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画毛主席的人们

2021-09-13许谋清

北京纪事 2021年9期
关键词:李琦开国大典陕北

许谋清

我是北京大学历史系学生,经常到中国历史博物馆参观;后来成為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我一次次到中国美术馆看画展;再后来,我调入《中国作家》编辑部,毗邻中国美术馆,有重要画展,都是第一时间前往观展。我看了很多毛泽东画的原作,且都是反复看、长时间看。可以说,我已经记住了构图、画面、人物、色调、色块、线条、笔触,记到再也“擦不掉”……

20世纪90年代,我寻访了几位毛泽东画的作者。

当时,《开国大典》的作者董希文和《转战陕北》的作者石鲁已经千古,这是无法弥补的损失。但万幸的是,我找到1972年在病中的董希文指导下复制油画《开国大典》的靳尚谊,他又是《毛主席在十二月会议》的作者;找到了在靳尚谊、赵域复制画上恢复《开国大典》原貌的阎振铎;找到了画《毛主席在井冈山》《毛主席在延安做整风报告》的罗工柳;找到了画《刘少奇与安源矿工》及《毛主席与安源矿工》的侯一民;找到了画《主席走遍全国的》的李琦,找到了画《延河边上》的钟涵……

《开国大典》

《开国大典》是一幅在人们的期望中诞生的油画。

1951年,中国革命博物馆想要增添一幅反映新中国诞生的作品,这个重任落在中央美院青年画家董希文的肩上。这张画幅宽405厘米、高230 厘米,董希文画室很小,画幅顶天立地,他有时爬到高处画,有时躺在地上画,用两个多月时间,完成这幅旷世杰作。

1953年4月,中南海怀仁堂里布置了一场特殊的展览,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观看了油画《开国大典》。毛主席称赞:“是大国,是中国。”又说油画《开国大典》,“有独特的民族形式。”

董希文回忆,他和毛主席握了手。

董希文觉得刘主席画得不太理想,刘主席很随和,说“我随时跟你配合”。摄影家侯波就帮着拍照,左一张右一张的。董希文说,我给刘主席当了“导演”了。当时气氛很好,领袖也开玩笑。画面上董必武只有小半张脸,他们开玩笑说:“董老,画家只要一笔,就可以把您勾掉啦。”

对于《开国大典》这幅画,很多不同领域的专家都给出了中肯的意见。

梁思成说,画面右方有一个柱子没有画上去,这在建筑学上是一个大错误,但在绘画艺术上却是一个大成功。

艾中信说,从构图到设色,从人物到场面,它的气派足以反映泱泱大国的风度。董希文把主要人物处理在不到一半幅面的左侧,不仅是手法的大胆,重要的是他懂得构图的大局。《开国大典》的大块色彩,通俗易懂,看起来似乎简单,但这大红、碧蓝和金黄(缨络和菊花)是有意安排的。它把一个风和日丽日子里一个庄严热烈的场面描绘出来。

徐悲鸿说,董希文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应得一百分。但他又评价说,也应扣掉五分,因为缺少一点油画特色。

董一沙也说了这幅画的一些探索和思考:“父亲画天安门城楼上的地毯时,为了增强地毯的质感,他在颜料中掺上锯木的木屑和沙子,增强了地毯的质感。张澜长袍上的褶皱看上去是特意熨平折好,专等到庆典才穿上去的,还有汉白玉的栏杆故意没有画得很白,而是偏黄,是为了体现中国是有几千年历史的古国。”

《开国大典》被誉为“共和国成立的艺术见证”,那么,董希文为什么要这样设计画面?

董希文选择把画面定格在毛主席在天安门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个时刻,这当然是《开国大典》的最佳选择。最好的表达必须让领袖和群众出现在同一个画面上,这样,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才会有足够的气势和力量,也才能显示这个盛大节日庄严而又热烈的氛围。但是,他拿到的开国大典的照片,领袖和群众都是分开的。董希文的选择是艺术的真实,毛主席站在中间,领袖都站在左边一侧,占了画面的1/3,群众在右边一侧,占2/3。领袖和群众,一实一虚,一近一远,一少一多,互相呼应。这里有构图的大忌,却也成就巨大的突破。为了让群众场面更加开阔,董希文甚至省去挡在右侧画面的一根柱子,这更是一种胆识。这一撤,增加了群众场面的空间感和延伸感。

关于《开国大典》,我还想说两件算是题外的小事,一件关于朱副主席,一件关于毛主席。

记者陈正青拍摄的一张照片是董希文创作的重要依据,但是,检阅三军的朱总司令却并没有在镜头画面上。这么重要的时刻,朱总司令哪里去了?记者陈正青正要拍下毛主席说“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个历史时刻,但天安门城楼,毛主席站的地方前边非常狭小,陈正青后背已经贴着汉白玉栏杆上,身子还在往后仰。这太危险了,总司令看到了,一个箭步跨过去,抱住他的双腿。一个关键的历史镜头拍下来了,而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却跑到镜头的外边。

我们都记住毛主席在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身穿的那件深色的衣服,无疑,它是文物了。但是,现在,这套衣服并没有保存在国家博物馆里,为什么?事后,毛主席把这套衣服送给他的警卫员,警卫员的身材比毛主席小,就把那衣服改成小一号的。后来,这套小一号的衣服保存在天津的博物馆。这仿佛成为一种缺憾,可细想想,却又别有一种深意在。

由于画家董希文,我们失去的都得到了补偿。而对于董希文来说,一个立意,一个主题,刻骨铭心,领袖和人民在一起。董希文以他的杰作《开国大典》开了毛主席和人民在一起的主题先河。

《主席走遍全国》

《开国大典》之后,反映毛主席和人民在一起的绘画,出现很多好作品。

中央美院附中教师集体创作的年画《当代英雄》,画面非常开阔,全国各族的劳动模范一字摆开,毛主席站在他们中间,走进人民大会堂。画面是人民大会堂从里往外看,两根大柱像顶天柱。毛主席和劳模迎面走来,背后,天宇广阔,远处横在蓝天底下的是历史博物馆,以它淡淡的黄色衬托前面的人群,整个画面充满一股豪情。

孙滋溪的《天安门前》(我记得也叫《在毛主席身边》),构想新颖别致。农村几代人上北京,在天安门前照相,有老农,有干部,有青年男女,有转业军人,有少先队员,在他们背后,刚好是天安门城楼上的毛主席画像。每个人物都栩栩如生,各具形态。人人共此时易,此时又人人难——这幅画达到这样的境界。

刘文西的素描《毛主席和陕北农民》,农民很朴实,毛主席很亲切。

在这些画里,影响最大的是李琦的《主席走遍全国》。

当时,尤其是农村,没有电视,家里只能看到的是毛主席的标准像。《主席走遍全国》中,毛主席很慈祥很亲切,又印成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年画。徐悲鸿夫人廖静文说,《主席走遍全国》这幅画也走遍全国。

李琦9岁跟父亲到了延安,不久,就看到毛主席。他们是在路上遇到了毛主席的,主席参加一个会议回来,警卫员提着灯给他照路,毛主席还驻足和他父亲说话。后来,李琦参加延安的儿童剧团,毛主席和中央首长经常看他们的演出。有时,他没卸妆就跑到台下,坐在毛主席怀里一起看演出。有一回,李琦的“小胡子”掉了,主席还帮他找,用手在地上摸。

1958年,李琦到十三陵水库工地体验生活,毛主席也来参加劳动,工地上人山人海,李琦刚好被人挤到毛主席身边。警卫员把他当作记者,就让他一直陪着毛主席。毛主席的鞋跟被人踩掉了,警卫员要帮他提,他摆摆手,自己蹲下身子,把鞋提好。李琦心里油然产生当年在延安时的那种亲切感。见毛主席汗流浃背,他就用自己的草帽给主席扇风。

也许,《主席走遍全国》的创作灵感就萌生在这一刻。

李琦1960年创作了《主席走遍全国》,这幅画在他心里整整酝酿了两年。

《主席走遍全国》中毛主席的形象风尘仆仆,风把主席额头上几缕头发吹起。主席很自信,眺望前方,穿着朴素——白衬衣,领口的一个扣子还松开着,一手叉腰,一手抓着一顶草帽自然地垂下,却又把草帽扣在自己灰色的长裤上。整个画面有紧有松,头发飘飞,领口松开,却又腰带紧束。草帽贴身,帽带飘起……

《主席走遍全国》最成功的是毛主席的脸部刻画。大部分毛泽东画,毛主席的形象都有相似的照片。《主席走遍全国》中的主席形象是一个例外,他不是根据某张照片画出来的毛主席。我想,李琦闭上眼睛,就能看见一个活生生的毛主席。毛主席的眼、嘴、脸部肌肉,那一丝笑意。它不是来自画家的笔,而是来自画家的心。

《主席走遍全国》原作高2.5米。描绘毛主席身上衣服的线条潇洒流畅准确,既简练又丰富,加一笔嫌多,减一笔不足。这幅画画面上只有毛主席一个人,却感觉它洋溢着一种情感氛围,因为,毛主席和我们在一起。

《转战陕北》与《延河边上》

说到毛主席和人民在一起,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两幅画,一是石鲁的《转战陕北》,一是钟涵的《延河边上》。一个以景为主,毛主席远远地站在黄土高原突兀的断崖上。一个画毛主席和老农谈心,画的是背影。

吴冠中说,《转战陕北》中从毛主席的身影到前山后山,大大小小的形体都基于方,形象中“大”与“方”的单纯处理拍合了“大大方方”的概念,产生了磅礴之势。方的锐角大都被磨掉了,寓圆于方。画面于是并存着方与圆的两种基本形,它们控制了整个画面,它们交错着向心浓缩成身影的方块与脑袋及草帽的圆点,奠定了方与圆的司令部……

刘骁纯说,它以突兀而立,深厚雄沉的黄土冲激断崖的有力造型为基本语汇,塑造了一个大气磅礴的空间,在美术史上第一次揭示了被人视为光秃秃、难以入画的黄土高原特有的神韵,以此展开了毛泽东博大的心理时空,从而使作品获得了鲜明的抒情色彩和象征色彩……石鲁的勇气令人震惊,在当时出现的一批有影响的革命历史画卷之中,没有一个他这樣以景为主来表现历史事件。

石鲁已故,我找到了罗工柳。

1959年,罗工柳在中国历史博物馆负责历史画的筹备工作,从全国调集画家,创作革命历史画。当时,石鲁是西安画派主将,又参加过陕北转战,于是特邀他创作《转战陕北》。小样出来后,由罗工柳、蔡若虹过目,非常满意,通知石鲁马上放大。

作品挂在历史博物馆,周总理、周扬、陆定一来审查,有一个人拉一下陆定一的胳膊说:“陆部长,您看这画是不是有点问题?怎么看不到战士、群众?”陆定一不假思索,说:“群众都在山沟里。”

就这样,一锤定音。

《转战陕北》轰动画坛,而石鲁,一夜之间名满神州。

《延河边上》是钟涵的毕业创作,指导老师是罗工柳。为了创作这幅画,钟涵去了两趟延安。据说草稿的近景:延河边上,劳动回来,有的战士在饮马,有的战士在洗衣服。远景:毛主席和陕北老农边走边谈心。画主席的背影,钟涵以前没人画过,很新鲜。罗工柳出了主意,远近景作了调换。

罗工柳去了一趟广州,回来时发现画面变了。毛主席和老农迎面走过来,据说是董希文看过草稿,说,可不敢这么画。钟涵把画背影的想法放弃了。罗工柳不干,他说好就好在画背影。他说,这幅画一出来,中国就多了一位画家钟涵。

我记得北京人艺,戏台上也出现毛主席(于是之饰)的背影,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

《转战陕北》和《延河边上》都画了黄土高原。《转战陕北》那片蓄意让它像岩石一样矗立着让毛主席站立的暗红色的黄土高原,《延河边上》那片毛主席和老农比较浓重的身影面对的亮黄色的黄土高原。两片黄土高原不但有力地衬托了人物,而且都有自己独立的形象。

猜你喜欢

李琦开国大典陕北
A secure image protection algorithm by steganography and encryption using the 2D-TSCC*
陕北绿了 百姓笑了
An active tunable Fano switch in a plasmafilled superlattice array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传承
难忘庆祝开国大典隆重演出
1949,开国大典阅兵
保卫开国大典
我的大陕北
党建地图·陕北
Tracking the Moisture Sources of an Extreme Precipitation Event in Shandong,China in July 2007:A Computational Analy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