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厢区初中学生体能现状调查及对策探讨
2021-09-12卢志勇
卢志勇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生体能提升对于培养学生身体素养、强化身体锻炼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初中生体能训练以引领性、思想性、实践性,成为推动教学任务完成不二选择。此前,福建省莆田市已经将体育成绩测试作为中考的重要内容。调查显示,应试教育背景下,城厢区西厝、埔柳、华亭园头中学等学校初中生对于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不足,对于体能训练积极性不足。
1 当前城厢区初中生体能现状及问题
1.1 多数学生不够重视,参与锻炼人数较少
调查显示,尽管福建省莆田市已经将体育成绩测试作为中考的重要内容,但是,应试教育背景下,城厢区初中生认知层次、重视程度略显不足,利用课余、假期参与体能训练的积极性明显不够,截至目前有效参与体育锻炼初中生人数占比不足一半。原因在于,一方面,家长对于学业成绩、学校表现等较为重视,他们普遍认为体育课程不重要,只要能够体测过关即可,没必要浪费太多时间在体育锻炼上。因此,他们宁可让学生参加钢琴、舞蹈、英语、绘画等辅导班,也不愿意他们过多把时间参与到学校体育锻炼中去。另一方面,在学校中,部分教师对于体育课的认知不到位,有的体育课程设置较为单一、老套,教学模式固定、僵化,不能有效对接当下初中生的兴趣爱好、身体素养和运动习惯,这也在部分领域导致成绩好的学生不参加,成绩较差但运动能力强的不愿参加体能训练。
1.2 锻炼频次低时间少,体能水平差距较大
调查表明,西厝中学、埔柳中学、华亭园头中学等几所中学,学生锻炼时间明显不足,学生体能补充提升办法不多。被调查同学中每周参加3次及以上锻炼人数还不到总人数的百分之十,每周参加1-2次人数占比不到百分之三十,剩下的次数最多1次。每次锻炼时长上,较多为1小时到一个半小时。力量、耐力、速度、柔韧性等锻炼项目都有,但针对性不强、项目单一。锻炼中大家更多是参与打篮球、踢足球、跑步等常规运动。对于锻炼更全面更有效的健美操、羽毛球、游泳等占比偏低。更为重要的是,由于缺乏必要的体能锻炼理论知识和实践指导,很多同学不懂得运动前正确热身和运动中的自我保护,在运动中导致肌肉拉伤或者膝关节扭伤以及其他运动损伤占比较高。
1.3 心理体适能认知不足,体适应整体能力弱
体能在初中学校层面存在模式为体适能,也就是个人对于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调查表明,当前城厢区初中学生和教师对于心理体适能的认知明显存在不足。有的学生根本不了解心理体适能的基本含义、内在逻辑和提升路径。而对于心理体适能的锻炼而言,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心理體适能训练的团队意识、集体观念不强,缺乏大局观和合作精神,存在运动品质重视不足、“以赛代练”实践支撑不够现象。
2 当前城厢区初中生体能提升的对策
2.1 加强宣传和制度建设,提高师生重视程度
一方面,要加强宣传引导。在学校中,要积极利用校园宣传栏、文化角、校园广播等方式,采取拉横幅、做展板、流动宣传、发放明白纸、专题讲座等形式,宣传体育运动的好处,讲解体能提升的科学方法,引导广大初中生积极参与到体育课堂、体育社团和日常运动中来,不断增加体能优化的知识。另一方面,要完善各种制度设置,尤其是要提高顶层设计的能力,不断明确发展目标,提高学生的忍耐力、速度、力量和灵活性。要成立由学校主要负责同志担任组长,分管校长担任副组长,体育教研组长和各年级体育教师担任组员的体能提升领导小组。
2.2 增强体能训练技巧,完善体能提升效果
对于体能训练重要性的反复讲解,中学生习得的不仅仅是肌肉记忆和头脑碎片,更多地是对于体能与体适能塑造的深层次理解。体育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巧妙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向学生展示作品内容。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理解去重新锻炼并反复锤炼体能训练内容,并表达自身的理解,教师及时进行指导,不断升华体能训练的理解深度。
2.3 加大精神文化建设,提升体能运动能力
一是强化体能训练意识,明确规则体系,强化制度约束,完善硬性规定,并将上述规定自觉转变为日常生活学习的习惯。二是强化相应精神气质的塑造。体能训练是一项个人行为,也是一项集体性、团体性行为。它在注重个人锻炼能力的同时,也强调团队意识、大局观念、合作品质,要求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和工作作风,不断提高学生的认知意识、认知能力、适应发展的品格。三是增强能力提升。体能训练并非单纯的为了锻炼而锻炼,它是在通过锻炼提升学生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尤其是,通过体能训练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突破自我、提升能力、更快发展的效果,能够提升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的进取精神,能够完善积极作为、争取胜利的向上态度,能够提高学生面对成功时喜悦和淡定,能够增强学生复盘和总结能力,对于以后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课题:城厢区初中学生体能现状调查及对策探讨;课题编号:CXKT202008。
(作者单位:莆田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