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趣导学,以情促行
2021-09-13杜观凤
杜观凤
【摘要】《道德与法治》主要目的和出发点是培养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三观”。教材依据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和认知特点,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一系列的主题教育,引导学生认识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價值观。为了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实效,教师需要构建有趣、有效的,具有开放性、生活性的课堂,做到以趣导学,以情促行,让生活走进课堂,再让学生从课堂走向生活,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育;情感;导学;促行
小学《道德与法治》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要抓住契机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作用。例如,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主题为:百年追梦,复兴中华。而今年(2021年)也恰好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教师在教学时,就要抓住这一契机,更加深入地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活动,让学生学党史,明使命,树立永远跟党走的坚定信念。在学习本单元时,笔者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以活动为教与学的基本形式,结合学生实际,让学生知党史,明使命,使知与行统一。下面,笔者结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百年追梦,复兴中华”的主题教学,谈谈反思与体会。
一、巧妙引题,激发情感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课堂伊始,教师要巧妙地抓住学生学习的兴趣点、注意力方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那么,课堂的导入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是课堂教学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依据学生认知的特点和情感体验,优化教学过程,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唤起学生的情感。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可以采用深受学生喜爱的游戏、谜语、歌曲、故事、比赛等形式巧妙引题。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以“百年追梦,复兴中华”为主题,重在让学生了解历史,清楚国家发展的现状,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争当新时代的好少年。本单元对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尤为重要。如,在学习《勿忘国耻》一课时,笔者首先出示体现祖国强大的代表性照片,让学生体会祖国的繁荣昌盛,然后播放“勿忘九一八撞钟鸣警仪式”的视频。通过图片、视频、音乐、前后对比,由喜到悲,由悲痛到悲愤,对学生的情感熏陶到位。这样的引题让学生产生共鸣,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情感基调,让学生置身于情感充沛的情境中,从而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感受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悲痛历史,内心生成强烈的爱国情感,并能树立远大的报国理想与振兴中华的抱负。再如,学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播放描写井冈山时期革命情况的红色歌曲——《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巧妙引题,对引导学生感悟革命精神便可以水到渠成;以分享《红军不怕远征难》的长征故事导入新课,有助于加深学生对长征精神的理解。当然,不同的文本引题方法不一样,但都旨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有序、有效地进行。
二、角色扮演,引发共鸣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主动建构来实现。”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如果有一个情节生动、感人至深的故事,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故事中的人物,尝试演绎故事的情节。通过角色的扮演,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情感,走进人物的内心,引发学生的共鸣,使其从中领悟到故事的思想内涵。这是一种以生活经验为基础而设计的教育方式,使学生换位思考,如身临其境,从而使其增强社会中的角色意识,唤起责任感。例如,《众志成城》一课,在民族气节这一环节,教师可以举办“抗日英烈故事会”,让学生了解抗日英烈的故事,感受抗战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再如,教师可以配着乐让学生上台演一演《八女投江》这一感人肺腑的爱国英雄故事。通过演绎八女的光辉事迹,故事情节将深深地刻在学生脑海,她们的英勇悲壮感天动地,她们的诺言荡气回肠,她们的抗争精神将激励着学生不断前行。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以角色扮演的体验式教学,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小主人,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体会或尝试的感受加深,有了更浓厚的学习兴趣,更深的情感体验,从而促进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也体现了课程标准中的活动性的基本特征。
三、走向生活,知行合一
《道德与法治》教学应注重课内明理,课外导行。在教学中,教师除了进行课内引导、课外训练,还要有意识地抓住各种教育时机,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使其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这有利于知行统一,使学生形成道德评价的能力,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正如我们常说:“《道德与法治》课堂的灵魂源自学生生活体验的还原。”例如,在《改革创新谋发展》这一课的“祖孙三代比童年”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学生生活为资源,让课堂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实地考察、访谈等方式了解祖辈、父辈以及自己这一代的三代人衣食住行的变化。在课堂上,让学生再以表格,从实物对比、视频采访等方面进行汇报,从而体会改革开放后,祖国的繁荣昌盛,感受我国发展的迅速,增强对祖国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实践活动的开展,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体验,以达到实现学生内心的高度认同。
教师应根据自身的特点,以及本班学生的实际,适当地重组教材,适度地开发教学资源,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道德内化,促使知行合一。再如,教学《走进新时代,做新时代的好少年》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名人故事及身边的榜样充分认识到如何做才能成为真正的新时代的好少年;再以齐读倡议书,并郑重签下自己的名字这样的方式,让学生认识新时代少年肩负着重任;最后,延伸课堂至生活中,每两周进行一次“最美少年”活动评比,落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挖掘和展示新时代少年的良好品德和美好形象,在生活中传播“最美少年的正能量”。课程内容与生活的实际联系,让学生由“知”到“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主导思路为“道德内在于生活之中,是生活的构成性要素”。以课内认知,课外践行相结合,让生活走进课堂,再让学生从课堂走向生活,真正践行课堂小天地,生活大课堂的教学理念,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让美好的道德理智指导学生的生活,让美好的道德情感滋润学生的生活。
四、结语
学生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和外在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在小学五年级下册“百年追梦,复兴中华”主题教学中,笔者在课堂上依据学生的发展特点及认知水平,巧创设丰富、灵活、直观、开放的方式进行有趣的导学,给予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提高了主体参与能力。同时,不仅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了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更让学生坚定了跟党走的决心,切实提高了立德树人的实效。
责任编辑 梁婷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