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学经典与立人教育

2021-09-13王耿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 2021年7期
关键词:仓颉文王姜子牙

王耿

编者按

自2019年秋季起,国内部分省市高一学生使用新教材。新教材“关于课内外读物的建议”除保留原有《论语》《孟子》《庄子》外,还增加了《老子》《史记》,选文覆盖先秦到清末。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从14篇(首)增加到72篇(首)。另外,新教材明确规定“课内阅读篇目中,中国古代优秀作品应占二分之一”。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以及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等有关文件精神,本刊遴选出100篇精品,按“国学经典与成长教育”“国学经典与成人教育”“国学经典与成才教育”等系列分类刊发,并在杂志官微发布在线微课教学,帮助高中生系统学习和掌握国学知识。

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

经 典 重 现

“亢”①之为②言③也,知进④而不知退⑤,知存⑥而不知亡,知得⑦而不知丧,其⑧唯⑨圣人⑩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 其 正 者,其 唯 圣人乎!

——《周易·乾卦·文言》

注释  ①亢:过分,极端。②为:助词,与“之”配合,做宾语前置标志。③言:在文言文中,做解释引文、词语或某种现象的发端词,相当于“就是说”或“意思是”。④进:进取。这里指任官,出仕。⑤退:这里指辞官,退隐。⑥存:生存,存在。⑦得:得到,获得。⑧其:他们。⑨唯:代词,谁,何。⑩圣人:指品德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失:背离,放弃。?其:代词,此或彼,这些或那些。?正:这里指官长,执政者。?其:他们。?唯:助词,表示确定的语气。

作 品 介 绍

《周易》又称《易经》,是我国古代的一部“人更三圣,世历三古”的哲学著作,即《易经》的成书,经历了远古、中古和近古三个时期,由伏羲、文王、孔子三个圣人完成。

《易經》是阐述天地世间万象变化的古老经典,是博大精深的辩证法哲学书。《易经》原包括《连山》《归藏》《周易》三本易书,其中《连山》《归藏》已经失传,现存于世的只有《周易》。所以,现在所说的《易经》一般指的就是周文王姬昌所写的《周易》(另有观点认为,《易经》即三易,而非《周易》)。《易经》蕴涵着朴素深刻的自然法则,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结晶。

《周易》是圣圣相传的杰作,它由伏羲画卦、文王系辞、孔子作传而成。《周易》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十翼》是我国古代最早、最全面解释《周易》经义最权威的著作。自孔子赞易以后,《周易》被儒门奉为圣典,成为六经之首。

经 典 解 读

译文  “亢”的意思是,只知道出仕做官却不知道适时隐退,只知道生存却不知道人总会死亡,只知道获取却不知道也有可能失去,他们谁会是品德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呢?知道做官、隐退、生存、死亡的道理,并且不背离这些道理的执政者,他们才一定是品德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啊!

核心密码  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每天都保持警惕,与时俱进,知道自己所处的时机与位置,明白在正确的时机、正确的位置去做正确的事,从而守住正位。能够把握进退、存亡、得失而不失其正,是我们取胜的根本。

经 典 故 事

文王访贤

周文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贤明的帝王之一。周文王在用人上很有独到之处,他能慧眼识人,知道把人才放在最合适的位置上,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效能。最终,在他的治理下,周朝形成了上下一心、同仇敌忾的局面,使商末周初“三分天下,周有其二”。周文王为后世君主留下了许多成功用人的光辉范例,其中又以“文王访贤”的典故最为著名。

姜子牙是一个文武双全、能安天下的经纬之才,但在“文王访贤”前,并没有人能真正认识到他的价值。他的妻子马氏认为,他连小生意都不会做,可以说百无一能,是“天下第一废人”。她觉得跟着他没有什么出息,逼着他写下休书,愤然离他而去。姜子牙在磻溪垂钓时,樵夫武吉笑话他笨得连鱼都不会钓。当姜子牙说武吉有目无珠时,武吉竟挥拳要打他,弄得姜子牙十分狼狈。在武王代文王访贤时,姜子牙说“钓,钓,钓,大的不到小的到,不钓”,不怎么搭理周武王。年轻气盛的周武王认为姜子牙白发老迈、傲慢无礼,不仅对文王说姜子牙没有什么大用,而且阻止其去钓鱼台访贤,仿佛姜子牙真的是一个没有什么大用的钓鱼老叟。而周文王听到有关姜子牙的传闻,却认为姜子牙胸有韬略、满腹经纶,是一个人才。于是,他力排众议,不顾自己年迈多病,决定到钓鱼台去访贤。

通过与姜子牙促膝交谈,周文王发现姜子牙谈吐非凡,学识渊博,治国用兵之道无一不精,正是自己朝思暮想的贤才!他看到姜子牙已经白发苍苍,心中很不是滋味,深怪自己粗心大意,使一个奇才在自己眼皮底下钓了这么多年鱼,白白浪费了多年的宝贵光阴。为了表达自己的歉意,文王做出了一个感动千古的举动,下车为姜子牙乘坐的马车躬身拉纤,以示坦诚相待。

之后,通过认真了解和考察,周文王发现姜子牙是一个德才兼备的旷世奇才,他又一次力排众议,拜姜子牙为“太师”(相当于后来的丞相和兵马大元帅之职)。

经 典 启 示

有德无才是好人,无德有才是小人,无德无才是庸人,德才兼备是能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周文王慧眼识人,不拘一格地选人、用人,最终成就千古伟业。周文王的用人之道不仅得到了当时人们的称赞,而且得到了后代君主的认可和推崇。

何如可谓圣人矣

经 典 重 现

哀公①曰:“善!敢问②:何如③可谓圣人矣?”孔子④对曰:“所谓圣人者,知通乎大道⑤,应变而不穷,能测万物之情性⑥者也。大道者,所以变化而凝成万物者也。情性也者,所以理然、不然、取舍者也。故其事⑦大,配乎天地⑧,参乎日月⑨,杂于云蜺⑩,总要万物,穆穆纯纯 。其莫之能循,若天之司 ,莫之能职,百姓淡然,不知其善。若此,则可谓圣人矣。”哀公曰:“善!”

——《大戴礼记·哀公问五义》

注释  ①哀公:鲁国最后一位国君。②敢问:请允许我向您提出一个问题,表谦和的语气。③何如:如何,怎么样。④孔子:中国古代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⑤大道:运行阴阳变化而衍生凝成万物的根源。⑥情性:这里指自然万物的本性,是圣人对万事万物做是非判断和取舍的根据。⑦事:这里指“道”。⑧配乎天地:合乎天地的意志,“与天地合其德”。⑨参乎日月:有日月的光明,“与日月合其明”。⑩蜺:同“霓”,虹的一种。?穆穆纯纯:庄重、尊敬的样子。?司:主管,掌管。

作 品 介 绍

《大戴礼记》,又称《大戴礼》或《大戴记》,一般认为成书于西汉,作者为礼学家戴德(世称大戴)。该书原有85篇,今仅存39篇,其中多数篇章记述从战国到汉代儒家学派的言论,是一部有关中国古代礼制的文章汇编。该书对于研究孔子思想及早期儒家礼乐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和学术意义。

经 典 解 读

译文  哀公说:“好!请问像怎样才可以称之为伟大的圣人?”孔子回答说:“所谓伟大的圣人,就是智慧能通晓天、地、人三才的大道理,能适应事物的种种变化而不会穷于应付,能够了解万事万物的天赋和性情的人。大道,就是表现出变化以及由变化而凝成万事万物的根源。而万事万物的性质,则是处理是与非、取与舍的根据。所以圣人的德行合乎天地大道,像日月一样光明普照,他被人民仰望有如云蜺,所有万事万物都是庄重、尊敬的样子。他做的事情不可能被沿袭,好像那是上天主管的事一样;他做的事是没有人能够掌理的,老百姓因此受到了恩惠,却漠然不知是谁为他们做的。像这样的人,就可以称之为伟大的圣人了。”哀公说:“好!”

核心密码   圣人的标准和境界都很高。哀公问圣人的标准,孔子回答为“知通大道”“应变不穷”“能测万物情性”。得大智慧的圣人,其化万物而人不知;而圣人的境界,可以与天地的功德相契合,与日月的光明相契合,与春夏秋冬四季时序相契合,与鬼神的吉凶相契合。这启示人们:我们应从低处、平凡处做起,不妨碍他人,不给他人添麻烦,时时处处为他人着想。

经 典 故 事

倉颉造字

相传仓颉在黄帝手下当官。黄帝分派他专门管理圈里牲口的数目以及屯里食物的多少。仓颉挺聪明,做事尽心尽力,很快熟悉了所管的牲口和食物,因为心里都有了谱,所以,他很少出差错。可慢慢地,牲口、食物的储备数量在逐渐增加、变化,他光凭脑袋也记不住了。当时又没有文字,更没有纸和笔。怎么办呢?仓颉整日整夜地想办法,先是在绳子上打结,用各种不同颜色的绳子代表各种不同的牲口、食物,用绳子打的结代表每个数目。但时间一长,这种方法就不好使了。因为增加数目时,人在绳子上打个结很便捷,而减少数目时,在绳子上解个结就麻烦了。仓颉又想到了在绳子上打圈圈,在圈子里挂上各式各样的贝壳,来代替他所管的东西。东西增加了,他就添一个贝壳;东西减少了,他就去掉一个贝壳。这法子好像挺管用,他一连用了好几年。

黄帝见仓颉这么能干,分派他管的事情愈来愈多,如记录每年祭祀的次数、每次狩猎的分配和统计部落人丁的增减情况等。仓颉又犯愁了,凭着添绳子、挂贝壳已不抵事了。怎么才能不出差错呢?这天,他参加集体狩猎,走到一个三岔路口时,看到几个老人为往哪条路走而争辩。一个老人坚持要往东走,说有羚羊;一个老人要往北走,说前面有鹿群;一个老人偏要往西走,说有两只老虎。仓颉一问,原来他们都是根据地上野兽的脚印判断的。仓颉心中猛然一喜:既然一个脚印代表一种野兽,我为什么不能用一种符号来代表我所管的东西呢?他高兴地拔腿奔回家,开始创造各种符号来表示事物。果然,他把事情管理得头头是道。

据《洛南县志》载:清道光元年(1821年),洛南知县王森文从许庙(仓颉造书处)民间征得此二十八字摹记勒石立在仓颉造字处(石碑现存洛南县博物馆)。后来,洛南知县伊允桢、诺敏在县城东街修建仓圣祠(祠堂至今尚在),当时的祭祀仪式相当隆重。改革开放后,洛南县在县城南边馒头山上重建仓颉园,于红花绿草中点缀无数文化石,篆刻仓颉造字成为一大景观,让各地游客流连忘返。“中华汉字故里,华夏文明摇篮”,洛南当之无愧。

而今,这二十八个兽蹄鸟迹石崖临摹拓片已成为稀世珍品,“仓颉造字传说”和“谷雨公祭仓颉典礼”已列入非遗名录,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经 典 启 示

仓颉造字惊天地、泣鬼神。文字的发明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如果没有文字,人类就无法找到昔日的记忆,也无法了解自己的历史。同时,读这则故事,我们可以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智慧,人要有主动创造性,要学会观察,学会发现,学会创新。

猜你喜欢

仓颉文王姜子牙
价值连城
Deity Defying
谈仓颉文化在洛南的传承保护与发展
结绳记事
说仓颉
姜子牙为何不能救活比干
文王《诗经·大雅》
双语话中国历史名人:姜子牙
字圣仓颉“走进”维也纳联合国城
思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