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WOT分析的珠三角森林生态廊道提质对策探讨
2021-09-12刘碧云
刘碧云
摘要:建设珠三角森林生态廊道有助于构建粤港澳大湾区生态安全屏障,是建设高品质森林城市群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区域生态一体化的主要途径。在论述森林生态廊道的基本概念、类型及划分标准和总体布局的基础上,对珠三角地区森林生态廊道进行SWOT分析,从森林质量提升、裸露地复绿、裸露地复绿、协调生态保护与惠民目标等方面的为珠三角森林生态廊道整体提升提出对策。
关键词:森林生态廊道、SWOT、珠三角地区、区域协调发展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 Forest Ecological Corridor integrates the ecological security barriers of 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It is an inherent requiremen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 high-quality forest city cluster and the main way to promote regional ecological integration. Based on the basic concepts and types, delineation standards of forest ecological corridors, and overall layout of forest ecological corridor, SWOT analysis of forest ecological corridors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was proposed.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overall improvement of the forest ecological corridor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from the aspects of forest quality improvement, bare land restoration, and coordination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the goal of benefiting the people. Keywords:forest ecological corridor, ecological security, regional integrati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服务的主体,其安全性和完整性对人类的福祉有重要影响[1]。目前,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森林城市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搞好城市内绿化,使城市适宜绿化的地方都绿起来;搞好城市周边绿化,充分利用不适宜耕作的土地开展绿化造林;搞好城市群绿化,扩大城市之间的生态空间”。
珠三角城市群作为我国第一个建设的国家级森林城市群,仍存在生态破碎化、区域连通性不高等問题。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及珠三角森林生态廊道建设的推动下,珠三角地区的生产、生活及生态空间质量将同步提升,抢抓“森林生态廊道”建设的重大机遇,以期通过森林生态廊道的规划建设而有效加强粤港澳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改善生态环境系统,构建粤港澳大湾区生态安全屏障。本人基于SWOT分析珠三角森林生态廊道,针对性的提出提质对策。
1珠三角森林生态廊道内涵及布局
森林生态廊道可按照等级和规模划分为省级森林生态廊道、市级森林生态廊道和县级森林生态廊道[2]。珠三角森林生态廊道作为省级森林生态廊道,是指在珠三角范围内,联通森林、绿地和湿地等自然资源串联分散的自然斑块的带状生态空间。其按照资源要素可划分为山脉森林生态廊道、河流森林生态廊道、道路森林生态廊道。具体的划分标准如下:
表1森林生态廊道定义及划定标准
类型 定义 划定标准
山脉森林生态廊道 利用珠三角的地形、山体和城市空间分布特点,形成连接野生动植物聚集生态区域的面状空间结构。 (1)为连接相对连片的大型山体的带状区域;
(2)连接野生动物的重要聚集区域和物种多样性高、种群数量大的区域;
(3)山体海拔大于 500 米;
(4)总体平均宽度 2 公里。
河流森林生态廊道 依托西江水系、北江水系、东江水系、珠江三角洲诸河干流走向,将珠三角东、西部山区丰富的生境阔展至中部。 (1)河流两侧水岸线至第一层山脊线或平原区500米之间范围;
(2)有一定的生境丰富度;
(3)总体平均宽度 1 公里。
道路森林生态廊道 走向呈收束状由珠三角东西两侧向中部延伸,引入山区丰富野生动物资源,通过廊道增强区域生物多样性,达到串联相互阻隔的野生动物栖息地,疏通迁徙路径的作用。 (1)道路两侧至第一层山脊线或平原区 250 米之间范围;
(2)长度 50 公里以上跨市域的林带;
(3)总体平均宽度 500 米。
森林生态廊道节点 能为生态廊道提供野生动植物种源的区域,主要为野生动物的集中分布地,如野生动植物物种多样性丰富度高、种群数量大的繁殖地、越冬地和栖息地等。 (1)野生动物重要聚集地、物种多样性高、种群数量大的区域或野生动植物迁徙或传播过程中重要的停歇地、并具有一定的生境丰富度;
(2)均匀分布,相对独立的山体;
(3)山体海拔大于 200 米。
珠三角森林生态廊道共有11条重要森林生态廊道,即“两山”大尺度森林生态廊道、“四江”中尺度森林生态廊道、“骨干路网”小尺度森林生态廊道和“多点”等森林生态廊道重要节点的森林生态廊道布局。珠三角森林生态廊道的建设有助于优化城市森林生态网络,缓解城市生态破碎化问题,提升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模式[3]。
2珠三角森林生态廊道的SWOT分析
2.1优势分析
2.1.1绿色通道建设成绩斐然
近年来,珠三角各市相继开展了以公路、铁路、河流网络等沿线绿化为重点的绿色通道建设,大力开展了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和低效林改造,改造提升和新建高速公路、铁路、国道、省道、县道和乡道等“绿色通道”共计4049.7公里。交通主干道两侧林相景观得到明显的改善和提升,完成沿海基干林带347公顷,沿海纵深防护林5600公顷,初步建立起覆盖全省的绿色通道景观网络,提高了珠三角地区森林质量,为珠三角地区森林生态廊道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2.1.2生态空间建设效果突出
珠三角各市推进生态空间建设,积极发展以林木为主的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小区等绿色生态空间,加强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保护与修复。同时,不断扩大生态系统的保护范围,使其生物多样性、原真性和特有性得到最大化的保护。
2.1.3山地造林绿化成效显著
珠三角大力开展城市周边山体林相改造及碳汇造林工作,改变了山地林相单一的局面,提升了山体森林景观效果。同时,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与稳定度得到进一步完善,使其更好地为野生动物迁徙服务。
2.2劣势分析
2.2.1生态破碎化趋势明显
在近年来的城市高速发展下,珠三角部分生态空间破碎化日趋严重,生态系统整体性和连通性有所减弱[4]。2010至2020年,珠三角区域森林覆盖率由57.00%下降至54.66%,森林景观斑块增加2.1万个,森林景观斑块破碎化指数(景观破碎度)由1.35 提升至1.48。破碎化过程导致生境破坏、生物多样性降低、屏障效应及地区污染。未来,珠三角地区的城市化建设仍处于持续发展趋势,珠三角的生态环境保护将持续面临挑战。
2.2.2森林质量有待提高
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珠三角的森林资源虽然在数量上实现了较大的增长,但森林的总体质量却一直不高。就乔木蓄积量来说,区域乔木林林分平均蓄积量约40立方米/公顷,比全省平均水平低4.47立方米/公顷,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据调查,珠三角主要森林生态廊道范围内乔木林公顷蓄积量低于40立方米占乔木林地面积的46.56%,林木仍处于中幼龄阶段,中幼龄林占乔木林地面积的57.96%,林分质量有待提升。其次,森林结构缺仍需进一步优化合理。水系、交通沿线省级森林生态廊道范围内森林群落结构较为简单,树种结构缺乏合理规划,林相层次单一化明显,呈现为“五多五少”现象:即中、幼林多,近、成、过熟林少;纯林多、混交林少;针叶林多,阔叶林少;单层林多、复层林少;低效林多,优质林少。阔叶林面积仅占 21.72%,这种状况将会导致森林的生态防护功能减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下降。同时,森林也较容易遭受病虫害和森林火灾的威胁,严重制约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2.3机遇分析
2.3.1政府高度重视
2015年全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中高度重视可持续森林管理,国家和广东省政府重视森林城市的建设,注重强调森林生态廊道建設。国家林业局出台《关于着力开展森林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林宣发〔2016〕126号),要求加强城市群生态空间的连接,构建互联互通的森林生态网络体系,依托区域内山脉、水系和骨干道路,建设道路林网、水系林网和大尺度片林、贯通性生态廊道,实现城市间森林、绿地等生态斑块的有效连接[5]。
2.3.2规划持续引导
广东省林业局发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生态安全体系一体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要集中解决突出生态问题,加大生态建设力度,提升区域生态保障能力,并通过不断加快推进森林生态体系建设,不断加快推进城市森林绿地建设,不断加快推进道路绿网建设等途径有效实现珠江三角洲地区生态安全体系一体化。《珠三角国家森林城市群建设规划(2016—2025年)》提出通过建设山脉、水系等大尺度的生态廊道,以及路网、水网、林网等小尺度的生态廊道,保护和恢复山水林田的自然生态关系,逐步实现生态系统的有效连接。
2.4威胁分析
珠三角地区城市化进程仍在继续,人类需要大量的生存生产空间,这必将与森林生态系统保护产生矛盾,如何把握好森林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整体关系,解决其之间的矛盾,是建设森林生态廊道的焦点问题[6]。
3珠三角森林生态廊道规划建设对策
3.1森林质量精准提升
针对森林生态廊道建设范围内大面积人工针叶、阔叶纯林、部分低质低效林存在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低、森林景观单一等问题,按照近自然经营理念,全面保育天然林,科学经营人工林,依据森林类型、立地质量、发育阶段和主导功能,准确诊断、精细规划、定向施策,通过实施封育改造、补植改造、调整树种改造、更替改造等综合改造措施,主要措施有:人工针叶、阔叶纯林质量精准提升,低质低效林改造和灌木经济林改造[7]。
3.2裸露地复绿
针对生态破碎化的现状,对珠三角森林生态廊道范围内裸露地采用一定的技术方式进行自然群落的人工营造,对于已经破坏的生态景观进行复绿,使得生态系统的功能得到恢复,主要措施为破损山体边坡复绿、弃置地复绿。
3.3协调生境保护与惠民目标
针对生态保护与人类需求之间的发展矛盾现状,主要从加强栖息地保护和绿道建设、湿地植被恢复和城镇村庄绿化美化几方面来改善:
3.3.1加强栖息地保护和绿道建设
加强对栖息地的保护修复,增强生态空间的连通性,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和迁徙通道,减弱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对野生动物的屏障效应,保障野生动物的生存权利,从而达到保护物种多样性的目的。根据珠三角地区野生动物种群习性、栖息地特征及破碎化程度和典型野生动物扩散、迁移、觅食和繁殖的特点,分为两栖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等栖息地生境保护模式,另结合人们对于自然体验的需求,建设绿道,有效连接各类自然保护地,实现生态惠民目标。
3.3.2湿地植被恢复
对珠三角森林生态廊道范围内的河流型森林生态廊道及重要湿地生态节点进行湿地植被恢复。通过采用取营建亲水净化带、近水缓冲带和近堤生态带三种湿地植被恢复技术措施,使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生态学潜力尽可能恢复到原有水平或达到更高的水平,重塑滨江湿地生态系统,形成区域内生物的多样性和稳定的水生态系统,提升湿地景观效果,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8-9]。
3.3.3城镇村庄绿化美化
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有效平衡生态资源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重点提升森林生态廊道沿线的城镇村庄绿化美化水平,形成绿色斑块,构建“以带串群”的格局,保证森林生态廊道的完整性和联系性。依托城镇村庄现有资源,拓展绿化空间,加强地方风貌保护与规划管控,推进村庄环境、景观、产业和内涵提升,将乡村绿化美化与旅游发展、林草产业发展相结合,改善城镇村庄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实现庭院与宅间绿地绿化、道路绿化、水旁绿、公园绿化,建设公共休闲场所,满足居民休闲游憩的生活需求,结合地方特色发展森林观光、林果采摘、森林康养等乡村旅游项目,带动农民增收致富[10]。
4结语
本文在阐明珠三角森林生态廊道内涵和总体布局的基础上,分析了其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的现状情况,从整体格局入手,按照“山、水、绿、棕”四大生态要素类型,提出提升珠三角森林生态廊道规划建设的相应对策,以期有效提高珠三角整体生态质量。目前,珠三角地区建设条件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仍存在较大的挑战。因此,落实珠三角森林生态廊道的建设需以自然为本,将生态摆在优先地位;以保护为主,以可持续发展为目的,采取自然资源集约利用模式,科学合理开发和利用森林及资源,协调好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的关系。此外,在规划建设中需秉承“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通过构筑网络化的廊道系统,努力实现区域自然板块的互联互通,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的连通性。过优化区域生态环境,为市民创造一个舒适宜人的环境,满足人们不同文化和生活需求,让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的理念深入人心,建设美丽绿色中国。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邹文涛、何友均、叶兵、赵晓迪、许单云、肖仁乾、段艺璇. 基于InVEST模型的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研究进展[J]. 世界林业研究, 2020, v.33(04):21-26.
[2] 肖化顺. 城市生态廊道及其规划设计的理论探讨[J].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2005,(02): 15-18.
[3]张远景, 俞滨洋. 城市生态网络空间评价及其格局优化[J]. 生态学报, 2016, 36(21): 6969-6984.
[4] 李志華, 甘静静, 陈溪路, 等. 长株潭国家森林城市群建设策略研究[J].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2019, 38(04): 13-17.
[5] 武建雷. 如何加快推进森林城市建设[J]. 云南林业, 2017, 38(03): 43-44.
[6] 谌礼兵. 森林资源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与协调措施探究[J]. 南方农业, 2020, 14(11): 53-54.
[7] 宋春滨. 上海市浦东新区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措施探究[J]. 华东森林经理, 2018, 32(04): 50-53.
[8] 王仁全. 滨江湿地不同造林绿化模式生态修复技术比较[J]. 南方农业, 2019, 13(03): 54-56.
[9] 赵星, 曾光明, 刘云国. 耗散结构理论在湿地生态恢复中的应用[J].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4): 43-45.
[10] 徐敏.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社区体育公园规划建设管理的经验探索与思考——以珠三角地区社区体育公园为例[C]//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