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管齐下,推动自主探究活动有效推进
2021-09-13蔡文东
蔡文东
【摘 要】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想要培养适合国家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就要加强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小学是学生进行科学知识学习的重要阶段,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后续学习与个人素养的形成。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多管齐下,联系学生的真实生活、心理特点、年龄特征等,结合教学内容,以学生喜爱的实践活动、课外探究等多种教学方式创建高效课堂,引领学生自主开展科学知识的探究活动,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个人综合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科学;科学教学;自主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93-2099(2021)23-0170-02
【Abstract】Under the current social background, if we want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talents suitable for national development, we must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scientific literacy. Elementary school is an important stage for students to learn scientific knowledge, which will directly affect students' follow-up learning and the formation of personal qualities. Therefore, in teaching practice, teachers should take a multi-pronged approach, link students real lif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ge characteristics, etc., combine teaching content, and create efficient classrooms with various teaching methods such as students favorite practical activities and extracurricular inquiry. Students independently carry out research activities on scientific knowledge,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personal comprehensive literacy.
【Keywords】Primary school science; Science teaching; Independent inquiry
一、聯系实际生活
在新的教育背景下,开展对小学生的科学教学,需要教师引领学生发现与身边事物相关的极为浅显的科学道理。同时,使学生可以在平时的生活中真正地运用,渐渐帮助学生形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小学科学知识在内容上与生活联系密切,在真正的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适当地与学生的生活相关联,转变以前教学中学生过多依赖教师的演示进行学习的模式,引领学生加大对生活的观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愿意探究事物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为导向,让学生在探究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搜集资料等整个过程,进而形成良好的科学品质。利用生活这一丰富的教育素材,可为学生提供探究科学知识的机会,促使学生在学习的全过程中形成学习科学知识以及真正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落实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
二、引导学生实践
科学活动的关键就在于探究,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个人素养的培养。开展对小学生的科学教学,能够引领学生在研究中实现其科学素质的进步。所以,在进行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将探究作为基础性内容,使学生更主动地学习与探析。探究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全面分析小学生的个性特征、兴趣喜好等,给予学生探究知识的机会,引导学生自己进行知识与信息的获取。这样的教学形式对于学生掌握学习方式、形成终身性学习的理念有着积极作用。只有组织学生亲自实践,学生才能形成对所学习知识的清晰认知,得到更深层次的理解,确保科学知识学习的效果。
三、开展课外探究
大自然具有丰富的教育资源,教师要充分发挥大自然在科学教育方面的优势,带领学生主动走出教室,前往大自然,为学生开展知识的探析提供良好的学习空间。在小学科学教学活动的开展中,教师应利用大自然这一对学生有效教育的环境,引领学生进入大自然中去学习,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科学课程中,若是出现与本地的自然环境有关的教学内容,教师要尽量组织学生进行实际考察,将教学内容与大自然联系,让学生直接与自然环境接触。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要适当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方面的引导,让学生对保护环境、生命健康等方面进行深度思考,真正达成对学生的全面教育。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要适当地将探究活动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课堂,可以转变科学教学的固有形式,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在大自然中教学,能让学生在全面掌握科学知识的基础上,达成对学生更多角度的教育,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组织操作活动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人们更加强调学生在操作中学习,其本质在于通过科学知识的探究形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在实际的操作中发现问题、在真实的体会中感受知识,并在真正的实践中领悟知识。动手仅是学习手段,而动脑才是最终目标。教师在科学课堂中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活动,要认清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以发展的眼光实施对学生的教育工作。在教学过程中,若学生操作的实验失败,教师要组织学生共同分析哪里出现问题,并引导其探究解决方案。教师要组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观看、多思考、多交流以及多操作,真正尊重学生在科学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在力量,以推动学生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在大多的探究活动中,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在学生遇到学习的困境或是思维上出现偏离时,适当地提供帮助,让学生经历整个探究的过程,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探究的结果,让学生在探究后获得成就感,在今后以更积极的态度学习。若学生在探究时总得不到相应的成果,就会逐渐失去学习的主动性,也无法形成学习自信,阻碍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组织学生动手操作,而应更多地激发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思考与分析,切实达成学生科学素养的强化。
五、研究变化规律
在多数科学知识的探究中,出现变化的条件很多,若不对条件进行一定的约束与限制,则很容易出现很多不同且复杂的情况,对于学生进行变化规律的探索产生不利作用。针对这一情况,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适当地对实验条件进行把控,将一些会对学生产生干扰的元素排除,促使学生发现变化的规律。
如,在开展《怎样得到更多的光与热》的教学中,教师要适当地控制实验条件,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尽可能地排除干扰,找到事物的规律。在开展物体的颜色与吸热实验中,教师提出问题,物体的颜色与吸热有关联吗?要求学生在此环节中大胆猜测,并在学生猜测后开展实验,将白纸、黑纸、黑色蜡光纸、铝箔纸等做成相同大小的形状,分别放置温度计,并记录其升温情况。教师以实验的相同条件与不同条件引导学生分析,让学生在对比实验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教师引领学生合理地设计实验,可以帮助学生更为轻松地找到事物变化的规律。而且,在实验探索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会明确怎样进行实验,也知道了为什么这样做实验的成因,对于学生自主开展知识的探析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
科学不会只发生在实验室中,也不只是一种知识的体系,它更是一种观察世界的形式。在小学教育阶段,开展对学生科学知识的教学,可以对学生的科学意识进行启蒙,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实际开展的教学中,教师在知识教学的基础上,要更注重引领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科学问题的分析中维持探究热情,将本来过于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将单调的学习内容趣味化,从而有效推动学生自主探究活动,加强学生对科学知识的领悟,提升科学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钱东华.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科学教学探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20(07).
[2]陈胜.科学探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J].名师在线,2020(20).
(责任编辑 李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