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态翻译学在中西翻译研究中的学术定位
2021-09-12马丽娜唐莹
马丽娜 唐莹
摘要:生态翻译学是现代哲学、生态文明、文化发展促进下生成的一种前沿学科。越来越多的学者主动投入到生态翻译学研究的进程中,生态翻译学的发展水平逐年进步。但与此同时,也有学者通过深入挖掘生态翻译学的本质发现,生态翻译学只是单一的将翻译融入于生态系统中,翻译学与生态学之间的融合发展并不紧密。本文主要对于生态翻译学在中西翻译研究中的学术定位开展研究,旨在为有效促进翻译学领域综合发展水平的进步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中西翻译研究;学术定位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177(2021)11-0035-02
0引言
步入新时期以来,生态翻译学作为翻译学中衍生出来的一个新的分支,受到了许多学者的关注,但与此同时,许多学者也就这一领域的发展提出了相关疑问。本文主要对于生态翻译学在中西翻译研究中的学术定位开展研究,从生态翻译学对中西翻译学产生的影响入手,明确生态翻译学在世界翻译体系中占据的重要位置,从而有效促进翻译领域综合发展水平的进步[1]。
1生态翻译学的概念分析
大部分学者对于生态翻译学提出的疑问包括生态翻译学与翻译生态学有何不同、生态翻译学为何不能与翻译适应选择论等同以及其他相关概念之间的划分。在开展生态翻译学及其相关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在明确相关概念的基础之上,才能够挖掘更深层次的内容。首先,针对生态翻译学为何不能与翻译适应选择论等同这一问题,我们认为,二者之间有着诸多的共同之处,但翻译适应选择论只是一种基础理论,能够成为生态翻译学研究的着手点,而生态翻译学则是在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基础之上发展而形成的新的学科体系。其次,生态翻译学与翻译生态学侧重点有所不同,相对而言,生态翻译学更加侧重于翻译学,而翻译生态学则更多的是指从翻译学的角度出发,开展对于生态学的研究。最后,生态翻译学衍生出的翻译生态实指和翻译生态喻指,更类似于中西文化对于生态翻译学的不同看法。总体来说,学者们之所以会产生较大的分歧,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人们在研究生态翻译学及相关理论的过程当中,所使用的概念及名称未能统一,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理论内容也在不断丰富,各项内容的覆盖面有所交叉。在未来各项研究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我们还需从把握最根本的理论入手,构建起更加完备的生态翻译学理论体系[2]。
2生态翻译学理论体系的建构
众所周知,由于历史文化和思想态度存在差异,中西文化的格局和内容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久而久之,这种多元化的差异逐渐演变成国学与西学之间的差异。
作为中华儿女,我们从小就受到儒家思想中的仁义教育的影响,道家的无为自化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许多人甚至将佛家思想视为自己的信仰,另外许多文学著作中蕴含的深刻思想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也绽放出了与众不同的光彩。反观西方文化,西学更加倡导理性思维,无论是神学研究、哲学研究,还是更加注重思维和逻辑的技术研究和科学研究,都体现了理性的态度。如果说国学文化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各种思想交互错杂,独立存在,又紧密相关,那么西学中的理性思辨则被隔离在科学体系之外,形成了与其他研究内容不相容的结构体系。从西方学者的角度上来看,围绕着翻译学开展的研究所构建起的理论体系,主要由最基本的理论、描写理论以及应用理论三大部分共同构成。其中,最基本的理论顾名思义就是指围绕着翻译核心理论开展的研究,描写理论则是对于各类翻译方法的研究,应用理论则更加侧重于对于翻译形式和翻译内容的研究,翻译学当中的选理性研究由于与现代翻译领域的研究脉络不相适应,已经不再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2]。
相对来说,生态翻译学的理论建构与国学研究体系有着诸多相似之处,因此也体现出了国学文化特色和传统文化特色。在最初着手对于生态翻译学开展研究之际,胡庚申教授将读者反馈与事后追惩的研究思路有机结合在一起,为生态翻译学领域的研究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同时,胡庚申教授也鼓励广大学者及翻译人员们主动汲取适应选择策略的优势,探寻更加有力的翻译之法。针对生态翻译学中所提出的“宏观-中观-微观”理论,将其融入到研究体系中能够为后续翻译学领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众所周知,生态学领域的研究至今已经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果,且研究水平逐年进步,无论是西方具有代表性的生态理念,还是融入了中国传统思维的生态理念,都能够为生态翻译学未来的发展提供依据。
总体来说,生态翻译学理论体系的构建能够为后续生态翻译学的研究提供更多可能,也能够为翻译学领域的进步奠定基础,生态翻译学理论体系中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国传统思维影响下的生态理念,集中西译学之长,采用创新性的研究方法,体现了生态翻译学独具特色的理论优势。
3生态翻译学对中西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3.1生态翻译学对中国传统生态智慧及传统翻译学的继承与发展
追溯生态翻译学的源起,从达尔文主义生物进化思想为出发点,结合生态学的发展视角,形成了新的翻译学科。生态翻译学看似与中华传统文化并无本质上的关联,但深入挖掘其核心内涵,却能够发现,生态翻译学在不断传承与研究的过程中,早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形成的紧密的内在联系。具体来说,首先,生态翻译学中对于“人”的看法与中华传统文化中对待“人”的态度基本一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倡以人为本,将人作为各项活动开展的主体,而生态翻译学以鼓励我们能够尊重翻译者占据的主导位置,围绕着翻译者落实各项翻译工作,缕清翻译流程。其次,生态翻译学中对于翻译生态系统的概念的确定,已经不再局限于最基本的生态领域,而是从生态链条出发,逐步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伸,既融入了丰厚的文化底蕴,也渗透了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值得注意的是,生态翻译学的理论建构不能只是一味地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理论观念,还应当注重传承传统文化思想,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与时俱进的创新[3]。
我国著名的翻译家、教育家严复曾说,译事三难:信、达、雅。即忠实、顺达、文雅。众所周知,汉语语言文化内涵深厚,很多时候只是一个单一的文字就可能蕴含多种不同的意蕴,因此难免会出现解读错误的情况。我们可以将严复先生提出的“信”,理解为对原文的直观传译,等同于以译者为主导开展的翻译活动。“达”体现的是文质相兼的态度,重在体现翻译者在开展翻译活动的过程中选择的翻译策略。“雅”在生态翻译体系中则体现为翻译者在翻译文章时选取的语体种类。生态翻译学对中国翻译学思想的传承,总体来说主要体现在,翻译者主导作用的发挥、翻译方法的选取以及对现代翻译领域发展形式的适应。
3.2生态翻译学对西方翻译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生态翻译学对西方翻译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主要体现在选理论视域继承和超越。首先,翻译者占据着重要的主导地位。随着时代的发展,西方翻译学领域的研究也体现出了不同的侧重点,从最初的以语言学转向为主,主要围绕着文本中的内容进行翻译,而忽视了译者的作用,到现如今的重视译者的主体地位,估计译者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提高翻译质量,在这一过程,中西方翻译学思想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其次,在翻译生态环境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下,中西方的生态文化思维都逐步融入到翻译学领域当中,其中西方生态学重点关注生态环境的变化,围绕着生物链、生物领域的平衡发展等内容开展研究,这种思维也渗透到了翻译生态领域当中。无论是文化生态环境还是社会生态环境都是影响生态翻译学发展的主要因素,未来生态翻译学领域的研究和发展需要集合中西文化的智慧,找準在中西翻译研究体系中的学术定位,才能够带动翻译领域和学术领域综合发展水平的进步[4]。
4总结
综上所述,生态翻译学的发展是翻译学领域不断进步的大势所趋,中西文化和中西生态学理论都是生态翻译学研究和发展的基础,只要中西文化的研究和发展不停歇、中西生态学理论的研究不停滞,生态翻译学发展就不会缺少支持。针对当前阶段生态翻译学研究过程中存在的几大歧义,未来我们还需着手开展更深层次的研究,明确界定生态翻译学体系中的各个概念,汲取中西文化中的优势,形成更加完备的生态翻译学理论体系,开拓与时俱进的生态翻译发展道路,带动翻译领域和文化领域的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孟凡君.论生态翻译学在中西翻译研究中的学术定位[J].中国翻译,2019(4):42-49.
[2]刘曌龙,商瑞芹.中国译学语境下的生态翻译学构建:融合、创新与问题[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4):50-56.
[3]吕绮锋.翻译活动之中译者的功能:以生态翻译为中心[C]//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2011.
[4]毛玉坤.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翻译教学模式实证探讨[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6(8):125-126.
(责编:赵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