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第777-778頁。
张希.“须静观止——清代苏州潘氏的收藏”展探微[J].文物天地,2020(3):82-87。
《商周彝器通考》记载:“顾寿臧,字子嘉,乌程人。监生,分部主事。”顾寿臧是顾福昌次子,顾福昌(1796—1868),字成之,号春池,是南浔“四象”之一。顾福昌有三子,长子顾寿松,字容斋;次子顾寿臧,字子嘉;三子顾寿明,字颂三。三人继承父业,经营蚕丝,以顾寿臧最具声望。顾寿臧扩大祖业,从单纯经营蚕丝商业转向缫丝工业。在20世纪初,顾寿臧已是上海丝业界头面人物。顾氏兄弟同时又都是著名的古物、金石、书画收藏家。
李嘉球.苏州“贵潘”香雪海里筑园林[N].苏州日报,2019-07-20。
(清)潘霨辑:韡园医学六种.(清)光绪九至十年(1833—1884)江西书局刊本。
作者简介:王友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标准草书学社社员、《艺术中国》特约编辑、苏州大学艺术教育中心客座教授、苏州科技大学书法专业兼职教授、苏州哲学社会科学专家库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