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熵权—TOPSIS法的我国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与分析
2021-09-13秦洪卫
秦洪卫
摘 要:高质量发展是新发展的阶段主题,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科技服务业作为围绕创新全链条而发展的新兴产业,是创新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基于对近年来科技服务业研究成果的分析,从服务投入、服务能力、服务业绩和发展环境4个维度构建评价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对我国2011—2019年30个省份的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和分析,提出推动我国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路径选择的建议。
关键词: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G3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881/j.cnki.1006-3676.2021.08.06
Abstract:High—quality development as a new development stage theme,innovation as the first driving force of development,but also the inherent requirements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rvice Industry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innovation ecology,which is a new developing form around the whole chain of innovation. Based on the research and analysis of S & T service industry in recent years,this paper constructs an evaluation system from four dimensions:service input,service capability,service performance and development environment,the paper evaluates and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rvice Industry of 30 provinces and cities in China from 2011 to 2019 by using entropy-weight Topsis method. Combined with the analysis,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path choice of promot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hina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rvice industry.
Key words: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rvice Industry;Development level;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一、研究综述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科技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其他行业提供专业性知识和创新技术支持,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基础力量,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也是新时期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的核心力量所在。
从发展实践角度看,我国科技服务业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强劲。2014年,我国首次对科技服务业发展作出系统而全面的部署,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对科技服务业进行了明确界定和系统分类,开启了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新局面。2015年,国家统计局出台《国家科技服务业统计分类(2015)》,正式将科技服务业相关统计纳入国家统计系统,明确统计范围和制度,为科技服务业系统、规范、体系化发展提供政策支撑。2016年,为加快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对科技服务业的短期和长期发展进行了系统谋划和全面部署,该文件被认为是科技服务业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总体方案和路线图。2017年,科学技术部(简称“科技部”)在印发的《“十三五”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专项规划》中指出,要推动现代服务业领域的模式创新,加速形成现代服务业核心竞争力。2018年5月,为了深入落实《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方案》,加快发展技术市场,健全技术转移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和产业化,科技部出台的《关于技术市场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多措并举,进一步壮大技术市场,完善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强化市场配置创新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发挥技术的战略支撑作用。2019年,國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印发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中将科技服务业全部被列为“鼓励类”第三十一种。
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积极响应国家科技创新的号召,加大了对科技服务业的扶持力度,在科技投入、税收、金融、人才、土地、政府采购等方面,纷纷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支持科技服务业快速发展,科技服务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我国政府在国家层面设立了“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产权交易专项奖励资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强化国家级企业重点实验室、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合作基地的建设。各地方政府相继成立科技创新综合服务平台,多省成立建设工业技术研究员,推进先进技术转移孵化。“创新驿站”网络平台在多省上线,推动创新全链条发展,实现产学研有效对接。2017年年底,北京市人民政府出台的《北京市加快科技创新发展科技服务业的指导意见》指出,北京市未来几年在科技金融、工程技术、研发、设计、创业孵化、推广与技术转移、知识产权、检验检测和科技咨询等科技服务业重点领域的发力方向,旨在打造以骨干和龙头企业为牵引的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和创新服务模式的科技服务高成长企业。2017年,南京市人民政府出台了《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实施方案》,提出未来几年要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为目标,围绕提升科技创新和服务水平,深化体制改革,优化科技服务环境,创新业态和模式,拓展科技创新服务链条,推动科技服务业产业转型升级。2018年,洛阳市人民政府出台《洛阳市科技服务业转型攻坚行动计划(2018—2020年)》,以期完善市场导向机制,壮大科技服务市场主体,在科技成果转化上发力,形成完善的科技成果市场转化和交易机制,为科技服务业转型发展提供支撑。2019年,河北省人民政府出台《河北省推动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19—2022年)》,提出构建科技服务体系,以科技服务的十大领域为核心,推动科技服务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培育新型模式和业态的科技服务,推动科技服务业数字化、平台化、生态化发展。2020年,济南市人民政府发布《济南市科技服务业发展规划(2020—2022年)》,提出要创新发展科技服务业,打造创新引领、结构优化的科技服务生态体系,赋能创新型城市建设。
经过近年来的高速发展,我国科技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科技服务业态日臻完善。根据《2019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2019年我国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总计22143.6亿元,连续四年保持两位数增速。根据中研普华研究报告《2020—2025年中国科技服务业全景调研咨询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科技服务业市场规模达到了2.23万亿元,GDP占比在2.2%左右。截至2019年末,我国已有科技咨询机构6万多个,专职从业人员超过100万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有500多个,在孵企业上万家。根据《国家统计年鉴(2020)》显示,2019年,我国技术市场成交额达22398.4亿元,国内三种专利授权量达24474406件。与此同时,我国科技服务业仍面临科技服务功能不全、范围不广、能力不强、渠道不通等问题,这进一步导致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科技对经济的支撑和驱动作用不强、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不够等问题。
我国科技服务业尚不能完全满足现代科技和经济的发展要求。1.我国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不平衡。受到地域环境、产业发展政策、自身经济发展的集聚和扩散力量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科技服务业区域非均衡发展问题突出。从科技服务业资源、投入、产出、专业人才队伍等各方面,形成弱势聚集区和强势集中带,而且非均衡化问题愈加突出,形成科技服务业发展的“马太效应”。2.我国科技服务业市场化程度不高。由于体制机制等原因,我国科技服务业市场主体、管理协作机构、行业协会等带有浓厚的“官方”“半官方”色彩,运作机制、资源配置方式、服务方式市场化程度不高,社会资本介入程度低,民营科技服务机构少,市场发育不够充分,竞争机制不完善。3.科技服务机构核心竞争力不足,科技服务能力不强。我国科技服务业的规模化、专业化程度有待提升,科技服务主体的核心竞争力意识、品牌意识有待加强。目前,我国的科技服务机构普遍存在规模不大、结构不优、服务内容单一等问题。从全国范围看,传统类型科技服务机构偏多、新兴科技服务机构偏少,提供的科技服务常规类偏多、特色类偏少,科技服务内容单一化偏多、综合性偏少。4.专业化科技服务人才短缺。科技服务行业领军人才、高端人才、高级管理人才、专业化的咨询服务专家严重不足。这严重阻碍了我国科技服务业核心竞争力的增强,阻碍了我国科技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
从研究层面看,尽管近年来关于科技服务业的研究文献日趋增多,学者周红、周祥、刘诗琪[1]通过将天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服务业纳入创新生态系统的视阈,构建出影响该区科技服务业创新发展能力的指标体系,即共生力、平衡力、组织力、生长力、发展驱动能力和持续竞争能力;学者廖泰来、晏敬东[2]通过分析2014—2018年长江中游五大城市群科技服务业数据,研究科技服务业集聚水平,指出长江中游城市群科技服务业存在较明显的集聚现象,整体上集聚度呈现逐年上升,并从调整宏观政策、壮大人才队伍、强化区域协同、加强金融支持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学者张鹏、杨艳君[3]构建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对制造业省级影响模型,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对30个省份2007—2016年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进行实证分析,指出经济水平领先的地区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没有对制造业升级起到相应的支撑作用,而经济发展水平中等的地区显示前者对后者存在正向促进作用;学者程钧谟、贾春光、谭晓宇[4]基于2004—2017山东科技服务业数据,基于VAR模型,研究科技服务业与经济增长互动效应,指出山东科技服务业与经济增长的良性互动机制已经大致形成,要进一步发挥科技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带动和支撑作用;学者王颖、蓝云飞、汪琳[5]通过构建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基于中部6省2010—2017相關数据,运用TOPSIS分析法,对6省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进行评价,指出中部6省科技服务业发展竞争力处于国内中等水平,要持续发挥科教优势,以科技服务业推动产业升级,强化人才配套措施,形成开放良好环境。整体来看,现有的研究较多关注科技创新服务、科技金融服务等科技服务业具体行业,即便是针对科技服务业的研究,也大多聚焦在宏观层面,主要在概念、分类、构成、功能等定性层面,而围绕科技服务业整体性、定量化的研究相对较少,区域间缺少差异分析,且存在实证研究样本的覆盖面不够大、数据时间年限不够长等问题。实践与研究的矛盾,更加彰显了系统开展科技服务业研究的必要性,从学理层面开展科技服务业研究,从定量层面分析科研服务业发展状况和特点,不仅是推动科技服务业不断发展的前提,也能为新发展阶段下推动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和依托。
笔者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索构建我国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评价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结合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11—2019年的数据,对我国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进行测评,并对结果进行解释与分析,从而为各地方政府制定科技服务业发展政策提供依据,为我国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撑。
二、构建科技服务业分类与指标体系
(一)科技服务业的分类
随着现代产业体系的不断更新发展,第三产业进一步细化分工和融合发展,服务业中出现了以提供创新技术和专业知识为核心内容的科技服务业,其服务对象延伸至社会各个行业。目前,科技服务业作为科技发展的风向标,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综合发展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层面上,对科技服务业的范围和分类没有做出明确统一规定,国务院、科技部、国家统计局、各省份人民政府根据各自需要,对科技服务业做了相应划分,但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都没有实现无缝对接。2012年,科技部在印发的《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中将科技服务业划分为研发设计服务、技术转移转化服务、创新创业服务、科技金融服务、科技咨询服务等大类。2014年,国务院在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将科技服务业划分为研究开发及其服务、技术转移服务、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创业孵化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科技咨询服务、科技金融服务、科学技术普及服务等专业科技服务和综合科技服务。2015年,国家统计局在《国家科技服务业统计分类(2015)》中将科技服务业划分为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服务、专业化技术服务、科技推广及相关服务、科技信息服务、科技金融服务、科技普及和宣传教育服务、综合科技服务七大类,并细分为24个中类和69个小类。2018年,国家统计局印发的《国家科技服务业统计分类(2018)》中对原有分类进行了修订,增加了19个行业小类;各省份根据发展需要,结合自身实际,出台了相关分类政策文件。例如,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等地对科技服务的行业划分并不统一,但其核心层类别内容均包含研究与试验、专业技术、科技交流、科技推广等。笔者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基础上,结合《国家科技服务业统计分类(2018)》和《国务院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14)相关内容,对比地方各省份的实践情况,将科技服务业划分为核心层和相关层。
(二)构建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评价体系
国内学者宋谦、王静[6]建立的科技服务业评价指标包含发展环境、发展规模、资源的投入以及经济效益产出等4个方面;李婵、张恬瑜[7]建立的评价指标包括科技投入、行业规模和经济效益3个方面;刁伍钧、扈文秀、张建锋[8]建立的评价指标包括发展环境的竞争力、科技研究的创新能力、专业技术的服务能力和科技成果市场化水平4个方面。这些评价体系或指标为研究我国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提供了借鉴和思路。
从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内涵与特征来看,科技服务业作为第三产业分支,其提供的服务核心是专业性知识和创新技术,旨在帮助其他社会行业降低完成核心业务之外的活动成本。科技服务业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技术是支撑科技服务的根基,相应的科技投入和产出对科技服务业的发展作用尤为重要。科研向生产发展过程的投入、技术改进和生产费用的投入、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投入,都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科研能力以及企业科研产出的水平。科技服务业作为科技密集度极高的产业,对人才、资金等要素会产生集聚效用,科技服务业可以吸引高技能劳动力,而这些高素质人才对支持环境的要求能反过来促进科技服务业整体发展环境的优化与提升。科技服务业作为综合性产业,能够有效促进资源要素聚集,资源要素聚集的同时又能够有效构建上下游服务产业链,进一步提升科技服务业的服务范围和效率。基于以上分析,笔者将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分为服务投入、服务能力、服务业绩和发展环境4个维度。
三、基于熵权—TOPSIS法的综合评价模型分析
笔者采用熵值法确定评价指标客观权重以保证综合评价的客观性,采用加权TOPSIS法,通过对正负理想解的构建,确定评价目标与正负理想解的距离关系,进而通过评价目标与最优解的贴合度来衡量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水平。
(一)数据来源
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是一个内涵比较丰富的概念,受数据完整性因素的限制,笔者仅能对我国除了西藏自治区、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中国台湾外的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从服务投入、服务能力、服务业绩和发展环境4个维度构建我国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收集选取19个二级评价指标数据。
(二)数据预处理
在进行算法评价前,先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使各指标在不同量纲和性质下具备可比性。为了使用熵值法对各评价指标权重进行设置,首先选择阈值法中Min-Max标准化法,对指标量纲进行归一处理,公式如下:
(三)熵值法权重计算
计算第j个指标的熵值。
将根据我国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收集而来的2019年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数据作为原始面板数据,按照上述步骤,利用MATLAB编程计算出各评价指标权重和熵值,见表3。
(四)基于TOPSIS法的我国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模型
采用TOPSIS法评价休闲产业发展水平,其步骤如下:
3.计算评价样本与正负理想解的距离。根据公式
4.由公式×100计算评价样本与最优值的贴近程度,用贴近度来评价各地市休闲产业发展水平的高低。
四、我国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实证分析
根据熵权—TOPSIS法计算我国30个省级行政区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评价值,结果见表4。
根据评价值进行排序,结果见表5。
根据表5可知,2011—2019年科技服务业发展指数始终排名前十的省份有广东、北京、江苏、浙江、上海、山东、湖北、天津,但各省份发展变化不同,其中广东、北京、江苏、浙江、上海、山东在发展水平上稳居前六位。广东9年间科技服务业发展由第三跃升至第一,湖北排名有所上升。值得注意的是,地处长三角地区的江苏、浙江、上海,科技服务业一直保持较高发展水平,表明该区域科技服务业规模聚集效益明显。根据学者武俊奎[9]的研究,城市的规模扩张能有效提升产业聚集度,提高劳动生产效率,进一步提升城市发展水平。由此可知,在人口、城市、产业聚集度高的长三角,会产生巨大的虹吸效应,进一步提升科技服务业的聚集程度和集约发展效益。
2011—2019年的9年間,中部的大部分省份以及东部和西部的部分省份排名处在10—20名,其中中部地区包括河南、安徽、湖南、江西,东部地区包括福建、河北、吉林、辽宁、黑龙江,西部地区包括陕西、四川。中部地区整体科技服务业水平上升趋势明显,东部地区黑龙江和辽宁下降明显,福建和河北略有提升。中部地区排名上升较快,一方面与国家政策有关,另一方面与各省对科研服务产业扶持政策有关。以安徽为例,2008年,安徽在全国率先启动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2013年,在全国获批开展国家创新型省份建设试点;2016年以来,安徽省先后出台实施贯彻落实《安徽省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实施方案》、“五大发展行动计划”、《加快建设创新发展四个支撑体系实施意见》等,推动建设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省、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一批高水平规划项目。截至2019年,安徽建有国家级研发机构170余家,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20余家,形成技术和产业、平台和企业、资本和金融、制度和政策四大创新发展支撑体系的有安徽特色的科技创新制度体系。黑龙江和辽宁成为下降速度较快的省份,受制于地域环境和体制影响,经济发展的外向度不够,形成固定的超稳结构,科技服务企业中国有大型企业为主力军,民营经济发展滞后,缺乏规模大、实力强、增长点突出、对地区科技拉动大的民营企业。同时,黑龙江和辽宁的政府扶持政策的制定与企业对接存在诸多障碍,科技服务产业发展进程受阻,加上当地对人才的重视不足,不仅阻碍了当地科技服务产业对外区人才的吸引,还导致了当地严重的人才外流。
2011—2019年的9年来,排名始终处于后十位的省份分别是山西、内蒙古、甘肃、贵州、新疆、海南和宁夏,从排名变化来看,贵州排名有所上升,内蒙古、甘肃、山西、新疆、宁夏五省地理位置紧邻,形成西北片区科技服务业发展弱势集中区。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经济集聚规模效应低,加上这些区域人口规模较小,导致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处于较低状态。
表6是在2011—2019年我国科技服务業发展水平评价值的基础上,通过对数据的进一步处理得到的每年评价值的统计特征值,包括评价值、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并通过变异系数反映出地区之间的差异性程度。通过表6可以看出,各地区2011—2019年每年变异系数均大于95%,表明地区间评价值差异性很大,科技服务业的发展不均衡特征显著,具体体现在东部沿海和中部长江流域沿线和京广沿线带上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较强,而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和东部地区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还比较低,这种不均衡性主要由地域环境、产业发展政策、自身经济发展的集聚和扩散力量等因素导致的。
五、优化我国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我国科技服务业在经历了产业发展、知识累积两个阶段后,逐步迈入创新阶段。推动我国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扭转观念,以改革思路助力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科技服务业作为服务业的一个新兴业态分支,不再是传统贸易方式,其对市场、人才、资本、技术等方面的流动要求更高,应将其纳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统筹科技创新和市场机制,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完善市场导向机制,壮大科技服务市场主体,推动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1.构建健康的市场机制
要遵循市场规律,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推动资源依据价格、竞争和供求关系实现高效配置,进一步规范科技服务市场秩序,不断完善法规和制度,形成公开透明、统一开放、有序竞争的整体格局。要引导和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所属科技服务机构发展为独立机构,提升市场化运作水平;推动科技服务业行业协会去行政化,发挥协会独立市场主体作用;鼓励并支持科技服务业龙头和骨干企业通过兼并重组、上市等途径进行资源整合,集聚优势资源,做大做强做优,拓展服务市场。
2.建立健全科技服务体系
要完善科技服务业企业制度和深化改制,引导更多社会资本和要素参与到科技服务业,提升科技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探索建立健全包容的监管体系,针对科技服务业新业态、新模式,鼓励先行先试,针对发展遇到的新问题,探索与时俱进的监管方式方法。要探索完善跨部门协同监管机制,推动科技服务业与其他行业的信息共享互换、执法互助、监管互认;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弱化对科技服务业的帮扶作用,淡化“兜底”负担,充分调动科技服务业领域行业协会、技术联盟等社会组织的作用,强化科技服务业主体对市场需求和竞争的响应能力;加大对科技服务业创新发展的政策支持,优化科技服务业专项资金的使用,在科技服务业人才培养和引进、技术创新等方面给予一定政策倾斜。
3.积极培育和壮大科技服务市场主体
要鼓励民营企业独立创办或与其他社会力量联合兴办科技服务机构,吸引国外知名科技服务机构在国内设立分支机构;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中有经验的科研人员创立科技服务机构,从政策、资金、环境等方面给予支持;加快科技创新企业孵化平台建设,鼓励社会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投资建设科技园、孵化器等载体平台;创新科技服务融投资渠道和方式,引导各类社会资本以股权投资的方式参与科技服务业,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在研发、孵化、科技成果转化等关键领域,培育和引进一批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推动服务机构的集群化发展。
(二)统筹布局,破解区域科技服务业不平衡发展难题
我国科技服务业呈现出区域发展不平衡态势,而且不均衡化趋势在加剧。要改变这种趋势,就要进一步从源头优化战略布局,因地制宜,发挥地区比较优势,走差异化和特色化发展之路。
1.优化科技服务业发展战略布局
要坚持全国一盘棋原则,从国家层面结合各地的特色产业,统领科技服务业的服务体系建设。在宏观布局上,要结合地域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发展地域特色科技服务业。东部沿海地区聚集了国内主要电子科技服务产业,中西部集中了国内主要农林产品服务产业,而东北地区则聚集了大型工业企业服务产业。通过优化科技服务业宏观战略的布局,形成一批有地域特色的科技服务业集聚区,强化各地特异性服务企业服务市场的主体意识。开展科技服务业区域和行业试点示范,以国家科技服务示范区建设,推动国家科技服务业创新发展区域试点建设,培育一批国家龙头企业和品牌企业,承担一批国家级示范项目,带动辐射周边区域发展。在空间整合和业态整合方面,结合我国各地现有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强化统筹协同功能,从提升供给侧水平、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培育综合型创新产业角度,做好不同业态的功能布局和产品布局。理顺相关产业发展链条,形成不同地方产业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联动机制,对接产业规划,减少同构性、同质化发展。
2.推动科技服务业一体化发展
要强化科技服务业的顶层设计,优化并整合区域科技资源,走协调发展之路,形成政府引导、多元主体共建、资源有机共享模式,在省级建立企业为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参与的技术创新联盟。完善大型仪器设备资源开放共享服务平台建设,整合高校、科研院所、分析测试机构和企业的大型科学仪器资源,打破空间限制、地域界限、部门界限,改善国内大型科研仪器资源分散、封闭、闲置、低效的状况,推动科技服务业群落式、一体化发展。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都市圈等推进创新服务平台共建共享,发挥科技服务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推动科技服务与相关行业资源整合,带动上下游产业协调发展。
(三)聚焦核心,拓展科技服务业产业链条
科技服务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创新科技和专业知识,我国科技服务业要通过提升核心创新能力、创新发展模式、培育跨界融合业态、打造产业集聚区,提升全链条科技服务能力。
1.坚持创新引领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优化创新生态系统,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全力塑造发展新优势。聚焦原始创新和自主创新,构建具备源头科学创新和前沿技术创造能力的原始创新策源体系,瞄准世界科技前沿,以高端研发为牵引,攻克一批核心关键技术,推动形成一批引领性重大科技成果转型落地。
2.创新发展模式
依托科技服务业特色基地等集聚区重点支持骨干机构提升能力,推出一批有品牌特色的科技服务机构和小而精、创业型科技服务公司,探索新的运行模式、发展模式、融资模式等。大力推进协同创新,结合地区产业链的优势和需要,吸纳更多的国际创新资源和创新主体来国内补链、强链。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重大需求,发展新型科技服务组织,推动科技服务企业平台化、数据化、智能化、专业化、体系化、品牌化发展。积极对接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服务、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科技服务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重构价值链、产业链,创新推出“公众+科技服务”模式、“共享+科技服务”等模式,通过链上分化融合和跨链整合形成新的商业组织形态和新的运营模式。
3.培育跨界融合新业态
通过推动科技服务业复合发展、融合发展、多元业态耦合发展,促进科技服务业融通发展,提升全链条科技服务能力。发挥科技服务业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中的催化作用,以培育和壮大数字科技、大数据应用、科技智能、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服务应用为牵引,推动科技服务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强化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推动传统产业迈向中高端。
4.打造科技服务业产业集聚区
立足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化配置资源,着力打造一批科技服务业特色聚集区,促进形成科学合理的产业空间布局,实现创新要素的集成共享和优化配置。结合各地在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以研发设计、软件服务、创意产业、科技金融、科技咨询等为主要业态,形成若干具有鲜明特色和竞争优势的科技服务业集聚区。积极引导各地因地制宜地大力发展科技服务特色业务,持续推进科技服务业的集聚发展,形成集聚区产业链,打造集聚区产业生态,形成专业服务特色和优势。深化产业联盟联动创新服务模式,通过联盟平台,充分释放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活力,促进企业抱团发展,吸纳集聚科技服务企业。
(四)完善平台,打造适应新经济发展的赋能生态
通過聚焦战略性和前沿性领域,超前谋划一批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提升科技服务平台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平台智能化水平,打造科技服务业“一站式”公共服务平台。
1.加强战略性科技服务平台布局
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超前谋划一批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搭建线上线下服务平台和科技服务机构聚集区,支撑“三高”企业做大做强,成为国内外企业、项目及人才进入的第一站。
2.提升平台服务能力水平
以满足科技创新需求和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为导向,提升服务平台开放共享能力;拓展平台应用市场广度,打造全域服务体系,畅通技术转移转化渠道,连接政、产、学、研、金、用等科技创新资源,推动科技成果与产业、企业需求平台的有效对接。
3.提升科技服务平台智能化水平
打造科技创新大数据分析系统,采用大数据统计分析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实时统计分析区域特定企业或企业特定阶段的技术研发投入、知识产权贸易、技术交易、人才流动等各类数据,为政府等提供实时数据,分析企业发展特性并提出相应建议。同时,平台通过智能分析各类科技人才专业背景、工作经验等信息,推动企业人才和技术创新需求精准对接,促进科技人才全球流动。研发并推广智能化综合科技服务平台,解决智能产业创新资源分散、综合科技服务能力不强、服务效率与市场化程度低等突出问题。构建以平台为依托的智能产业综合科技服务体系、服务与产业发展联动的创新生态和价值链,实施综合科技服务应用示范,为布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促进产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提供服务平台支撑。
(五)优化服务,营造科技服务业良好发展环境
要通过完善配套机制、激励机制等不断优化科技服务,推动创新环境的改善,为企业和科技服务业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1.进一步健全配套机制建设
把应用技术创新和基础科学研究结合起来,既要培育一批以技术创新为主体的企业新主体,也要培育一批以基础研究为主体的科研院所创新主体,从运行机制、绩效评价机制、知识产权激励制度等方面,倡导重视前沿基础研究的良好氛围。构建技术转移转化服务体系,构建实体和网上技术市场健全、以专业技术市场为核心的技术转移转化体系,形成线上线下联动、横向纵向联通、衔接国内外技术转移转化机构、覆盖区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新格局。构建产业、学术界、科研、科技成果转化、金融、人才、政策、中介等创新要素融合,政产学金研服用融合发展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生态体系,形成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交易长效机制。
2. 强化新经济企业梯度培育扶持
建立科技服务业“选苗—育苗—壮苗”梯度培育机制,精准培育一批成长性较好、行业话语权较大、品牌影响力较强的潜力企业和独角兽企业,壮大科技服务业主体力量。开展科技服务业初创企业选苗,实施初创企业培育计划,每年遴选成长空间大、发展潜力优的本地优质科技服务业创业企业进入初创企业培育库。建立科技服务业初创企业数据库,强化初创企业的动态管理和考核机制,实时关注初创企业的成长发展。建立和优化初创企业的服务体系,为初创企业提供创业辅助、技术咨询、项目资助、配套扶持等完整科技创业服务,营造初创企业成长良好环境。开展科技服务业育苗工程,开展资本推介、项目展示、创业辅导、政策宣讲等活动,增强潜力企业市场拓展能力和影响力。
3.完善科技人才引培机制
发挥人才作为第一创新资源引擎作用,外引内培并重,全力打造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覆盖领域广的高端科技服务人才队伍,为重点产业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撑。引进高端科技服务人才,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重点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引进重点产业领域高端科技服务人才及团队。培养本地科技服务人才,形成政府、企业、高校和社会组织联合培养人才机制,促进科技服务专业人才队伍快速壮大。建立多级科技服务队伍,邀请高校导师、龙头企业高管、科技服务领域高级人才共同成立创业服务导师团,为企业提供专题培训、技术辅导、专利指导、商业模式打磨等服务。
4.充分发挥行业协会服务作用
发挥协会桥梁纽带作用,加强与政府沟通,推動政府出台行业相关扶持政策,构建科技服务平台,促进科技服务业单位交流与合作,引领科技服务行业又好又快发展。整合科技服务资源,为科技型企业提供专业化、一站式、全方位服务。致力于通过协助衔接政府、投资机构、科技资源,开展科技服务业统计与分析,推动科技服务业企业间合作与交流,为创新创业者提供政策咨询、创业辅导、创业培训、投融资对接、园区对接、孵化落地等多项更优质、更全面的创业服务。
参考文献:
[1] 周红,周祥,刘诗琪.天津科技服务业创新发展策略研究--新加坡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建设的启示[J].国际经济合作,2019(05):147-152
[2] 廖泰来,晏敬东.长江中游城市群科技服务业集聚水平研究--2014-2018年中国五大城市群科技服务业数据[J].科技创业月刊,2019,32(09):36-39.
[3] 张鹏,杨艳君.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对制造业升级影响的区域差异——基于劳动生产率的视角[J].中国科技论坛,2019(07):96-106.
[4] 程钧谟,贾春光,谭晓宇.高技术产业、科技服务业与山东经济增长互动效应研究[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5(06):13-20.
[5] 王颖,蓝云飞,汪琳.基于TOPSIS方法的中部地区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评价[J].统计与决策,2019,35(21):53-56.
[6] 宋谦,王静.我国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评价--基于改进突变级数法[J].科技管理研究,2017,37(06):51-58.
[7] 李婵,张恬瑜.福建省科技服务业发展现状及水平评价[J].改革与战略,2019,35(07):84-90.
[8] 刁伍钧,扈文秀,张建锋.科技服务业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陕西省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5(04):41-46.
[9] 王桂新,武俊奎.产业集聚、城市规模与碳排放[J].工业技术经济,2012,31(06):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