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典型题材助力写作构思
2021-09-13徐周栋
徐周栋
一、母题思维:结构化的素材储备
考场作文并不仅仅是一种临场发挥,它更需要做一系列前置的思考。一种做法是,考生提前梳理自己数年来的生活经历,做好情感、思想、故事的综合储备。就像战争之前要储备枪炮、弹药和粮食。到了考场,我们就能从容调动这种储备,在有限的时间内写出更精彩的文章。
现实的问题是,大多数考生的这种前置思考是无序的。有的只是背了几篇范文,寄希望于套作;有的准备的素材范围狭窄,主题雷同;有的缺乏思考的深度,文章质量不高。为了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将这种前置思考结构化就显得很有必要。这就是母题思维的本质。
换句话说,我们在考前用母题思维储备素材,就是为了将这种前置思考结构化,使之更为系统、丰富、深刻,从而让考生在考试的时候能够更快捷、更有效地调用这种储备,获得考场上的优势。
建立了这种思维之后,另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学会母题的应用策略。毕竟,再丰富的储备,如果不能在临考实战中快速准确地使用出来,那也是毫无价值的。
母题应用策略的核心就是审题、破题与承题。
二、审题、破题与承题
审题即明确出题者的各项限制与要求,破题即找到应对出题者要求的可行办法,承题即在前两者的基礎上构建新文章。审题、破题与承题一般从立意、结构、内容三个维度展开。
(一)立意维度:明确主题要求,寻找最优母题,提升文章立意
拿到一个作文题,首先要明确出题者对作文主题的限制与要求。我们以上海市中考作文题“就这样,埋下一颗种子”为例,题中的“种子”无疑是具有比喻色彩的,它不是指生物学上的种子,而是指心中的念头、想法,是精神与思想的种子。那么具体是哪种精神或思想呢?这里几乎没有限制。埋下的,既可以是一颗学会感恩的种子,也可以是一颗理解父母的种子,更可以是其他任何精神成长的种子。
那这种开放多元式的作文题,是不是就很容易写呢?答案是否定的。那些缺乏母题思维的考生,即便有丰富的素材储备,也往往会陷入一团乱麻、无从下手的困境。许多作文素材乱七八糟的在脑海中打架,题目看上去好像什么都能写,但就是不知道写什么好。这时,我们就要及时调动母题思维,想一想,哪个母题或其子题既能契合题意,同时又是自己最有感触、准备得最充分、而且最能体现思想深度或者独特个性的。有的学生会写亲情素材的文章,去埋下一颗感恩父母或者理解父母的种子,这固然切题,但考场上写的人太多,素材就缺乏新鲜感,也无法体现初三学生的思维深度。而如果选择写“文化情趣”等母题下的一些子题,则可在切题的同时更有新意。比如,根据“读书鉴赏”这一子题,写埋下一颗喜爱阅读的种子;根据“艺术人生”这一子题,埋下一颗追求艺术人生的种子;根据“家国情怀”这一子题,埋下一颗饱含家国情怀的种子等。具有母题思维的学生,此时就像一个出征的将军,经过多年学习而积累下来的所有作文素材,就化作了一个个士兵。他们以母题为方阵,整齐而雄壮地排列着,随时能根据主将的要求,选派出最适合的战士,去承担攻坚克难的重任。这一过程就是我们寻找最优母题的过程。
找到合适的母题或子题之后,我们还要考虑,怎样在写作的时候将标题与母题做进一步的结合。比如,所选的素材原本应当是有初始的人生思考在的,此时就要进一步开掘立意的深度,以标题为切入口,努力地进行提升。以“文化情趣”母题下追求艺术人生的子题素材为例,写这一素材的学生,往往会将原始的主题定位在对某种艺术的衷心热爱上或者对某一阶段学习的可贵坚持上。如果仅停留在这一层次,那么文章的立意似乎还不够深刻。根据对题意的解读,考生应当写清楚自己是因为受到怎样的影响而结成了这颗精神的种子。在描写这种影响的过程中,渗透对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的思索。再将这种思索做为种子的内核,文章的立意一下子就提升上去了。
(二)结构维度:明确结构要求,进行相应变形,优化文章布局
明确了主题限制之后,我们还要明确题目的结构要求。以上海市中考作文题“不止一次,我努力尝试”为例,该题目对主题持开放态度,但是对文章结构提出了明显的限制与要求。“努力尝试”,意味着要强调努力的程度。“不止一次”暗含的要求是要写两次以上的尝试。这个题目下,以母题为经纬组织的素材,大部分都能用,但必须调整原来的叙述结构,使之与标题要求吻合。
我们仍以“文化情趣”母题下追求艺术人生的子题素材为例。原素材可能是一个完整的故事,一般会包括与某项艺术结缘的背景、努力追求更高境界的过程、最终取得的成果与获得的人生感悟等,几个部分的篇幅往往也比较均匀,不会刻意强调某一点。但是在“不止一次,我努力尝试”这一标题下,原来的结构布局就必须做出改变。这种改变首先是要调整文章的详略安排,就是要略写与艺术结缘的背景和最终取得的人生成就,详写并突出努力追求更高艺术境界的过程,而且要写到对某一境界的突破失败,以及失败后的不弃不馁、多次攻关。
除此之外,在破题与承题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对文章结构进行二次设计,提升文章的文学性和可读性。比如,我们可以进行双线叙事。题目仍旧是“不止一次,我努力尝试”,素材仍旧是艺术人生。一条明线是努力尝试突破某个具体的艺术难关,像国画中的留白、书法中的藏锋;一条暗线是努力尝试理解更高的人生境界,像允许人生留有遗憾、心灵留有空间,像为人要洗去浮躁、含蓄沉稳等。两条线索有交织对应的关系。明线中“国画留白”的技巧对应着“允许人生留有遗憾、心灵要留有空间”的人生境界。“书法藏锋”的技巧对应着“洗去浮躁、含蓄沉稳”的人生态度。不止一次的努力尝试,表面上是对艺术技巧的冲击,隐含的却是对人生境界的叩问。最终,艺术的领悟助力人生的明悟,人生的明悟又反过来帮助艺术技巧的突破。
(三)内容维度:明确内容要求,演化关键情节,整合文章内容
第三个大步骤是明确题目对写作内容的限制与要求。以上海市中考作文题“有一种甜”为例,题目中的甜是具有象征意义的,代表美好的情感体验。它的内涵是丰富多样的,有“成长路上收获的喜悦、家人亲情的美好、日常生活中的感动”等等。但在文字表述上,这些又都不符合要求,需要做调整。比如,可将“成长路上的喜悦”改成“成长路上清甜的喜悦”“家人亲情的美好”改成“家人亲情的美好甜蜜”“日常生活中的感动”改成“日常生活中的触动与回甘”。简而言之,文章的文字表述一定要紧扣标题的核心字眼。
文字调整之后,还要关注情节的优化。
具体的做法是,我们应当在确定了最优母题及相应子题素材之后,根据题目要求,设计一些专门用来演化题意的简单情节。仍旧以追求艺术人生的子题素材为例:原素材的故事中,一般会含有获得成就或者领悟哲理的内容。这一部分内容常常会写到内心的愉悦与快意。在内涵上,他们与“甜”是一致的。但是在情节的安排上,不太可能正好有体现“甜”这种情绪的情节。这时候就可以在不偏离主题的情况下,加入一些觉得“甜”的情节与文字,以达到母题与标题在内容上的契合。
示例:
最后,母题思维的应用策略虽然分成了不同的板块,但它们并非是割裂的。审题、破题、承题,立意、结构、内容,虽然维度不同,但在文章实际写作的过程中,这些要素都需要被放在同一个框架里,被以整体看待,并依托文章内容来加以体现。通过这样的梳理与整合,最终可以达到标题、主题、母题三题共振的良好效果,切实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