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书法为线索看李之仪与米芾的交游

2021-09-13庞迪

美与时代·下 2021年8期
关键词:米芾书法

庞迪

摘要:李之仪与米芾同为北宋著名文人,且都对书法有所偏好。考察吴芾《姑溪居士全集·序》和周紫芝《太仓米集》,笔者发现,所谓《姑溪居士全集》的体量只是李之仪诗词、文章、题记屡遭战火,焚毁散佚后硕果仅存的冰山一角。透过这些仅有的记载可以发现,李之仪与米芾在各自所生活的年代有所交际,而这在相关研究中几无涉及。本文试图通过考察二人的交往轨迹,还原李米之间友谊的桥梁。

关键词:书法;李之仪;米芾;交游

李之仪(1048-1128),字端叔,号姑溪居士,祖籍沧州无棣(今属山东),居楚州山阳(今江苏淮安)。其父李颀,尝任太常博士;母亲田氏,沈括曾为其作墓志铭。李之仪少年得志,为治平四年(1068)进士,后因与苏轼、折可适交往,仕途蹭蹬。至徽宗朝又为范纯仁做遗表,忤蔡京,坐元祐党籍,进而被除名编管当涂。后遇赦复官,再因杨姝事勒停,后再次遇赦,领成都玉局观。于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去世。

吴芾在《姑溪居士前集序》中说道:“昔二苏于文章少许可,尤称重端叔,殆与黄鲁直、晁无咎、张文潜、秦少游辈颉颃于时,今观其文,信可知已。”[1]1苏轼在《夜直玉堂携李之仪端叔诗百余首读至夜半书其后》中把李之仪与孟浩然相较,并有“暂借好诗消永夜,每逢佳处辙参禅”[1]83的赞扬;《宋史》也有“之仪能为文,尤工尺牍,轼谓入刀笔三昧”[2]之语;王明清《挥尘录》亦记载:“李端叔之仪,赵郡人,以才学闻于世。……端叔于尺牍尤工,东坡先生称之,以为得发遣三昧。……值范忠宣公疾笃,口授其指,令作遗表。上读之,悲怆之余,称赏不已,欲召用之。”[3]从诸如此类的记载可知,李之仪擅文之誉实至名归,而关于李之仪能书之事却鲜有人知。

李氏主要生活在北宋后期,一生经历七朝,一方面,李之仪与苏轼、黄庭坚、米芾交往密切,相互酬答,而且留下许多有关书法的记载论述;另一方面,从北宋书法遗存的横向比较结果来看,既有作品传世,又有书论遗存的书家,除了苏轼、黄庭坚、米芾,当首推李之仪。也正因为李之仪好溺书法,故而能与米芾志趣相投、时有交际,也才能为后人留下数量可观的书论,为我们具体了解北宋的书法生态多有助益。

一、李之仪与米芾的交际考略

米芾(1051-1107),字元章,号海岳外史,祖籍太原,后迁襄阳,长居丹徒(今属江苏镇江),著有《宝晋英光集》等。米氏最善书法,用笔爽利,笔势奇绝,苏轼评之为“风樯阵马,沉着痛快”,李之仪也评价道:“元章行笔为一时之冠,推而上之,柳诚悬、徐继海俱在下风。”[1]327有关李米二人的交游仅见于李之仪《姑溪居士全集》(西园雅集除外),米芾《宝晋英光集》竟无记录二人交往的只言片语,实在可惜,故尤显李之仪遗存资料之珍贵。

从留存资料来看,李米二人的第一次见面当在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二人一同出席了驸马王诜举行的西园雅集。米芾在《西园雅集图记》中自述:“捉椅而视者,为李端叔;……唐巾深衣,昂首而题石者,为米元章。”[4]

二人第二次会面当在宋哲宗绍圣五年(1094)。据魏平柱《米芾年谱简编》考证,米芾出任涟水(今江苏淮安涟水县)是在绍圣四年(1097)和绍圣五年(1098)[5]。在此期间李之仪给米芾写了四通手简,在《姑溪居士全集》中皆命名为《与米元章》。第一封手简言:

八月八日,某某顿首再拜,涟水使君,元章公閣下,伏自拜违,行四年矣,书问不继,相远之势然也。到京见交游尚未遍,其见者,道公动止,与夫政事之在人口者,十居八九,则知吾元章公有进,而真不愧吾钦挹之素也。如何如何,秋高气清,迩日不审尊体何似。行有召命,未间,千万加爱,谨奉状咨闻。[1]163

李之仪在信中对米芾陈述久违之意,并对米芾的政绩予以肯定。由文中“到京交游尚未遍”可知李之仪曾与米芾相遇并游于京师开封。再由“伏自拜违,行四年矣”的记载,并结合宋代的磨勘制度,考察二人行迹:哲宗元祐九年(1094),李之仪从苏轼定州(今河北省定州市)幕府回京,米芾于此年在雍丘县(今河南杞县)任满三年回京述职,两人回京时间正好相符。于是可以断定二人的第二次有记载的会面当在元祐九年(1094),而该通手简当写于米芾任涟水军使任上的第二年,即宋哲宗绍圣五年(1098)。

二、李之仪与米芾的通信考察

李米二人的交游除有行迹可考外,李之仪的四封手简,也可为二人的过往提供线索。正如曾枣庄在《宋文通论》中言:“李之仪以书简、题跋闻名,其简札的突出特点,是信笔随意,而又行文曲折,婉转多姿。”[6]在四通手简中,李之仪时而攀亲念旧,时而索书聚餐,若非关系紧密,断不能如此。《与米元章》后三通手简有言:

某上启元章涟水使君节下,近委推货遽,当已尘浼,京师自六月至九月,雨连昼夜不绝,气候已如冬月。不审淮上如何?伏惟政成民乐,履此初寒,起居佳胜。南来者一口交誉,谓自过扬子渡,行路无不咨嗟颂咏。每道及公名姓,则以手加额上。不谓至此,而犹未还召,其势亦不能久矣,更希善爱以对之。[1]163

某启,末路间关,独得于公为多。不谓一别,便不蒙寸纸。则平日眷眷,殆将委如草莽耶,抑将有待于我而然也?近见子鲁曾公书,道公学术高明,政事,挽之不断,企仰何及。涟漪古郡,距我松楸才一水,风化渐渍。我亦公桑梓之民也。未能辈父老申敬麾下,可胜耿耿,或未见忘,时赐书教。[1]163

改月伏惟起居佳胜,祭享伤感,殆不容遣免。以故先承降问,兼辱元晖下顾,敦叙稠重,尤剧佩荷,见命晚集,敬当只赴,只是食素,不必具肉,幸甚。辄欲更求十数幅字,如次纸可用否?必欲得何色目乃入用,先告示及,当携往也。[1]164

李之仪在前两封手简中除了寒暄,还大力赞扬米芾政绩可观,而对米芾渴望回京述职的心情,则以“其势亦不能久矣,更希善爱以对之”进行安慰。在第三封手简中,李之仪先是以“末路间关,独得于公为多”说明在穷顿困苦时米芾给予自己了很多安慰;话锋一转,以“不谓一别,便不蒙寸纸,则平日眷眷,殆将委如草莽耶,抑将有待于我而然也”,表达自己对米芾书信不继的不满;进而情绪再次转换,借曾子鲁之口赞扬米芾政事可观;最后说米芾上任之地,与自己祖上的长眠之所毗邻,风俗浸渍,移风易俗,自己也成为米芾管辖的子民了,并因未能携父老亲自到米芾“麾下”拜访而耿耿于怀。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李之仪的幽默风趣,更见二人关系不一般。

第四封手简则主要讲述米芾索书一事:先前向米芾索字成功后,李之仪到米芾处拿取,不想之后“变本加厉”地“辄欲更求十数幅字”,且自带书纸,若不合用,则请米芾“先告示及,当携往也”。如此生活化的场景,足见米芾书名显于一时,更反映出李之仪对米芾书法的激赏。

三、李之仪对米芾的其他关照

李之仪被贬颍昌(今河南许昌),曾作《与成德余》手简十封,第八封有言:“元章跋尾,过承录示,至荷至荷,必多得其字,盖数百年无此作矣,真可宝也。”[1]210从其中“必多得其字,盖数百年无此作矣,真可宝也”可以看出李之仪对米芾书法的尊崇,与上文第四封信件的主旨相呼应。对于此信写作的具体时间,笔者也做了一番考证,在《与成德余》的第九封手简中李之仪曾有“贬所褊陋,略无与意等者”[1]210之语,考查李之仪一生三次仕途失意,只有元符二年(1099)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贬官。是年,李之仪本应“监内府香药库”,却因“之仪既为奸臣心腹之党”而“令有司放罢”[7]。其余两次均为较为严重的编管和除名,故所居之地不能称为“贬所”,由此可知此事只能发生在贬谪后的元符三年(1100)。

崇宁五年(1106),李之仪曾作《跋米元章与术人刘思道帖》,此后李之仪又有三首诗以示怀念。其中《次韵圣源无求兼怀元章》有“门限踏穿行复尔,灵丹救活信能奇”[1]47之语,透露出李之仪对智永和钟繇书事的关注,更间接赞扬了米芾的书艺高妙。其中第二首《次韵子椿同关圣源、吴思道赠董无求,有怀米元章》曰:“海岳仙人不我期,碧云幽恨独心知。坐间优孟已难别,笔下羊欣更出奇。自是人才空立异,当知臣叔本非痴。重轻到了存公议,挥扇何劳强执葵?”[1]46诗中李之仪以优孟穿着孙叔敖的衣服向楚怀王进谏为比喻,说明米芾喜穿唐装,行为乖僻;而在书法上李之仪认为米芾比“买王得羊,不失所望”中羊欣的书法更为奇妙。第三首《次韵米元章》曰:“蹭蹬生涯可否间,强扶衰绪欲观澜。篷生虽托麻方直,器就宁嗟木是蟠。晚寄乡闾端有谓,时容鸡黍其论欢。连城未荐谁非璞,莫与坚珉一眼看。”[1]48诗中李之仪将米芾比喻为是璞玉,劝米芾不要自暴自弃,从诗中亦可看出二人时常宴饮,惺惺相惜。

此外,李之仪对米芾书法的题跋有《跋米元章书储子椿墨梅诗》《跋米元章所收荆公书》《跋元章书》和《跋黄米书》,四则题跋均载于《姑溪居士全集》卷三十九,足见李之仪对米芾书法之关切。

四、结语

通过考察二人的交际、通信及李之仪对米芾的其他关照,可以看出二人常有嘘寒问暖、风趣玩笑之举——或过问政事,或纳纸求书,或应邀聚餐,足见二人关系之亲密。但进一步考察,笔者发现二人的交往有几个特点:一、二人的交游是以书法为主线连接起来的,且李之仪对米芾的书法表现出激赏和崇拜的态度;二、从遗存的资料来看,李之仪与米芾的交游多是单向的,二人交游仅见于吴芾所编《姑溪居士全集》,米芾《宝晋英光集》几乎不曾提及;三、李之仪对米芾的慰藉多是开导和劝勉式的。李之仪较米芾大9岁,但二人登上仕途大概在同一时期,在李之仪仅有的四封手简中,就有三封言及米芾政绩可观,交口赞誉,此举或能给米芾失落的心绪带去些许安慰。

参考文献:

[1]李之仪.姑溪居士全集[C]//王云五.丛书集成: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2]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5:10941.

[3]王明清.挥尘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3700.

[4]米芾.寶晋英光集·补遗[M].北京:中华书局,1985:76.

[5]魏平柱.米芾年谱简编[J].襄樊学院学报,2004(1):85-96.

[6]曾枣庄.宋文通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825.

[7]曾枣庄,舒大刚.北宋文学家年谱[M].台湾:文津出版社,1999:362-363.

猜你喜欢

米芾书法
一张纸开悟“笨小孩”
用“心”写字
宋代·米芾(二)
五两纹银成就米芾
诗书画苑
书法等
图说书法(三十九)
书法等
在棺材里等死的才子
颠人舍命为古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