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散语境下赛珍珠与《水浒传》英译研究
2021-09-13杨钊
【摘要】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赛珍珠耗时五年所译的 《水浒传》70回本英译本 All Men Are Brothers是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的第一个英文全译本。该译本在美国流传极为广泛,受到美国读者的好评,但在中国却因“错译”“误译”备受争议。中西方学界从20世纪80年代起,对赛珍珠在文学和文化方面的贡献进行重新梳理。本文笔者将从赛珍珠杂合的文化身份切入,对她翻译水浒的文化策略、翻译策略及其意义作探索。
【关键词】赛珍珠;《水浒传》;文化背景;翻译策略
【作者简介】杨钊(1987-),女,汉族,云南昆明人,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教学、翻译理论与实践。
美国作家赛珍珠(Pearl S. Buck,1892 - 1973)曾获得“沟通东西方文明的人桥”的美誉,她的创作兼顾东西方的文化,致力于向西方民众推广中国文化,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的翻译(以下简称赛译)就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赛译(All Men Are Brothers)出版于1933年,该书在出版后,立刻在西方引起了强烈反响,受到西方读者的一致好评,目前这份译本在美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已经多次再版,仅在21世纪,该译本就已经再版3次。然而,赛译虽然在国外传播较广,受到读者们的认可,但在国内却面临着诸多学者的质疑。2003年后,有许多评论者致力于为该书正名,但其毁誉参半的现状却并未得到改善。目前,对赛译的批评主要为语言翻译方面,评论者们认为作者的译本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汉语言的原意,属于对《水浒传》的“误读”。赛珍珠的文化背景和其文化身份决定了她的翻译策略,笔者将从赛珍珠的文化身份入手,探索《水浒传》译本中体现的翻译策略和文化策略,并讨论其内涵。
一、 赛珍珠的文化身份
“杂合”为生物学专业名词,本意是不同纯合子品种杂交后所产生的新品种,该词的含义在社会的发展中得到了延展,多用于殖民批评,用于指代介于不同文化中的模糊状态。身份 (identity)在后殖民批评中的位置十分重要,身份不局限于血统,而是取决于社会结构和文化背景。文化身份是翻译策略的直接决定因素。很多因素都会对身份产生影响,例如民族、阶级、性别、历史进程、特定的文化背景与政治环境等,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身份和认同。
赛珍珠的翻译策略选择取决于其自身的文化身份,尼克松曾将赛珍珠誉为“沟通中西方文化的人桥”,曾获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赛珍珠出生于美国弗吉尼亚,后因父母进入中國传教而生活于中国。赛珍珠幼年时便接受双重文化的影响,在中国生活了四十余年,对中国文化有深刻的理解,也有特殊的感情,所以赛珍珠在颁奖致辞中说道:“我的第二祖国是中国。中国人民的生活多年来也是我的生活,的确,他们的生活始终是我的生活的一部分。”赛珍珠受中国文化影响很深,其日常生活、说话做事同中国人并无两样。而父母作为美国传教士,赛珍珠又可以接受西方的文化教育和价值观。但双重文化背景给赛珍珠自身的文化身份定位造成了困惑,她很难将自己划分为“美国人”或者“中国人”。赛珍珠在中美两国的散居模式造成了他独特的文化身份, 她的文化身份不是“非中即美”的模式,而是变成了 “中美融合”的杂合文化身份。
后殖民主义指出,受到两种不同文化影响的混血儿,自身的文化身份在文化知识结构的构建和创新文化认识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不可否认的是,赛珍珠没有受限于狭隘的民族主义,没有明显的文化偏向,对中美的文化差异做到了客观公正的审视,并以故乡情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其自身的杂合文化身份起到了重要作用,赛珍珠通过直译的方法 《水浒传》转译成英文,将原著的美传播到大洋彼岸。与此相应,赛译本中文化异化风格也是其自身杂合文化身份最直接的体现。
二、赛译水浒文本分析
以《水浒传》书名的翻译情况举例。最早西方将《水浒传》译为德文,书名为《强盗与士兵》,法本则为《中国的勇士们》,还有其他英本为《发生在水边的故事》《在沼泽地里》等诸多版本。杰克逊将其翻译为 Water Margin,指出是故事发生地点。赛珍珠译文序言中强调,西方人对 Water Margin 的理解与原著存在有偏差,她将水浒传翻译为“ All Men Are Brothers”,这种译文虽然也无法直接体现原文的精妙,但任何一个译本都无法做到原汁原味的翻译。例如“水”等于“water”, “浒”为“水边”之意,可译为“margins or borders”“传”则等于英文中的“novel”。但在译者本人看来,这三个词简单的堆叠并无实际意义,也无法反应原著的内容。赛珍珠层先后尝试过“The Good Robbers”“The Righteous Robbers”等诸多译名,但都觉得无法反应原著的主体 ,后来赛珍珠从《论语》中“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得到了灵感,便将其作为《水浒传》的英译名。这个英译名在内容上和水浒传的侠义精神相符合,在寓意上也很好地体现了梁山108好汉的豪迈。
赛译本的语法和词汇使用方面最能体现出译者文化杂合的特点,接下来文章将从《水浒传》中摘取典型,并从词汇使用和语法应用两个方面进行剖析。
《水浒传》中含有大量的中国古文词语,这些词语如何进准的转译为英文是英译的难点。赛珍珠对古汉语词的翻译一方面采取了异化策略,有助于体现汉语言的精髓,另一方面采取了归化策略,帮助西方人理解文章内容。例如,赛珍珠对计量单位采用直译,“四角酒”译为“four measures of wine” ,“三千贯”译为“three thousand of strings”,“三更”译为“at the third watch”,这些新词用法对英语母语的读者起到了很大的吸引作用,引导了他们对著作阅读的兴趣。还有一些计量单位,赛珍珠未采取直译的策略,例如“斤”也会被译为“pound”这种西方常见的重量单位。原著中所涉及的佛教、道教专有名词,赛珍珠采用规划策略,极大地帮助了读者理解文章内容,如“全堂水陆的道场”原本为佛事场所,而赛译本水浒传中则将其翻译为“an assembly of priests in great mass”——神父礼拜的场所。杂合翻译是其文化身份特征的提现,也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融。文章多出译文的拗口并非是译者能力不足,而是译者有意为之。单纯以文字评价“误译”现象而不追求背后原因,如同审判时仅仅追究罪行本身而忽略背后的动机,是不恰当的。
赛珍珠采用“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原则对中国特有的成语、俗语进行英译,充分体现了中西方文化杂合的特点。例如“……我的老婆又不偷汉子,我如何是鸭?”翻译为“...My wife does not steal men and how can I be a duck, which is to call me a cuckold ?”译者“偷汉子”翻译为“steal men”,但讲“鸭”却译成“cuckold”(有不贞妻子的男人),这就是将汉语的内在含义恰当地转化到英语文化中。同一个句子中,及有异化的特征,又体现出归化的特征。
赛译本的杂合特征,在对中文语法特征的模仿和英文语法的对应方面也有很明显的体现。
例 1 : 只说史进提了朴刀,离了少华山,取路投关西正路,望延安府路上来。
赛译 : Let it be told of Shih Chin as he left the mountain with his spear. He went on the Kuangsi road toward Yien An Fu.
例 2 : 闻名不如见面,见面胜如闻名!
赛译 : To see you is to know that you are even better than that which I have heard of you.
由例 1 可见,赛译很好地仿制了中文的“竹式”结构,译文与中国人思维特恒十分接近,但原文中的“提”和“望”与“离”及“取”是并列谓语,英语中则编为状语,这就是巧妙地对应了“树式”句式。例2属于并列语句,赛译本将其转为复合句,以英文句式表达了原文的含义。对中文语法特征的模仿和英文语法的对应是赛珍珠译文一大特征, 而这种特征并非来自后天的培养,而是源于长年累月的文化熏陶和杂合的文化身份。在这种模式指导下所产生的译文必然带有杂合特征,兼顾了输出和接受两方面需求。
三、赛珍珠的翻译策略
她处于文化传承的目的对《水浒传》进行了英译,这体现了她自身的文化选择意向,对后人理解其翻译策略提供了参考。
她采用的直译手法反映了本人的文化取向。虽然序言中她表示对《水浒传》采取“尽可能地直译”,但从译本来看,这份译本兼顾了直译意译、异化归化等多元杂合,其译作中的杂合风格和其自身杂合文化身份一脉相承,英译本中的“错译”“误译”,既可以反应赛珍珠在调和两种文化过程中做出的努力,也体现着本人被排斥与两种文化之外的焦虑。她在翻译过程中尽最大努力地保持原文的味道,以直译为主,并创造性地将部分汉语要素置入进英语语法中,即便是英文中有與之类似的词汇,也倾向于保持原文特征。这种独特的翻译风格也使赛译《水浒传》是诸多译本中最贴近原著的译本。
译者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具有鲜明地域色彩的中文表达如何转译为英语,赛译本旨在通过语言来展示异国风情。因此,语言要素是赛译本的重要特征,赛译本通过相对陌生的语言表达方法,让西方读者在文字中能领略到中西文化的差异,让读者感受到中文独特的表达方式。为了展现中国文化中思维特点的独特性和语言风格的特征,赛珍珠常常抛弃英语的简洁,按照中文语法习惯进行翻译,这样译文就带有了鲜明的汉语特征。
最后,笔者认为将赛珍珠的译文风格归纳如下:(1)对汉语独特的形象进行保留;(2)对汉语结构进行拆解,充分体现汉语构词特征;(3)对谦敬语进行逐字逐句翻译,体现汉语特点;(4)尽力表达异质文化,对中国特有的文化习俗做到重现。总而言之,“异化为主,归化为辅”是赛珍珠译文的主要特征,体现了一定女性翻译观的具有 “杂合”特征的译本 。
四、结语
在“西学东渐”的大背景下,赛珍珠选择 “东学西渐”的策略对 《水浒传》进行了翻译,这其中不仅仅有赛珍珠个人的主观因素影响,还有时代背景的影响。赛珍珠其独特的文化身份、和对中国文化的独特感情,导致她的译本已经超越了普通翻译家的文化立场,以直译展现原著之美,以直译展现原著的思想,以直译表达原著中人物感情。赛珍珠自幼在中国成长的经历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对赛珍珠理解汉语思维方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影响了赛珍珠对原著的理解。她认为,原作最适合汉语表达,因此她在翻译过程中通过异化策略,让西方读者在阅读译本时产生阅读原著之感。她在翻译工作中,同中国学者间的交流,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水浒传》的异化。
翻译本来无对错,只有是否合适;译者对翻译策略有选择的权力,但对读者的审美应该有充分的考量;译本对读者的吸引力,不仅在于译者的语言能力,更在于译者对读者审美需求把握,对不同语言的特征有充分的把握。赛译本的最大贡献在于,该译本不仅体现了中国社会生活背景和反抗精神,还恰当地把握住了西方读者的审美需求,将中国文学内容展现给西方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