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两体四突破
2021-09-13沙海琼
沙海琼
摘 要:构图是学生作画的首要环节,直接影响作品效果。本文在梳理小学生常见构图问题,分析构图教学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构图教学教学的策略:“一心”——随堂渗透;“两体”——针对学生群体和个体;“四突破”——突破自我、随意、平面、定势。
关键词:构图能力 美术表现
构图是指人们在创作时根据表现题材或创作思想把要表现的形象进行安排和组织,构成一个协调完整的画面,也即“布局”“经营位置”等。构图能力是学生美术素养的载体之一,它反映着学生的审美判断、美术表现和创意实践素养。
目前小学美术教学仍存在着对构图重要性认识不足、忽视构图教学等问题。为此笔者开展构图教学研究,引导学生在美术创作中提升构图能力,展现绘画构图之美,从而提升学生美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一、构图教学
1.什么是构图教学
构图教学是指结合学生年龄特征向学生渗透构图理论知识,加深学生对画面构图的认识和理解,使学生懂得构图在绘画中的意义及其作用。
2.构图教学的特征
(1)知晓构图进程,明确发展方向
儿童构图水平发展是和他自身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和空间知觉的发展紧密相关的。美国教育家罗恩菲德把儿童美术发展分为样式化前阶段(4—7岁),样式化阶段(7—9岁),党群年龄阶段(9—11岁)和推理阶段(11—13岁)。我国小学生美术发展与此大致对应:义务教育阶段第一学段对应样式化阶段,学生绘画具有明显符号性和形象性。第二学段对应党群年龄,空间思维逐步发展,开始由平面向立体空间过渡。第三学段对应推理阶段,表现逐渐写实,开始追求真实。 小学生构图水平由低到高逐步发展,根据画面形象位置安排呈现为并列式、散点式、遮挡式等。
①并列式 常见于新入学儿童的画中,在第二甚至第三学段中也有,随着年龄和认知水平增长而数量递减。构图中常用“基底线”样线条或纸的底边代表生活中处于同一水平高度的物体(如图1)。
②散点式 如图2,它摆脱了基底线,表现出物体离散关系。将整张画纸作为地面来表现作品中的形象。构图呈现远近关系,空间感较强。表明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在第二、三学段出现数量比并列式多些。
③遮挡式 如图3,随着学生年龄增长和生活经验的丰富,能从一个固定角度观察物象的空间层次,发现物体的遮挡关系。
④创新式 学生大致经历以上三种构图后,会进入个性化构图的阶段,此时没有固定模式。学生会根据表现主题、内容等需要,灵活机动安排构图,以追求最佳画面效果。如图4《年夜饭》作者采用了平视和俯视的混合空间式构图。桌面上的食物是俯视角度表现,而人物、窗户用平视表现。有学生采用漫画书中多格画的形式表现复杂的事件,如图5《难忘的事》。
构图教学中教师需了解小学生发展过程,懂得学生发展规律,明白学生目前的构图水平,从而尊重和理解学生。不拔苗助长,教学中根据实际需要向学生展示不同构图水平的作品,使学生认识到构图在绘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画前先构思构图的习惯。引导学生构图水平提升,鼓励学生创意构图。
(2)学习构图形式,丰富构图认知
构图教学必然少不了对构图形式的介绍与学习。教学中常通过精选不同构图的世界名画、优秀学生作品等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构图形式的特色、构图与创作主題的内在关系等,这对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绘画水平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①构图形式的解读
构图教学中教师通过展示和介绍常见构图形式可拓宽学生视野,使学生感悟构图原理,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例如水平线构图、垂直线构图、水平+垂直线构图(十字形构图)、圆形构图、曲线构图,还有C形、Z形构图等。
案例:
笔者介绍常见等斜线、三角形构图形式时做如下引导:
师:你能用线条概括构图的基本走向或形式吗?
师:同桌讨论一下,画中表达的内容或思想情感是什么?为什么采用这种构图形式?
师总结:蒙克的《呐喊》用斜线构图,把观众的视线引向远处,将近处桥的挺直与远处天空、水流的扭动曲线鲜明对比,将恐怖和绝望的气氛推到极致。《梅杜萨之筏》密集的人群在视觉上导向画面右上端,形成三角形构图。画面有层次、有节奏地把人们由死亡、绝望、痛苦集聚到渴望得救的远方船只上,构图形式非常切合画面内容的要求。
师(出示同类型构图形式名画、学生作品):你觉得运用斜线和三角形构图常带来怎样的画面效果?
生:斜线构图的画面富有动感,三角形构图的画面稳定、错落有致……
②构图景别的认识
摄影中有微距、近景、中景、远景、全景等不同景别,在绘画构图中,采用的景别也能够带来不同的视觉效果。如特写构图可强化、突出细节,全景构图则场面壮观、辽阔。通过欣赏可引导学生思考:你会选哪种景别表现主题内容?为什么要这么表现?
③构图视角的选择
人们在生活中以平视为主,因此所看到的图像大多是平视构图。构图若采用不同视角,带来的视觉效果截然不同:平视构图自然亲和,仰视构图高大伟岸,俯视构图辽阔深远。
④取景方式的变换
在取景中除了常见的横、竖构图;还有不规则框式构图,能打破常规,突出主体。
通过以上构图形式的学习,丰富学生对构图的认识和了解,引导学生发现大自然和生活中处处蕴藏着构图之美,以便在绘画创作中活学活用。
(3)渗透构图原理,启发构图创新
以上的构图形式称之为“术”,即一些构图方式。而构图原理则是“道”,是构图形式美的规律,即把握好画面的“对立统一”。掌握这个规律,学生就可以实现构图的创新。但这对小学生来说很抽象,教学时可结合作品重点介绍构图基本方法,即“法”。具体有:注意画面节奏感(对比):大小、疏密、虚实,使画面有韵律;注意均衡感,让画面形象达到视觉上的平衡;层次感:近、中、远景,使人感觉画面丰富、有深度,以此使学生逐步感悟到对立变化与和谐统一的构图原理。
二、构图教学策略
(一)构图教学策略(上):一心——随堂渗透
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有限,美术课有相应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要求。因此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渗透和落实构图知识、提高学生构图能力是构图教学的核心。
1.研读教材,把握教学机会
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挖掘每次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构图知识,以便及时渗透,逐步增强学生的构图意识,提升学生构图能力。
案例:
笔者执教浙美版第2册《五彩的烟花》时做如下引导:
师:请同学们观察看图片中这些燃放的烟花有哪些不同呢?
生:有形状、大小不同。
师:烟花在天空中的位置又有什么不同?
学:前后、高低的不同。
师:这么多美丽的烟花老师都想画下来,怎样才能在纸上画得下呢?
学:让它们挨得紧紧的,烟花有的在前面有的在后面……
师顺势引导:自己最喜欢的、最美的烟花先画,画得大大的,再画和它比美的另一些烟花,它们有高有低,然后画其他形状的烟花,被它们挡住了躲在后面。有的烟花像好朋友聚在一起,有的在远处绽放。
这是儿童进入小学后第一次接触画面中需要同時处理大小、高低变化、疏密关系和遮挡现象,还有通过色彩的深浅、冷暖对比来突出主体——烟花的美。从图可见只要教师引导得当,一年级学生也可以表现出画面形象的前后疏密变化。
2.启发引导,切忌生硬灌输
学生构图水平的发展是长期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期间出现反复、停留都是正常现象。“随堂渗透”就是教师有耐心地、持续地在教学中创设学生发现构图知识的机会,构图知识的觉察尽量让学生自行达成。引导学生发现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程度加以刺激,让儿童察觉到自己在构图上的发现。
3.作业讲评,及时巩固反思
重视下课前课堂习作展示或课前的作业点评,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画面各物体之间的关系。发现同学画面形象的组织方法,反思同学和自己作品中的优缺点。
(二)构图教学策略(中):两体——群体·个体
学生构图能力发展有大致相同的规律,但每个儿童的生活环境、经历和个性特征有个别化的倾向,因此学生构图能力的培养分为班集体的群体化教学和个体化教学两条途径。
1.面向班级的群体化教学策略
①期初构图欣赏
通过专题欣赏大师经典作品或优秀儿童作品等打开学生视野,感知不同构图样式带来独特视觉效果。使学生明白可从生活中广泛涉猎,如摄影作品、海报、绘本、国画、电影镜头等艺术形式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构图样式以提高构图能力。 例如笔者自行设计开发《百水先生的螺旋世界一课》,向三年级学生介绍百水先生,学习他独具特色的俯视视角构图。教学片段如下
案例:
师(课件出示百水先生典型作品)问:这些作品有什么特点?
生:俯视的角度、色彩鲜艳……
师介绍:奥地利艺术家百水先生排斥直线和刻板,厌恶对称和规则。欣赏他的绘画作品和建筑物,明艳的色彩、动感的线条,就能感受画家不羁的个性和创作的激情。构图也是他的一大特色。
师:画家为什么这样处理构图?你喜欢吗?
生:是他创意的表现,他很有个性。
师:他以鸟瞰的视角,艳丽的色彩,创造了极富童趣、独树一帜的装饰艺术风格,有极高的识别度。
学生尝试用俯视的角度创作作品(图10-图12)。
②期中专题突破
学期中,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年级或每个班学生作品中暴露的共性问题开设相关构图内容的专题教学。例如笔者发现三年级学生作品存在形象并列、遮挡处理不佳的现状,就在教学进度快的三(2)班增设浙美版三下《我家的厨房》的第三课时,进行专题构图的教学。
案例: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作品的重叠关系和你在生活中看见的一样吗?哪几幅和你日常的发现不同?
师:你觉得哪幅图最美,为什么?
生:厨具有遮挡的那几幅好看。
师:你喜欢有遮挡关系中的哪一幅,为什么?
生:画面形象摆放自然,主要物体明显……
师:请同学们用最快的速度画三件或三件以上厨具,看谁能表现厨具前后、主次等关系,可以自由设计改变厨具的大小和位置,比一比谁画得又快又美。
分析:本课共收到三(2)班作品32幅,能做到呈遮挡关系、大小对比占作业总量的93.75%,优秀作品占37.5%,优异作品能自觉表现三维空间立体效果(如图13第二排左、第三排右,图14第二排右)。其后该班学生作业主次分明,疏密有致,构图水平整体比平行班胜出一筹。
2.根据个体的个体化教学策略
小学生的构图能力虽然有一条共同的发展轨迹,各学段有大致类似的构图形式。但现实中学生构图能力发展并不均衡,甚至差异悬殊。需要教师遵循差异性原则,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杨景芝老师说过:对发展慢的学生既不能“守株待兔式”的消极等待,也不能对他们进行“拔苗助长式”的灌输,应仔细分析原因,帮助和等待他们进步,不可过于强求。对空间知觉发展表现超常的学生,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和肯定。
(三)构图教学策略(下):四突破——自我·随意·平面·定势
1.突破自我
对低段或绘画能力弱的学生,最重要的是肯定、鼓励学生大胆落笔,自信作画。其次给予具体化指导,例如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教师可以举例说讲人物头部画得像你的拳头那么大,房子画得和你的手掌一样大,帮助学生确定主体物在画面中的大小。
例如浙美版第11册《生活与科幻》一课,马乐鸣同学考虑多到中国人口基数大,所需食物众多,而庄稼生长速度慢,他想发明一个营养汲取器帮助植物汲取养分,以快速成长成熟。立意和创意都不错,但一开始画面色彩单薄,教师用油画棒示范用渐变涂色法来塑造物体立体感。第二稿他通过将后面的植物颜色渐变和控制力度轻重的方法,表现出使用机器后植物的勃勃生机。笔者肯定这一优点,接着问:你想发明的机器和植物哪个是重点?他就发现自己主次不分,同时提出了不会画机器的问题。教师就指点他可采用微距、近景法将机器画大,然后细致表现机器的构造和细节,深入塑造自己想发明的机器的模样,可用重复等方法运用点、线、面的变化来装饰主体,打动观画者。
2.突破随意
可以通过展示学生作品的改进过程,让学生谈观后体会:同一画者,同一题材,哪张作品效果好,为什么?对你自己作画有什么启示?使学生认识到在画前先想一想画面主体物是什么、有多大,背景是什么,画面的主色调是什么,养成画画先思考构图安排,再开始动笔的习惯,培养构图意识。
分析:作者想发明指套状的能迅速检测食品安全的智能食物鉴析器,但开始画面形象分散、面粉、饭团方向不一致、主体物不突出和背景单调等问题。教师指导后,首先将手画大,突出要发明的机器;用遮挡关系使画面形象之间建立联系;最后通过颜色深浅和线条疏密的对比,突出前后层次关系,使问题得到解决。
3.突破平面
學生从平面表现走向立体,是源于生活经验的积累、视知觉的发展和画面表达的需要。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要注意引导的时机。
当学生作品由基底线转为地平面时,说明学生开始具有平面概念,可以向他们渗透前后关系,运用遮挡关系表现前后层次,尝试通过物体大小、高低的变化来组织作品形象。当学生发现和理解地平线后,可以联系生活中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引导学生发现远近深浅的透视关系,通过表现近、中、远景,丰富画面层次和空间感。当学生出现不满足于二维平面空间的表现,向三维空间的深度进行探索时,可以渗透立体造型方法,表现画面形象的厚度,体现更强的空间感。
分析:如18、图19是邵洁同学分别在二、三年级时创作的作品。图19画面有近大远小透视,有纵深感,能初步画出物品立体感,斑马线和地板线条都起到引导视线的作用,突出主体,层次丰富,空间知觉和造型表现能力有了质的飞跃。
4.突破定势
艺术的本质是创新。学习构图最终目的是学生能在创作时结合主题和内容,大胆创新,灵活布局,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分析:图20是吴哲轩同学在学习《百水先生的螺旋世界》一课之后创作的参赛作品《我爱杭州》,他运用了俯视构图法、云的画法、高光笔装饰法,采用鸟瞰杭城的满构图形式,展示了雷峰塔、三潭印月等杭州特色美景,画面富有创意和视觉冲击力。图21中小画家采用方圆结合的构图形式,突出了绿衣汉服的小姑娘,白纸上的花卉衬托暖色调圆形里的物象,相互呼应,灵动自然。红灯笼和印章起到了均衡画面的作用。整幅画在不对称中探求“变化统一”的构图原理。
三、研究成效
(一)学生整体效果
通过一年多的研究,学生作品整体质量提升显著,作品质量超过平行班级。
图22、图23是迎六一学校乐学节的美术现场作业展。左边是笔者的学生作品,其中黑色作品是《美丽的热带鱼》和《我的老师》,因为采用了刮画的形式,所有画面以黑色为主,还有使用水粉颜料画的《大牛和小牛》等作品。右边是其他老师执教的作品,在构图饱满、突出主体等方面笔者学生的作品要出色些。
(二)学生个体效果
马乐鸣的作品在拱墅区科技节中获区科幻画二等奖;吴哲轩的作品2019年9月入选“祖国母亲 生日快乐”第三届杭州市少年儿童中国画展;莫霏荣获“谁是天才”杭州市七艺天才儿童小学组(绘画)“七艺之星”。
四、结论
实践证明,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遵循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构图能力的发展规律,给予帮助和刺激,适时引导学生空间知觉成长,就能提高学生的构图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和审美能力。笔者始终认为学生美术表现素养的提高离不开构图、造型、色彩三方面综合能力的提升,研究中要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在教学时同时落实下去,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杭州市拱宸桥小学浙江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