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甘肃省沿黄造林工作探析
2021-09-12赵雪赵文龙
赵雪 赵文龙
摘 要 民国时期甘肃省沿黄造林工作在20世纪40年代取得了实质的发展,因为环境条件限制,甘肃省沿黄造林的范围始终在兰州市内。根据甘肃省会造林委员会规划,沿黄河两岸造林规划中确定了沿黄造林的具体范围、时间等;但每年的造林成活率不高,这是由很多原因共同造成的。
关键词 民国时期;沿黄造林;造林委员会
中图分类号:S727.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01/j.issn.1005-5215.2021.02.024
甘肃省位于中国西北内陆,自古以来就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被历朝历代统治者所重视和开发。而几千年的开发移民,也意味着甘肃省的生态环境在千年的时间里始终在被破坏。尤其是近代以来,甘肃人口迅速增长,甘肃省森林资源遭到更进一步的破坏。面对严峻的环境恶化情况及西北重要的战略地位,甘肃省环境保护被日益重视,而沿黄河两岸植树造林是当时甘肃省环境治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随着环境史学的兴起,民国时期植树造林活动的研究得到重视,并发表了许多相关研究著作和论文。本文以甘肃省沿黄河两岸为主要研究区域,探析民国时期沿黄河两岸造林的历史背景、主要计划措施、造林效果等。
1 民国时期甘肃省早期的造林工作
民国建立初期,中央政府公布了一系列关于森林保护的法律法规。但是20世纪10—20年代,正值中国军阀混战阶段,当时中央政府命令本就难以被各地切实执行,更何况甘肃省地处西北内陆,交通不便,国民政府的政令更加难以在甘肃省施行。甘肃省的森林保护、植树造林的工作一直没有进展。甚至随着人口增长和政府对森林资源的开发,使甘肃省森林资源不断减少,“到20世纪30年代,全省森林覆盖率仅为8.0%”[1]。“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华的程度不断加深,甘肃省位于西北内陆,战略地位上升。国民政府官员、农林业专家到甘肃省进行考察,开始重视甘肃省经济、社会建设和发展。
1936年7月12日,实业部中央模范林区管理局局长皮作琼到达甘肃省,带来了实业部所起草的《西北造林计划纲要草案》,与甘肃省会造林委员研讨后,确定甘肃造林工作直接由甘肃省会造林委员会办理造林相关工作,以此来保持甘肃省造林的独立性。甘肃省会造林所需要的经费由实业部和甘肃省省库共同拨款,其中沿黄造林经费一开始规定由省库支出8 037元,后又有实业部预计“在沿黄造林协拟款6 000元”[2],共计14 037元。
1937年6—7月,实业部再次派皮作琼到陕甘洽商西北造林事宜。计划从1938年开始,正式进行西北陕甘地区植树造林工作。“西北造林,自本年起切实筹备进行,限期制定调查等报告与计划,期于明年度开始实施”[3]。
1938年3月,甘肃省建设厅对沿黄造林的部门进行调整,确定成立甘肃省沿黄造林办事处。4月1日,甘肃省沿黄造林办事处正式成立。然而,沿黄造林办事处成立后并没有发挥多大的作用,一直到1940年甘肃省沿黄造林工作,因为人力、经费短缺,以及甘肃省建设厅的不重视,造林工作“粗具规模,而根本大事,未能展开”[4]。
1940年11月,出于战略目的考虑,国民党政府决定改组甘肃省政府。此时正是中国全面抗战的中期,国民政府首都已经迁至重庆,西北是当时的抗战大后方,作为地理位置中心的兰州战略位置更加重要。故当时国民党政府喊出了“开发西北”的口号,极力稳定和加强在甘肃的统治[5]。1940年冬天,著名农业经济学家张心一先生担任甘肃省建设厅厅长,改进农林系统,甘肃省农林建设工作取得实质性发展。
“1942年,张心一先生主持扩大组织甘肃省会造林委员会”[4],甘肃省会造林委员会研究甘肃省植树造林的工作时,提出黄河贯穿甘肃省中东部区域,“沿黄河造林极为有利,榆中、靖远、皋兰、永靖、景泰等县均有宜林空地”[6]。之后省会造林委员会制订了甘肃省五年造林计划,沿黄河两岸造林就是造林计划中一项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因为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所限,甘肃省沿黄造林工作的具体实施范围,始终在兰州市区及周边县城之内。
2 民国时期甘肃省沿黄造林的具体措施
1943年2月,根据甘肃省会造林委员会制定的五年造林计划草案,兰州市政府和造林委员会进一步规划了兰州市区内沿黄河两岸造林的范围、枝干来源等内容:
计划中对兰州沿黄造林的范围有明确的规定,“沿市区内黄河两岸插植杨柳枝条,河长28 km,沿两岸,每隔一公尺各植三行”[7]。经省会造林委员会调查,兰州市区内的杨树、柳树数量较少,能够被砍伐的数量不多,不足以支撑沿黄造林所需要的杨、柳树的枝干。所以剩下所需要的杨柳枝干要到市区附近各地及黄河上游运输条件便利的地方采取。同时兰州市政府和造林委员会还规定了1943年沿黄造林所需采集杨柳枝干的数量,“一共需要35 000株,其中蘭州市区内采用15 000株,市区外采用20 000株。采集杨柳枝干的费用由兰州市政府及各县政府支付,而且不能讨价还价”[7]。
沿黄河两岸春季造林的时间适宜在春天地皮解冻后到树木发芽前的这一段时间内进行。根据兰州市区的气候,大约在3月中旬至4月中旬之间,保证树木的成活率。
造林委员会制订了各区域栽植株数的总体计划:“东南区、西南区、东北区、西北区各栽植6 000株,河滩区栽植11 000株”[7]。考虑到黄河两岸的地形参差不齐,所以植树时不能强行要求单位面积内栽植树木的数量;而是要因地制宜,在能够栽植的地带尽量多地栽植树木,不能栽植的地带,不要强行栽植。甘肃省会造林委员会计划在未来5年内有步骤地推进沿黄河两岸的造林工作,1943年先在比较容易植树的地带植树造林,之后陆续向其他区域逐步扩展。
1943年春季,根据甘肃省会造林委员会的规划,兰州市各单位、个人在沿黄河两岸开展了植树造林工作。根据实际情况,采集各地的杨柳枝条共计22 000株,远没有达到造林计划中35 000株。各单位发动职工参加植树造林,“为职局发动警员参加春季沿黄造林”[8]。
此后的几年,甘肃省会造林委员会每年春季和秋季都会继续开展沿黄河两岸造林的工作。在造林结束后,造林委员会还会不定期或定期的检查树木的成活率,分析造林成活率高低的原因,为下一次造林工作做准备。
3 民国时期甘肃省沿黄造林的成效
沿黄河两岸造林后,造林委员会多次考察树木的成活数量。1943年5月底,沿黄造林委员会会同兰州市警察局检查了春季造林的成活数量,“树木共成活9 090株,占原种植数目的41%”[9]。根据调查总结,所栽植树木死亡的原因主要有土壤含碱度高、被人摇动、缺乏灌溉、树木枝干太细嫩等。为了保护存活下来的树木,甘肃省政府委托周围的机关单位、学校、军队对剩下的树木加以保护。10月,甘肃省会造林委员会再次审查统计了1943年春季沿黄造林的成活率,此时成活的树木仅有5 668株,“成活率为25%”[10]。
1944年5月,甘肃省会造林委员会统计了1944年春季造林的植树造林情况。“沿徐家湾、庙滩、雁滩、中河滩东等区域的黄河两岸,栽植了6 500株”[11]。1944年秋季,造林委员会再次审查了兰州市1943年秋季和1944年春季的造林情况,相比1943年春季造林成活率有所提高,但是依旧很低。而这一次成活率低的原因主要是1944年干旱少雨,降水少,树木得不到及时的浇灌,导致不少树木没有发芽,“其中以中河滩之成活率为最高”[12]。
针对植树造林成活率低、所栽植树木大量死亡的情况,兰州市政府、造林委员会除了补种死亡树木外,还使死亡的树木能够物尽其用。兰州市政府公开招标销售没有成活的树木,“签呈悉仰将砍伐树木悉数变价充作该市育苗费,并具报核查”[13]。将销售树木的资金用于继续购买新的苗木,减轻财政负担。
虽然从1943年开始,在甘肃省政府、兰州市政府和甘肃省会造林委员会的主导下,沿黄河两岸造林工作切切实实地开展了,各机关单位、学校、军队和人民群众都参与到了沿黄造林的工作中去。但是正如造林委员会每年审查统计的结果所呈现的那样,甘肃省的沿黄造林工作并没有取得多少成绩,而这样的结果是由很多原因共同造成的。
4 民国时期甘肃省沿黄造林没有取得成绩的原因
甘肃省沿黄河两岸造林工作从1943年到新中国成立前,成活率非常低,一直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主要是下面几个原因:
4.1 自然灾害频发
根据档案文献资料可知,1943年兰州市发生了一次洪水,冲走了许多春季沿黄河两岸种植的树木。1944年又发生旱灾,降水稀少,整个兰州市区内除中河滩树木成活率略高外,其他区域所种植树木因为没有得到降水和灌溉,甚至没有发芽。树木成活需要适量的水浇灌,但是几次旱涝灾害却没有使黄河两岸的树木得到应有的浇灌。
4.2 土壤盐碱化严重
兰州市位于黄土高原,本身土壤盐碱化严重,土壤中的盐碱影响树木吸收水分,对沿黄造林工作造成较大的阻碍。沿黄河两岸造林后,因为土壤中含有的高浓度盐碱,使树木无法吸收水分和土壤中的营养成分,也就无法正常生长。
4.3 路人摇晃树干及附近居民偷偷砍伐
沿黄造林的区域多位于交通便利的地带,行人也能很轻易地来到这些地方。处于玩乐或无意识,不少人会攀折树木,摇晃树干。刚刚栽植不久的树木在被攀折、摇动后,死亡数量势必增加。
居民偷偷砍伐树木作柴薪的情况不在少数。20世纪40年代兰州市煤炭价格不断上涨。从1940年5月一担(25 kg)3.1国币元,上涨到1945年6月的一担800国币元,“抗战时期由于通货膨胀日益严重,零售煤价迅速上涨,兰州1945年6月比1945年5月上涨了258倍”[14]。兰州市柴薪的价格也从而提高了几倍,1937年到1941年,仅仅5年时间价格从39元上涨到190元[15]。很多普通收入的人家根本无法负担如此高昂的煤炭价格。周围的民众自然会将目光转到周围的树木上。沿黄河两岸造林的区域主要在兰州市区内,不仅离民众距离近,树木多在地势开阔平坦地带,给民众偷偷砍伐树木提供了便利。
4.4 地方管理部门、监督人员不重视
虽然甘肃省造林委员会积极推动沿黄河两岸的造林工作,但是各部门并没有重视沿黄造林。很多植树造林的任务分配下去后,各单位、个人都没有认真对待。比如学校参加植树造林,开始还有一些老师学生积极倡导造林,但大部分师生态度漠视,时间久了大家都会失去积极性。
自然环境、天灾、管理部门和人员的不重视,在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下,民国时期甘肃省沿黄造林没有取得地方政府、造林委员会所期待的成果。
5 民国时期甘肃省沿黄造林的历史评析
虽然甘肃省政府、兰州市政府、甘肃省建设厅和甘肃省会造林委员会积极地推动沿黄河两岸的植树造林工作。每年春秋都进行植树造林活动,但很多工作最后都流于表面。
民国时期沿黄河两岸造林是当时甘肃省植树造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政府对甘肃省的环境治理和社会建设的重视。民国时期有一些有目标有志向的领导切实想要发展建设甘肃,但是已经被破坏的环境、民众思想上的落后、管理人员的不作为或消极态度,都使得当时的甘肃省造林建设举步维艰。
参考文献:
[1] 冯尕才,严耕.民国时期甘肃森林生态思想及其历史影响[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4):1-6
[2] 甘肃省建设厅.关于告西北造林计划草案意见的公函[R].1936年7月12日,27-1-533-2,兰州:甘肃省档案馆藏
[3] 实业部.关于派中央模范林区管路局局长赴陕甘洽商西北造林事宜的公函[R].1937年6月26日,27-1-534-1,兰州:甘肃省档案馆藏
[4] 罗舒群.民国时期甘肃农林水牧事业开发状况研究[J].社会科学,1986(3):97
[5] 张其遵.谷正伦在甘肃[J].贵州文史丛刊,2005(4):50-52
[6] 罗舒群.民国時期甘青宁三省林业建设论略[J].社会科学,1988(3):57
[7] 兰州市政府,甘肃省政府.关于发沿黄造林实施计划的训令[R].1943年2月3日,59-11-222-14,兰州:甘肃省档案馆藏
[8] 甘肃省政府.关于转告发动全体警员参加沿黄河造林植树成活的植树[R].1943年4月22日,27-1-519-2,兰州:甘肃省档案馆藏
[9] 甘肃省会造林委员会.关于报春季沿黄植树成活调查表的呈[R].1943年6月1日,27-488-11,兰州:甘肃省档案馆藏
[10] 甘肃省会造林委员会.关于报本年春季造林成活统计表的呈文[R].1943年10月22日,27-1-500-1,兰州:甘肃省档案馆藏
[11] 甘肃省会造林委员会.关于报本会本年春季植树工作统计表的呈文[R].1944年5月8日,27-1-500-6,兰州:甘肃省档案馆藏
[12] 甘肃省会造林委员会.关于报一九四三年秋季及一九四四年春季两次举行各项造林活动总成活统计表的呈[R].1944年9月28日,27-1-488-20,兰州:甘肃省档案馆藏
[13] 兰州市政府.关于报砍伐不能成活树木招商标售情形的呈[R].1948年1月30日,27-5-105-13,兰州:甘肃省档案馆藏
[14] 唐凌.抗战时期的中国煤炭市场[J].近代史研究,1996(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