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过名言辨析培育科学精神的尝试

2021-09-13祁伟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科学精神初中道德与法治

祁伟

[摘   要]科学精神是中学生的必备素养。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辨析一些名言,让学生在正确认识、辨析名言的基础上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由此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关键词]名言辨析;科学精神;初中道德与法治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22-0052-02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运用马克思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一些具体言论进行辨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一、课堂教学中的名言辨析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我们可通过辨析名言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如《教师教学用书·道德与法治》中有这样一句名言:“我并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有人认为这是伏尔泰针对卢梭的书籍遭到禁止为其辩护而讲的。伏尔泰是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和哲学家,他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反对封建专制,强调自由和平等。笔者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辨析这一名言,并说明理由。

赞同这一名言的学生认为:

学生1:我们依法享有言论自由的权利,这是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利。

学生2: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

学生3:伏尔泰的这个观点有其可取之处,那就是我们每个人都享有言论自由。

反对这一名言的学生认为:

学生1:这句话反映了伏尔泰主张的“人人都有言论自由”,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这句话是反对封建统治的,是历史的产物,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现在看来值得商榷。

学生2:言论自由不能突破底线。言论自由应是法律和道德下的自由,言论自由必须有边界。如必须尊重国家主权、不干涉他国内政,必须维护各种秩序和安全,不得侵犯他国利益和民族尊严,也不得有种族歧视,等等。

学生3:有人骂你,你还说,我虽然不同意你骂我,但是你有骂我的自由,我要誓死捍卫你骂我的权利,这不是很好笑吗?因此我不同意这种观点。言论自由必须在法律的范围行使,不得侵犯集体、社会、国家的利益和他人的权利。

教师:公民有言论自由权,但言论自由不是自由言论,不是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也不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公民必须依法行使言论自由权。

对于名言我们要进行具体分析,要从历史的角度,弄清楚名言出现的历史条件等,从而了解其进步性;要从辩证的角度,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待名言,既要认识其进步性,又要认识到其局限性。对于名言,我们要加以辨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收合理的部分,去掉不合理的部分。对于名言,我们既不能全盘肯定,不假思索就加以全部利用;也不能全盘否定,不加分析就一概弃之不用。我们要培养学生的是非观念,帮助学生掌握区分是非的标准,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我们要反对绝对自由的观点。“你可以随便说,不管你说什么都是你的自由”,这是无政府主义的自由,是绝对自由,是错误的。不受任何约束和不受法律保护的言论自由是不存在的。

在互联网大规模应用的背景下,我们行使言论自由权时更要有底线思维,不能触碰法律的红线。

二、通过名言辨析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策略

首先,我们要选名言。名言从哪里来,又该如何选择?我们在选择名言时,要做到:一是选择具有可辨性的名言。名言本身不具有可辨性,则不宜采用。二是选择学生能看懂的名言。学生看不懂的名言,则不可采用。三是选择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辨析的名言。超出学生认识范围的名言,则不宜采用。四是选择学生辨析后能达成一定共识,或者能够消除错误认识的名言。如果是经过辨析学生仍不能形成一致意见的名言,则不可采用。总之,所选用的名言必须同时符合以上四点要求。我们要尽量采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科书中的一些名言进行讨论。如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45页中的“君子之交淡如水”“多个朋友多条路”,就可以拿来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君子之交淡如水”是指君子交友要做到志趣相投、不求私利、清淡如水。“多个朋友多条路”是指在生活中要广交朋友,多一个朋友就多一条出路。初看这两句话好像有矛盾,给人的感觉是“君子之交淡如水”比较高尚,因为人人都想做君子;“多个朋友多条路”比较庸俗,好像交朋友就是为自己谋利。其实细细想一想,这两句话只是提示我们,在社会生活中应多交志同道合、志趣相投的朋友,多交正直、诚实、友善的朋友。这两句话看起来有矛盾,但是实际上有共识。

其次,我们要析名言。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指导学生认真学习马克思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如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必须符合客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以帮助我们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所谓“真理越辩越明”,学生在辩论过程中会进行自我反思,通过反思,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及行为选择。如我们可以让学生辨析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97页中的“善是保存和促进生命,恶是阻碍和毁灭生命”。這句话指出,我们要谨慎对待生命关系和处理生命问题,要关怀和善待每一个人。这句话是法国生命哲学家阿尔贝特·史怀泽讲的,这里的“善”与“恶”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善与恶不同,其注重珍惜生命、爱惜生命、善待生命,不要漠视生命;这里的“生命”既包括自己的生命,也包括他人的生命和自然界中的其他生命。我们在对名言进行分析时,要知道其真实的意思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做法。

再次,我们要做出判断。在名言辨析中,我们要主动运用马克思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要正确运用马克思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还要做到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要将学到的理论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如我们可以让学生辨析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66页中的“教学相长”。对于这句话,一种解释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因此教师要与学生经常交流,以发现自己的不足。另一种解释是教师应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然后有针对性地去学习、提高。尽管有两种解释,但从这句名言中,教师可以认识到与学生交流、向学生学习总能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最后,我们要做出选择。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名言辨析后能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和行为选择,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在名言辨析中,我们要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澄清错误的认识,使部分学生认识到自己存在的认识上的错误。我们要引导学生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如对上面提及的“君子之交淡如水”“善是保存和促进生命,恶是阻碍和毁灭生命”这两句名言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启示:1.我们要正确选择友谊,选择适合自己的朋友,对已有的友谊也要进行选择,对于能促进双方共同进步、共同成长的友谊要保持,对自己成长不利的友谊则要果断放弃。2.我们要发自内心地善待和保护大自然中的生命,不要去伤害它们。通过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行动选择,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选择名言、分析名言、判断名言,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选择,进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特点,通过开放、辨析的学习路径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在科学精神的指引下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不断促进自己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乔建修.优化课程实施    培育科学精神:以部编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感受生命的意义”一课为例[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8(24):53-55.

[2]  温兆标,赵海红.科学精神素养培育五策[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9(6):55-57.

[3]  周智宁.直面学生困惑    培育科学精神:以“自由平等的真谛”教学为例[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14):42-43.

[4]  張珩.在真善美的追求中培育科学精神[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8(19):13-14.

[5]  贾维,王晓璐.“三元合力”培育科学精神[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1):76.

(责任编辑    袁   妮)

猜你喜欢

科学精神初中道德与法治
师生参与,构建高效课堂
基于课程标准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教学艺术初探
情感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运用
创新视角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探究
试论生物实验教学中的科学精神教育
例谈小学阅读文本解读的角度
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初中理科教学养成教育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统一的研究
电大教务管理中科学精神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