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胸外科手术护理应用呼吸功能训练的效果观察
2021-09-13罗灿
罗灿
【摘 要】目的:分析呼吸功能训练在心胸外科手术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3月期间在我院心胸外科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9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 =48)和对照组(n =48)。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围术期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同时进行呼吸功能训练。结果:两组患者术前的FEV1、FVC、FEV1/FVC等肺功能指标值,均相当(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值,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胸腔积液、肺部感染、肺不张等发生率(4.17%),显著低于对照组(18.75%)(P<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术后拔管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心胸外科手术患者开展呼吸功能训练,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肺功能,从而降低其胸腔积液、肺部感染、肺不张等并发症发生率,从而促进患者术后快速康复。
【关键词】呼吸功能训练;心胸外科;手术护理
心胸外科手术是临床上的一类重要手术方式,在多种疾病的治疗中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但同时心胸外科手术也是一种危险性较高、创伤性较大的手术治疗方式,在手术治疗过程中,会涉及到患者的心脏、肺部等重要的脏器、手术经历的时间较长、手术会使患者的胸壁完整性遭到破坏[2]。针对心胸外科手术患者的这一问题,临床主张对其在围术期开展呼吸功能训练,以达到改善患者肺功能,降低并发症,促进术后康复的目的。本次研究就对呼吸功能训练在心胸外科手术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3月期间在我院心胸外科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9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48)和对照组(n=48)。其中观察组,男27例,女21例,年龄46岁~77岁,平均年龄(59.21±2.73)岁。对照组,男26例,女22例,年龄44岁~75岁,平均年龄(59.83±3.16)岁。两组样本资料分布均衡(P>0.05),可比。
1.2 方法
兩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围术期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同时进行呼吸功能训练,方法包括:①腹式呼吸:指导患者取仰卧位,护士将双手放在患者的腹部上,告知患者用鼻子深吸气,同时护士的双手对患者的腹部进行施压,然后用口呼气,在患者呼吸末治疗,护士震动和牵拉患者的膈肌。②有效咳嗽:告知患者先深吸气,然后短暂闭气,使气体充满肺部。告知患者身体前倾,腹肌收缩,用力咳嗽。③深呼吸训练:由护士一边向患者介绍深呼吸训练的方式,一边进行亲自示范,确保患者能够完全掌握深呼吸训练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肺功能比较
两组患者术前的FEV1、FVC、FEV1/FVC等肺功能指标值,均相当(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的FEV1、FVC、FEV1/FVC等肺功能指标值,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胸腔积液、肺部感染、肺不张等发生率(4.17%),显著低于对照组(18.75%)(P<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3 两组患者的术后康复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术后拔管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3 讨论
本文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术前的FEV1、FVC、FEV1/FVC等肺功能指标值,均相当(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的FEV1、FVC、FEV1/FVC等肺功能指标值,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术后胸腔积液、肺部感染、肺不张等发生率(4.17%),显著低于对照组(18.75%)(P<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术后拔管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通过腹式呼吸可帮助患者控制呼吸、提高呼吸效能,改善换气功能,从而改善其术后康复效果。
综上所述,对心胸外科手术患者开展呼吸功能训练,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肺功能,从而降低其胸腔积液、肺部感染、肺不张等并发症发生率,从而促进患者术后快速康复。
参考文献
[1] 李平,刘清侠.呼吸训练器用于心胸外科患者围手术期呼吸功能锻炼的效果观察[J].当代护士(上旬刊),2020,27(4):58-60.
[2] 刘宏梅.在心胸外科手术护理中应用呼吸功能训练对提升患者满意度的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21,19(2):223-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