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思·达”在语文学科问题解决教学中的研究策略

2021-09-13潘元鑑

天津教育·中 2021年8期
关键词:问题解决教学应用语文

【摘  要】在新课改的模式下,语文的教学模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教学中心从重视成绩,向重视学生素质培养方向转换,在这个过程中也推出了各种各样独特的教育方法。基于此,笔者论述了“学·思·达”模式的内涵和积极作用,并阐述了具体的教学应用方法,以促进各位学者对读·思·达教育模式的理解。

【关键词】语文;问题解决;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93-2099(2021)23-0143-02

【Abstract】Under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model, the Chinese teaching model has undergone significant changes. The teaching center has shifted from focusing on performance to focusing on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 quality. In this process, various unique educational methods have also been introduced. Based on this,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connotation and positive effects of the learning, thinking, and teaching model, and expounds specific teaching application methods to promote scholars understanding of the learning, thinking and teaching model.

【Keywords】Chinese; Problem solving; Teaching application

一、“读·思·达”的含义和积极作用

(一)“读·思·达”的含义

该种教学方法是由余文森教授提出,即阅读、思考、表达是教学的基本环节,完成这三步,才能让学生掌握学习的知识,经过沉淀后形成学生的个人竞争力和人文素养。笔者认为,在多种教学方法的模式下读·思·达是主线,搭配趣味学习法、兴趣学习法等多种形式,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方法。

读即读懂教材,读即把语文学科中的基本原理和语法规则牢记在心里,才能有自学的能力。语文需要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形成人文精神和个人素养,从而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实现人生目标。

思即思考,思考是关键,主要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判断思维。在课堂中让学生在理解课堂信息的基础上以小组讨论为主要形式,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各抒己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达即表达,即知识和实际的迁移,帮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语境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二)“读·思·达”的积极作用

“读·思·达”三步法在每个层次上都有积极的作用,笔者在各个层次上做出阐述。

读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思考能力:通读教材是学习的前提,预习是学习的关键。课程开始之前教师分配学习任务,有利于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从而更好地配合教师完成学习目标。

思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增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小组学习和集体发言,学生能发现自身的不足,学习他人优点;教师能发现学生的特点和缺点,更好地帮助学生成长。

达有利于学生发挥主体地位。学生表达是课堂氛围的中心,是验收课堂效果的重要方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增强课堂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语文教学中遇到的常见问题

(一)学生对语文的关注度低

在实际的教学中,高中生对语文的关注度不高,大多数学生对数理化的关注度高,经常出现在语文课堂上学习其他科目的现象。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最多只是提醒和批评,但在本质的问题上教师无法制止这种现象的发生。

(二)教师采取的教学方式单一

高中语文教学中知识点比较广,为了应对高考紧张的气氛,教师不得大量地灌输知识点,希望学生能够取得好成绩。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在短短的45分钟里教学方式并没有很大的突破,很少和学生产生互动。

(三)学生的思考方式单一

面对语文学科,大多数学生对待语文的态度比较散漫,取得成绩主要依靠考试前的临阵磨枪,集中背范文和知识点。在这样的模式下,大多数学生的语文水平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计划。

三、“读·思·达”模式构建高效课堂的策略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高中课堂中,学生学习压力比较大,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其发现语文科目的魅力。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前提,是推动学生产生求知欲望的基础,因此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必修1第四单元的《包身工》时,我对教学方案产生了新的认识。该篇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报告文学作品,在教学设计中,我先让学生学习报告文学的含义;其次,设计合理的问题,如“读完全文,用一句话形容包身工是什么样的人?或者为什么把他们叫作包身工?他们除了这个称呼外,还有什么称呼?”带着这样的问题预习,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促使学生仔细分析文章,同时在回答问题的时候,有利于师生互动,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

(二)在具体的环境中感受语文的指导作用

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语文学科关注更多的是学生的素质,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树立学生正确的是非观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因此,笔者希望学生更多地能用课本中的知识来约束自己,规范自身行为,用先辈的智慧来启迪人生,明确自身发展方向。譬如,在教学必修二蔡元培先生的《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课程之前,教师要求学生掌握文章的历史背景、蔡元培先生以及北京大学的简介。教师带领学生分析文本,在学生通读文章之后,提出问题:作者提出三项要求和两点计划分别是什么?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分析为什么提出这些做法。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有利于学生理顺文章的脉络,体会演讲的严谨性和针对性;有利于学生感悟北京大学在育人与国家发展中的担当;有利于学生树立高远的学习目标。通篇简易文言文,使文章言简意赅,意味深长,为教师引导学生树立学习目标、明确人生方向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

(三)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在于主观性回答较多,答案仅供参考,学生的回答字里行间体现的都是自己的想法,这能体现一个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感情变化,需要学生对文章有正确的把握,要求学生在语文考试知识点中迅速、准确地找出答案。必修5中有一篇朱光潜的《咬文嚼字》文章,本文是一篇文艺评论对文艺实践和文艺现象进行评析的文章。在课程导学时,教师发问让学生理解“咬文嚼字”是什么意思,有利于激发学生对课文的认识,吸引学生的兴趣。在经过一阵激烈的论述之后,教师要求学生找出作者在文中“咬文嚼字”的含义是什么?教师通过细讲案例,能让学生感受咬文嚼字的重要性,带领学生更好地学习课堂内容,同时有利于学生参与课堂互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四)完善奖励机制,重视团队的重要性

奖励对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这些能力都是决定学生长期发展的关键因素。在语文学科中开展团队合作,通过小组整理上课所需的资料,能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梳理,增强学生间的友谊,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四、结语

“读·思·达”模式是语文学科的主线,不仅体现在语文学科,任何学科都要遵从这种学习方法。只有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教师应转变知识传输的方式和手段,化被动为主动,化消极为积极,以更好地促进知识的增长,促使学生取得优异的成绩。

注:本文为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2019年度开放课题“新高考背景下‘读·思·达教学法的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立项批准号: MXZ-2019007)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李晓楠. 核心素养下高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探究[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9(07).

作者简介:潘元鑑(1976.6-),男,汉族,福建古田人,本科,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高中语文教学。

(责任编辑  范娱艳)

猜你喜欢

问题解决教学应用语文
初中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解析
多媒体教育技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阶微分方程的初等解法及应用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