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的探讨
2021-09-13林美嫦
林美嫦
【摘要】《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初中学生除了要扎实掌握中学文化课的基础知识外,还要在思想道德教育中健康成长。作为我国德育基础的教育课程,《道德与法治》课在整个初中课堂教学内容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中,将生活实例融入到教学中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热情。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知法、懂法。本文就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教学进行探讨。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运用新的管理模式,把《道德和法治》课堂生活化。根据人教版教材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从初中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出发,让生活走进课堂,让道德与法治知识融入生活,让学生走进和谐生活。教材处处体现浓浓的生活气息,多角度、多方面密切结合,让中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学习道德和法律知识。《道德与法治》课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回归学生生活应成为《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理念。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教学内容概述
随着当前我国教育新课程教学改革不断健康发展,为了能够更好地把握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我国道德课和法律知识教育的主要相关教学内容也随之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在思想道德与社会法治课的课堂教学建设目标上,既要充分注重加强学生自身思想道德素质修养的系统培养,又要充分注重培养初中学生对道德知识的系统理解和综合运用,强调学生知识理论学习与学生社会实践的紧密联系。初中《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本身就是为了初中学生的日常生活而设计的,让他们学习身边的生活中的道德与法治知识。然而,如今有些教师已经远离了这门课设计的初衷。我们要想办法去改变教学现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学习与道德和法治相关的知识,再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现状
(一)教师教育观念转变缓慢
新课程改革提出要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观念,要多关注学生的情况;新的教材也在帮助教师更加接近生活,注重学生的实践。但是,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还有教师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没有转换教学观念,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步伐。这些传统教学模式,导致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没有办法达到人教版新教材的要求,也使得学生对道德和法治的观念理解不深刻。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学校依旧将学生的成绩作为考核教学质量的标准,这样就使得很多教师将学生的成绩分数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对初中学生进行“填鸭式”教育,忽略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与法治观念。例如,在学习“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一节课的时候,有部分教师让学生单纯地背诵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知识点,基本不给学生讲“为什么要有选举权,为什么要有被选举权,以及什么样的人有选举权,和什么样的人没有选举权”。也有部分教师只给学生讲考试的知识点,并不给学生讲其背后真正的含义,这就使得学生根本就不愿意听课,学生也就不能理解知识的真正含义。
(二)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
初中《道德与法治》这科教材理论性比较强,初中学生学习起来比较枯燥。如果单纯地采用“灌输式”教学,就会使得学生对学习《道德与法治》这门课没兴趣。笔者之前做过一项调查,很多初中学生都在这门课堂上做其它主修课程的作业,原因是他们觉得教师讲课枯燥无味。大部分学生只在考试前突击背诵相关的知识点,提升自己的学习成绩,根本没有意识到《道德与法治》课对他们日后工作生活的重要性。其实,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可以变得很有趣,和实际生活结合非常深,课本中的很多内容都是从实际生活中去选的,都是生活中活生生的例子。教师要结合实际去给学生讲课,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如何切实结合实际生活
(一)创设生活情境,加深师生情感交流
通过生活情境课堂教学,既能实现学生知识学习兴趣的提高,又可以帮助他们认识到道德法治教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例如,在九年级人教版“参与民主生活”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不仅可以通过创设情景来讲解每个知识点,还可以简单地举行一次民主选举教学活动。在这项课堂活动中,教师仍然扮演着一个监督者的重要角色,而学生则扮演一个选举者与被选举者的身份。学生可以先简要介绍自己竞选优势以及参加本次选举的主要目的,然后组织全体学生进行投票表决。最后,由学校校长对本次选举投票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并详细说明本次选举成功的主要原因。在课堂实践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能够有效、及时地了解广大学生的实际问题,还可以帮助广大学生解决问题,最终帮助广大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二)利用生活化素材导入道德与法治课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本来就是和生活息息相关的,教师要善于运用生活中的素材,把生活中的事情运用到课堂中去。教师可以把生活中的事情导入到课前,用这个事情引出这节课所学的知识点。比如,在学习“消费者权益”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可适当找几个消费者被侵犯权益的例子,然后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把他们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再进一步地讲解与消费者权益相关的知识。在学习选举权这节课时,可以问一下学生有没有在生活中参加选举的例子,可以询问一下学生家中的父母有没有想去当代表人。从生活中实例去导入这节课,让学生懂得他们什么时候会有选举权,以及哪些人有被选举权。
(三)开展生活化课外实践活动,增强教学趣味性
教师可组织学生参与课外教育实践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载体,从初中课堂实践延伸发展到课外的实践活动。通过组织开展课外教学实践体验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将自己在课堂中所学的法律基础知识充分运用到实际学习生活中,还对不断加深学生的理解和巩固课后复习以及课堂中所学到的法律知识可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从这个根本意义上来讲说,课外实践活动不仅能提高中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還有利于中学生在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中,认真检验自己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所学过的法律基础知识,同时让他们更深刻、更全面地认识理解这些基础知识。比如,学生们在学习“消费者权益”的相关知识内容后,教师就可以自行制定一个课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到商品市场购买一些学习用品时,关注学习用品的生产厂家、生产时间、防伪标志等。如果教师发现学生有任何侵犯自身法律权益的违法行为,就尽量充分利用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相关法律专业知识资源,维护其自身合法权益,并及时找到工商行政监督管理局等部门协助维护合法权益。此外,还可以定期举办第二节民法课程活动以模拟维权的情况,让广大初中生充分运用自己所学的维权法律知识来保护自己,树立自身维权法律意识。这样的理论实践教育活动不仅大大增强了教学趣味性,而且有效提高了广大初中生的职业道德和社会法律知识素养。
(四)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点
日常生活中的热点教育可以用于帮助中学生充分发展逻辑思维,拓宽初中学生的视野。在以往传统教学中,很多教师的讲课仅仅局限于《道德与法治》课本内容,使课堂氛围死气沉沉,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因此,在初中阶段的教学中,要多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生活热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精神,不断拓宽学生的视野。比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在课堂中采用一些与学习内容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在课堂中展开讨论。例如,学习“服务社会”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中播放一些公益广告新闻,让学生们讨论并发表个人意见。课本知识与生活热点相结合,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初中《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的编排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容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反映初中学生的需求;《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知识是与生活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教师要从实际生活中让学生切实地理解知识,让他们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将学生的生活情境带入课堂,自然地把学生引入学习新知的环境中,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从而达到教育教学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陈俊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0L].学周刊,2020(1).
[2]施丽影.关于对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分析[J].祖国,2017(20).
责任编辑 吴华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