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题语境:双新视野下的英语课程母题

2021-09-13周刚

教育·教学科研 2021年7期
关键词:母题新教材语篇

周刚

“母题”是个舶来词,英文为“motif”,最初国内的译者根据音似翻译为“母题”。“母题”主要源于民间文学、民俗学研究。《民间文学母题索引》的作者汤普森是第一个将“母题”视为民间故事的结构单元并界定、分类的民俗学者。他认为:“一个母题是一个故事中最小的,能够持续在传统中的成分。要如此,它就必须具有某种不寻常的动人的力量。”然而这样的定义,并没有让学界完全接受。我们不妨从源头上来寻找“母题”的含义。

一、延伸与异化:母题概念的演化

(一)从词源来探索母题的概念。根据《牛津高阶辞典》,motif意为“A subject,an idea or a phrase that is repeated and developed in a work of literature or a piece of music”。可见,母题是一个文学或者音乐领域里面的概念,指一个文学作品或者一首乐曲中的一个主题、观点或者旋律、字句样式。

(二)容易异化的母题概念。作为舶来词,国内大众容易望文生义。母题的概念首先从文学、音乐这样的人文领域被迁移到了考试领域,比如“中高考母题”。考试母题是指各门学科包含若干知识点的基本题、典型题,也是中高考命题所参照的原型题。这样的“母题”与motif已经相去甚远,已经是两个语域的两个概念了。

(三)逐渐延伸的母题概念。从最初的文学、音乐领域,学者们不断将母题的概念迁移到更多领域。从民俗学、神话学研究,到其他人文学科(比如:哲学、社会学),再到自然科学。同时,在文学领域,对于母题的讨论与研究还在不断深入。邓迪斯提出发明新的研究单位来替代母题,并引入美国语言学家肯尼斯·派克的术语motifeme(母题位)、独创了术语allomotif(母题变体),将两者勾连起来分析民间故事的结构。

可见,母题的概念延伸是跨学科、跨领域的。学界对于母题并未形成公认的定义以及研究范式,多层级术语体系尚未建立。但可以肯定的是,从词源学视角来看,将母题视为“题目”“考题”则是顾名思义的概念演绎。

二、主题语境:学科视角下英语中的母题

英语在我国是受众者与学习者最多的一门外语。笔者认为:在英语学科的视角下,“母题”即主题语境,这是符合“母题”最基础、最直接词源含义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版2020修订)》(以下简称“课标”)提出了六要素构成的课程内容与内容标准,主题语境是第一个要素,主要为英语课程提供主题范围。课程内容的主题选择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文化基础”所包含的人文底蕴和科学知识相呼应。

(一)主题语境的范畴与分类

根据课标,主题语境包含三大范畴: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每个范畴内分为不同的主题群,在主题群下设子主题(见表1)。

与《英语课标(实验版)》相比,新课标突出了“主题语境”与“语篇类型”,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主题引领,语篇依托,围绕主题学习和运用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获取文化知识,理解文化内涵,比较文化异同,汲取文化精华,提升思维品质,形成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二)主题语境的价值与意义

这些主题语境是学生在高中阶段的语言水平下,以英语为语言载体所应该学习的中外优秀人文科学知识。主题语境不仅规约了语言知识和中外人文科学知识的主题范畴,也为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提供了条件。通过对主题语境的理解和对主题意义的探究,学生把语篇中所呈现的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整合起来进行学习;通过学习语言技能和策略运用,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语言能力,同时提升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

由此可见,主题语境,即二外习得视野下英语学科的母题,对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具有方向性指导意义:母题提供学习范围与语境,将原有碎片化的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统合到具有明确指向的主题之下。学生在主题意义引领下,通过综合性、关联性和实践性的英语学习活动,进而系统化建构思维。

三、教材呈现:母题的系统设计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资源,是落实课标的重要载体。2020年开始,上海高中阶段开始启用按照新课标编制的两套新教材,分别为上外版与上教版。两套新教材都非常注重主题语境的选择,在主题选择上,覆盖了高中学生能掌握、应该掌握与需要掌握的主题。在主题语境引领下的语篇分析,大单元设计已经成为新教材的教学设计主流范式。

汤普森将母题分为三类,包括角色、背景和事件,其中事件母题可以用来识别故事类型。尽管汤普森的母题界定及类别划分争议颇多,但它却是运用范围最广的民间文学术语之一。接下来,笔者将以上外版高中英语必修第三册Unit 2为例,按照三类母题来分析教材的母题系统设计。

本单元的主题是Art and Artist,即母题为“艺术与艺术家”。教材在Reading A、Listening and Viewing、Reading B四个版块的设计如表2:

此外,本单元还设计了Moving Forward—Introducing an artist,要求学生在学习了Reading A、Listening and View版块后,用speaking和writing的方式输出。学生需要在艺术节上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说”的任务,每个小组给出5个线索,组间轮流猜测;然后在后面的任务中运用general-specific pattern的策略写出80~ 100词的文章,介绍一位艺术家。在学习完Reading B后,Critical Thinking环节要求学生对于齐白石、梵高和鲍勃迪伦从艺术形式、艺术风格和作品传递的意义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和分析。

可见,本单元的教材设计上,调动了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全部感官,将课标的“听、说、读、写、看”体现得淋漓尽致。从母题来看,始终围绕艺术、艺术家的主题语境。从东方到西方,从绘画到音乐,从传记、微讲座到音乐视频,从热爱自然、珍视和平到渴望精神超脫、反对战争,引导学生分析艺术家以及艺术家的作品。通过大单元的内在连贯设计,在掌握语言知识、语言技能的同时,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锻炼思维;也强调了文化自信,进而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四、反思与展望:英语母题的深化研究

如果遵循汤普森的定义:一个母题是一个故事中最小的,能够持续在传统中的成分,那么我们需要将主题语境进行更进一步类似于解剖的细分挖掘。只有这样,在语言学科中,母题才可以引导学生把握语篇的核心以及作者传递的人生命题,使得母题理论研究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具有现实意义。

例如:新课标的“人与自我”主题语境,分为“生活与学习”“做人与做事”两个主题群,主题群下分设“个人、家庭、社区及学校生活”等9个子主题。以“个人、家庭、社区及学校生活”为例,形式上可以细分为“个人生活”“家庭生活”“社区生活”与“学校生活”。个人生活的范围已经比较小,但仍不能称之为最小的成分,爱情、亲情、生命、学习、自由等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母题。

新课标提供了英语学科母题范式——主题语境,新教材在新课标的指引下设计了落实母题的语篇与任务系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该依据新课标和新教材进一步深化研究,在32个子主题的基础上,挖掘更细分的、贯穿于语篇或者反复出现在语篇中的更恒定的元素。因此,母题在英语学科中是一部未编撰完成的字典,学术话语体系的建立还处在现在进行时。

猜你喜欢

母题新教材语篇
中日能源语篇中语言表征的对比研究
基于语篇分析的课例研究
地理新教材封面图像解读
教学中的母题研究介绍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挺立于课本之中的“树”
基于语篇的初中英语教学策略
跨年,爱的母题
语篇填空训练题
对一道新教材习题及解答的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