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及泉州产业数字化发展研究
2021-09-13王少雄
王少雄
摘 要:数字经济被视为全球经济的新增长点,其从“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两方面,为经济注入新动力。文章分析了国际、国内尤其是福建省的数字经济发展情况和先进地区发展经验,并根据对泉州市制造企业的调研情况和相关统计,着重阐述了泉州市纺织鞋服、食品制造、工艺品制造等几个千亿产业数字化发展情况,分析了泉州产业数字化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发展建议。
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之下,数字经济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作用越来越突出。数字产业化主要指信息通信产业,具体业态包括电子信息制造业、电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互联网行业等;产业数字化指的是传统产业利用数字技术来增加产出和提升效率。[1]
一、数字经济国际、国内发展情况
(一)国际
2020年10月,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简称“中国信通院”)发布的《全球数字经济新图景(2020年)——大变局下的可持续发展新动能》显示:2019年47个国家数字经济总量达31.8万亿元,占GDP比重41.5%,德、英、美等国家均超过60%;全球产业数字化占数字经济比重达84.3%,服务业、工业、农业数字经济渗透率分别为39.4%、23.5%、7.5%。[2]
(二)中国
作为经济活动的重要推动力,数字经济在我国经济中的比重日益提高。2021年4月,中国信通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显示:2020年中国数字经济总量达39.2万亿元,占GDP比重38.6%;我国服务业、工业、农业数字经济占行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40.7%、21.0%和8.9%。[1]
1.区域分布梯次明显,省际差距扩大
腾讯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互联网+指数报告(2018)》指出,广东的“互联网+”指数领跑全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第一梯队;江苏、浙江、北京分列第2至第4位,明显领先于全国其他省市,形成数字经济发展的第二梯队;山东、四川、福建、河南、湖南、上海为数字经济发展的第三梯队。
2.人才发展“北弱南强”,长三角和珠三角成为数字人才集中地
根据《全球数字人才发展年度报告(2020)》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数字人才拥有量排名前15的城市中,上海、北京、深圳排名前三,广州、杭州、苏州、南京等城市排名前十。
3.数字经济正逐步与制造业深度融合
我国制造业数字化水平由2015年的14.2%增长到2017年的17.2%,数字化生产设备联网率近40%,生产設备数字化率和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达到44%和46%。[3]实现网络化协同的制造业企业超过30%,开展服务型制造的企业超过20%。[4]此外,前期大数据和云计算产业的发展为当前人工智能领域的繁荣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使人工智能成为中国数字经济的新增长点。
(三)福建
自2013年3月发布《2013年数字福建工作要点》以来,福建省委、省政府持续推进数字福建建设的重大战略工程。2019年12月,在财新智库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指数排名中,福建省排名位列全国第十。
根据福建省经济信息中心发布的信息显示,福建省全省数字经济发展指数达74.58,数字经济规模突破2万亿元,占全省GDP比重超过45%[5],数字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显著,已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四)先进地市
1.宁波
2019年4月,宁波市政府办公厅印发《数字宁波建设规划(2018—2022年)》,对数字经济发展路线图进行了梳理。同年,宁波江北区在全国率先推出《关于加强数字经济人才引育的若干意见》,从数字经济人才引进、选拔培育、订单培养等方面给予了全面的扶持和保障;在引进方面,实施“北岸精英”数字经济专项引进计划,给予入选该计划的人才最高1000万元的资助。宁波杭州湾新区数字经济产业园,作为宁波市“一号工程”数字经济的重要载体和平台,致力于发展智能终端等数字经济产业。
2.福州
福建省委、省政府于2017年、2018年印发的《数字福州“十三五”发展规划》《“数字福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成为指导福州市当前及未来发展的指导性、纲领性文件。福州出台了《关于加快数字经济发展的七条措施》《关于促进VR产业加快发展的十条措施》《加快大数据产业发展三条措施》《关于促进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五条措施》等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政策。福州重点在环中心城区打造“福州软件园-海西高新区-马尾物联网产业园-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南大数据产业园”数字经济创新集聚带,建设示范性的产业集聚区。此外,福州正在加快数字经济领军企业的外引内培。目前,阿里巴巴、腾讯、华为、360、浪潮、微软创新学院等一批龙头企业在福州设立区域总部、创新平台,成为推动当地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二、泉州数字经济发展总体情况
泉州于2018年、2019年先后出台《加快泉州市数字经济发展七条措施》《数字泉州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19—2021)》等政策文件,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2020年,泉州市数字经济总规模为4583亿元,增速超过16%,居福建省第二,占GDP比重超过45%,其中产业数字化规模为4112亿元,数字产业化规模为471亿元。[6]《中国城市数字经济指数蓝皮书(2021)》中,泉州数字经济规模居全国第23位。
数字化生产:近年来,泉州市以“数控一代示范工程”“泉州制造2025”为突破口,对企业的设计数字化、装备智能化、生产过程自动化等大力扶持,取得初步成效。泉州市已有40%以上的规模以上企业参与“数控一代”、智能化改造,规模以上企业装备数控化率接近50%,并且部分国产装备替代了进口装备,大幅降低了企业购置成本及劳动用工,同时,提高了企业生产效率。
工业互联网平台:重点打造“鞋创云”“泛家居”“爱陶瓷”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强上下游产业资源优势互补,形成比较完整的配套供给,同时,鼓励并支持龙头企业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例如,嘉泰数控的“云服务平台”、九牧的“互联网+泛家居产业平台”、恒安的“功能性卫生用品”工业互联网平台等。
企业上云:目前,泉州市企业上云服务提供商主要有中国电信泉州分公司、中国移动泉州分公司、中国联通泉州分公司、用友网络公司泉州分公司、金蝶软件泉州分公司、泉州市数字云谷信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厦门靠谱云股份有限公司等。泉州市2018年8月出台了《关于加快泉州市数字经济发展七条措施的通知》,推进“泉企上云”数字化工程,支持规模以上企业使用泉州市云服务商提供的云服务平台,按标准给予上云企业补助。
三、泉州部分重点产业数字化发展情况
泉州市实体经济正处在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的关键期,以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为手段,推动企业降本增效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一)纺织鞋服
目前,泉州市纺织鞋服产业数字化推进呈现点状化、片段式的发展态势,“设备硬件”投入远高于“工业软件”投入,产线流程之间数据信息传递并不通畅,从目前纺织鞋服细分产业情况看,纺纱、织造、印染等数字化推进速度较快,制鞋领域“机器代工率”逐步提升,在服装制造环节,受制于当前技术限制,整体数字化率不高,仅部分企业实现了设备自动化,数字化改造主要以吊挂系统结合ERP、MES系统等,实现了订单、生产、销售等的系统性管理。
(二)食品制造
食品饮料行业由于生产过程中温度、湿度、压力、物液位、流量等数据的采集点较多,因此相对应的仪器仪表应用最为广泛,数据自动采集、分析能力也日益提升,食品制造业设备数字化、自动化率不断提高,在泉州各千亿产业中名列前茅。例如,盼盼、达利、好邻居等近年来投入数以亿计的资金,用于引进智能自动化产线。但产业数字化资金投入过高也一直困扰着食品行业,目前相关数字化生产线、管理系统等还大量依赖进口,国产化率有待提升。
(三)工艺品制造
陶瓷制造数字化率较高,逐步实现了生产管理数控化、智能化,产品、生产过程、管理、服务等领域智能水平也得到明显提升,而在树脂工艺、石雕工艺、藤铁工艺等工艺品制造领域数字化程度较低。
四、泉州产业数字化存在的不足與发展建议
(一)存在的不足
1.企业数字化建设普遍硬件投入高于软件投入
数字化投入包含硬件投资、软件投资以及实施维护投资3个方面。泉州市企业在硬件方面的投资明显高于软件,数控设备投入明显高于对工业软件包括MES、ERP、CRM、SCM等的投入。
2.传统数字化改造提升面临较高行业壁垒
多数中小实体企业数字化转型尚处在起步阶段,特别是传统鞋服、箱包等产业的数字化改造需要巨大的前期投入,且周期长、见效慢、试错成本高,阻碍了很多传统企业向数字型企业的转型进程。
3.工业互联网技术含量不高
目前,泉州市三大工业互联网平台更趋向于供应链+电商平台,对于生产线的数字化改造应用较少;工业大数据平台数据积累不足,数据提取分析应用不足;相关核心技术、应用软件等开发存在短板。
4.数字化转型服务支撑能力不足
目前,泉州市不论是生产线数字化改造,还是企业上云上平台、租用服务器等,其解决方案供应商、服务商基本以外省厂商为主,本地厂商还无法满足本土企业数字化转型需求。
5.人才支撑不足
高端复合型人才紧缺,数字化人才培养供给无法满足企业数字化、智能化实际需求。
(二)推动泉州产业数字化发展建议
发展数字经济,“数字产业化”仅仅是手段,“产业数字化”才是目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催生新技术新经济是发展数字经济的必然路径,最终目的是推进工业制造业等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环境,统筹各类政策,形成政策供给的合力,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传统行业等数字经济发展较弱的领域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同时,补助可适当打破地域限制,泉州市企业购买外省服务商提供的数字化服务,可予以一定比例的补助,以激励企业数字化改造热情。
设立数字基金,引导数字化转型软件和解决方案试点试用。借鉴浙江新昌等地经验,以免费体验专项基金的形式,帮助中小企业免费体验数字化改造,通过实际感受和比较,引导企业主动投资实施改造升级。发挥政府资金引导作用,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数字化转型项目,加强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金融支持。
分析产业特色,推动特色产业数字化系统、平台建设,加快数字技术发展。建设工业大数据资源聚合和分析应用平台,培育高端传感器、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领域领军企业,加快数字技术发展,打造完整的数字经济产业链。
集聚资源,提升大数据服务能力。建立一批孵化器和服务中心,积极打造计算资源中心等大数据产业集聚区,促进数字产业资源集聚,提高企业研发和生产能力水平。
加强数字化人才储备和培育,消除人才瓶颈。加强人才引进,并从企业内部选取年轻骨干进行数字化智能化应用业务知识培训,做好信息人才的储备培育。开展互联网思维培训,加强制造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推进互联网应用的意识;培养新兴电子商务人才特别是跨境电子商务人才;鼓励相关培训机构与制造企业联合开展职工互联网技能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