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消防救援队伍体能训练伤病的防治对策

2021-09-12马骏

消防界 2021年14期
关键词:伤病体能训练消防

摘要:消防救援队伍作为应急救援的主力军和国家队,承担着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这也就要求消防救援队伍必须具备过硬的体能素质作为支撑。但是,由于部分消防指战员对于体能训练伤病的原因及防治措施认知不足,不仅对训练成绩造成了影响,更使得广大指战员身体健康受到了一定的伤害。本文简要介绍几种消防救援队伍体能训练中比较常见的训练伤病,分析造成伤病的主要原因,并具体探讨相应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消防;体能训练;伤病;防治

改革转隶以来,随着消防救援队伍体能训练科学化的深入与普及,体能训练健康保护水平逐渐提高,对提升队伍战斗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训练伤病的发生率下降幅度还不够明显,危及生命的训练伤病依旧不时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队伍训练进程,打击了指战员的训练热情[1]。根据当前消防救援队伍基础体能和应用体能实际,要进一步降低体能训练伤病发生率,提高伤病员的康复效果训练,应当从预防和妥善处置训练伤病上展开分析。

一、对训练伤病的认识

训练伤病是指训练直接或长期积累导致参训人员的组织器官功能障碍或病理改变的疾病[2]。主要可归纳为运动性创伤和运动性疾病。一般情况下,运动性创伤发生率较高,但所产生的危害相对局部,运动性疾病发生率很低,但带来的危害却极为凶险。

(一)运动性创伤。消防救援人员发生训练伤病主要包括皮肤撕裂伤、擦伤、腕和踝等关节扭伤、腿和腰部肌肉等损伤、肌腱韧带损伤、椎间盘突出、骨折等,从运动医学的角度,以上损伤可称之为“运动性创伤”[3]。据统计,笔者所在的支队全体指战员有35.8%在训练中产生较为明显的运动性创伤,其运动创伤部位概率统计表见图1,其中比较严重需进行手术治疗的创伤以膝盖交叉韧带撕裂居多,占全体指战员总数的2.6%。

图1消防指战员运动创伤部位概率统计表

(二)运动性疾病。运动性疾病是指对运动刺激不适应或运动安排不当造成体内功能紊乱而出现的疾病、綜合征或异常的现象[4]。比较常见的运动性疾病包括运动性心律失常、运动性中暑、运动性蛋白尿、运动性血尿、运动性高血压、运动性晕厥、运动性哮喘等。特别是运动性猝死、运动性肾衰竭等少数病种虽然发病率很低,但致死率却很高[5]。近年来,随着队伍全员岗位练兵工作的开展,训练量持续增大,而训练伤病防治的手段又有所欠缺,导致运动性疾病在全国各地此起彼伏,一般多发于跑步类训练中。

二、体能训练伤病的原因

训练伤病直接影响消防指战员的身体健康和训练效果,分析和概括训练伤病的原因是开展好体能训练的重要内容。

(一)训练心理因素。训练的心理因素在训练实践中形成和体现,并调节着体能训练实践。心理素质差容易引起许多心理问题,具体表现为:一是训练期望值过高。在训练中,不能客观冷静地分析个体在各个科目中的水平能力,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对训练难度判断不准确,从而引起急躁、急于求成的心理,特别是训练场上出现盲目攀比的情况下,非常容易造成训练伤病。二是自主性较差。自主性是行为的内驱力,是训练热情的源泉。训练中自主性不强,会对训练掉以轻心、麻痹大意,造成热身不充分、注意力涣散、大脑皮质不兴奋等后果。三是自信心不足。例如在单人操作六米拉梯、挂钩梯等技能操法,以及一些合成操法科目训练中就非常容易操作失误引起失败,引发其他人的嘲笑和讽刺,导致自信心更加缺失。四是缺乏心理引导。组训者应该了解每一名参训人员的体能特长和短板,掌握每个人在训练中的心理特点和规律,并进行恰当、及时的指导和鼓励。

(二)人员生理因素。不同参训者的身体素质存在一定的差异,部分身体素质相对较差的指战员在体能训练过程中出现伤病的概率要远远高于身体素质良好的指战员[6]。一是出现在新消防员当中。由于在招录之前大部分社会青年从未接触过高强度的训练,身体素质较差,招录后集训期间又进行不间断的高强度训练,部分消防员难以有效适应,在训练过程中比较容易出现伤病。二是在考核中很多老同志抱有一种背水一战、“拼一把”的心态,而平时又没有养成锻炼的习惯,身体素质跟不上、运动理论不了解、考前热身不充分,在低水平、高目标的盲目冲动下极易产生危险后果,轻则对韧带、肌肉等组织造成损伤,重则造成心梗、肾衰竭、热衰竭等难以挽回的症状。

(三)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对训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气候因素。例如低温天气时容易出现韧带、肌肉活性低而引起拉伤,裸露皮肤造成冻疮等现象;高温天气容易引发疲劳、注意力降低、热衰竭等现象;在空气湿度大的环境中训练可能会引起风湿、关节炎等症状。二是场地器材方面。由于队伍职能要求,基层消防队站一般位于城市中心区域,由于土地资源缺乏,部分队站场地狭小、训练设施简单、部分器材老旧损耗等情况普遍出现在各队站中,在这种训练条件下很难满足指战员身体素质全方面发展和提升,从而造成身体素质的某部分“短板”,引发训练伤病。

(四)组训因素。消防救援队伍在训练中出现伤病的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训练因素,从目前消防救援队伍体能训练的现状调查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原因:一是组训方法不科学。人体的基本运动素质包括速度、耐力、力量、灵敏和柔韧,消防救援队伍的各类体能科目都是以一种素质为主、多种素质为辅的体现。组训如果不根据各项素质能力和状态科学开展训练,就会很容易造成损伤,例如翻轮胎时容易出现动作变形导致该练的腿部力量练不到,反而伤到腰肌。二是训练指标不合理。训练量设置不合理会导致过度疲劳的情况下出现损伤,强度控制不当则容易出现局部肌肉负荷过大的情况,例如常见的膝盖交叉韧带撕裂多发于长时间训练或负重训练的情况下。另外,训练方法和模式过于单一还会导致参训人员产生厌烦和恐惧情绪,打消参训者的训练热情。三是组训前后活动不充分。在训练前认真做好热身活动非常有必要,否则无法使循环、呼吸等系统及相关肌肉的机能水平提高,中枢系统得不到刺激,身体灵活性得不到提高,极易在训练中造成运动损伤。目前很多消防救援队伍在训练前的准备活动只是简单的慢跑和肢体操,而且大部分开展肢体操动作不规范、与接下来所进行的科目结合不紧密,导致准备活动流于形式,达不到应有的效果。体能训练是“训练——疲劳——恢复”的循环过程,在训练结束后不进行合理放松,会导致因训练而产生的肌肉僵硬和酸痛等得不到及时消除,逐渐积累而发展成肌肉损伤,这是导致运动创伤,特别是过劳损伤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肌肉僵硬和酸痛的情况下继续开展训练,会导致肌肉效能无法发挥,关节负荷增大,从而引发关节、骨骼相关的训练伤病。

(五)康复因素。康复治疗对于很多伤病患者至关重要,但是康复治疗在消防救援队伍中很难得到推广和落实。主要原因如下:一是当前消防救援各级队伍普遍存在人员编制不足的情况,因此“轻伤不下火线”是各级队伍,特别是基层队站中的普遍现象,很多伤病患者在康复过程中还要担负繁重的出警任务。二是对康复治疗的认识不足。特别是针对腰肌劳损、骨膜炎等慢性病症,前期发病时没有进行适当的治疗和训练调整,导致病症随时间愈加严重。三是康复条件达不到。由于康复治疗专业性较强,各级消防救援队伍又比较分散,因此不具备队伍内部设置康复治疗相关师资力量的条件。由于康复治疗的缺失,很多指战员存在“小伤变大病”的现象,特别是体现在关节畸形、肌肉挛缩等方面,还会由于长期伤病,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

三、应对和预防训练伤病的对策建议

(一)适当心理干预。一是引导指战员需要充分认识到体能训练的重要性[7]。虽然先进应急救援技术设备能够使消防救援队伍战斗力得到提高,但是基于“全灾种、大应急”的形势下,各类灾害事故的处置对于指战员的体能要求也更加严格,消防员只有端正体能训练思想,才能将主观能动性充分全面发挥出来,使训练效果有显著提高,更好地满足实际救援需要。二是在训练中实时辅助进行心理调整。组训者要在训练中能够优化训练氛围,减轻训练过程中的心理压力,同时善于发现、总结参训人员的心理问题,及时进行心理咨询和调整,确保参训人员能够以稳定的心态和饱满的情绪投入到训练中,当发现确实难于参训的高危个体时,应适当停止这类人员的训练,避免训练引发更严重的后果。

(二)注重科学组训施训。对体能训练队伤病预防要有正确的认识,用科学训练的方式进行预防和应对。但是,当前各级消防救援队伍开展体能训练的方式大都是对照科目反复实施,很难做到根据科目开展改进性和针对性的训练,例如针对负重五公里跑的训练方式就是多跑负重五公里,而不是根据该项目需要的耐力、核心力量、心肺能力针对性地开展训练。要改变这一现状,首先需要建立专门的培训考核机制,完善训练理论知识教育;其次要定期展开集中训练以及训练比赛等,交流训练实践经验。同时,各级消防救援队伍还应注意,在制定体能训练计划时,必须使训练计划与队站设施条件、日常执勤备战工作实际相结合,在充分利用现有设施装备的情况下,对日常工作和突发任务有充分全面的分析和考虑,制定出针对性的训练计划。

(三)重视训练器材的使用。消防救援队伍不但要重视在救援现场中的个人防护,训练场上的个人防护同样不可忽视。训练前应该对训练场地的设施器材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维修或叫停训练,减少器材缺陷导致的训练损伤。在训练中,应当根据训练科目、天气状况、运动特点和自身情况适当利用装备器材进行保护,例如手套、护腰、跑鞋等,特别是大负重情况下的训练科目中,一定要加强对腰肌和膝盖的保护。

(四)严格训前训后热身放松。进行体能训练时要有始有终,合理安排训练过程。一是在开始开展训练之前要进行准备活动,使参训者的体温升高,提高大脑兴奋度,克服内脏、肌肉、韧带等器官、组织的生理“惰性”,为接下来的运动做好充分的准备,这对于预防训练伤病具有极大的作用。特别要注意的是,准备活动应根据训练科目针对性开展,例如进行单双杠练习时,准备活动应侧重对上肢肌肉的拉伸,而进行跑动相关的科目训练时,则应注重下肢肌肉的拉伸和心肺活性的调动。二是训练中做好放松恢复。目前大部分指战员认为完成制定的高强度高质量的训练负荷,训练就算圆满结束了,殊不知“三分练习、七分放松”,在训练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疲劳,若进行不适当的放松恢复,长时间的疲劳累积很容易出现训练伤病。根据训练内容,适时将紧张状态的肌肉恢复到松弛状态,能够促使肌肉更好地休息和生长,从而在日后的训练中发挥更好的效能[8]。

(五)严肃康复规程。虽然目前在消防各级队伍中成立康复治疗机构并不现实,但是组训者和训练者都应该学习并掌握基础的康复治疗知识,并严格落实。一是保证伤病员的休息,特别是在训练场上、比武场上要坚决杜绝“轻伤不下火线”的头脑发热式冲动,一些简单伤病的情况下继续开展训练所导致的二次损伤,很容易成为一生都难以根除的“老病根”。二是积极通过康复运动进行治疗。康复并不是完全休息,适当的开展康复运动,可以避免受伤部位后继发生功能性障碍,积极预防肌肉萎缩、关节僵硬变形等症状,同时保证维持心肺功能和循环系统,促进康复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体能训练作为消防救援队伍全体指战员都必须参与的重要训练内容,训练的效果直接影响着广大指战员的身体健康和工作质量。当前各级消防救援队伍在体能训练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弊端和不足,无法有效规避各类训练伤病。因此要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结合当前消防救援队伍实际,正确认识体能训练中伤病防治的目的和意义,提高训练的科学合理性,同时要重视体能训练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完善训练规程,保证基层指战员在体能训练中取得理想的训练效果,更好地规避各类伤病,从而更好地坚持战斗力标准不动摇,满足新时代中国特色消防救援队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于晓华,史新中.当前部队军事训练伤病防治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J].东南国防医药,2012,14(05):472-474.

[2]曹春霞,李浴峰,谢长俊,等.武警某新训基地干部军事训练伤病知信行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07(01):16-18.

[3]袁学明.某部消防员训练伤的成因分析及其预防对策[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1,29(05):376-377.

[4]范丽萍,戴昕.浅谈部队体能训练伤病防治应注重的几个问题[J].课程教育研究,2014(12):22-23.

[5]李彬.对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工作的若干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4(12):21-22.

[6]慕帅.部队体能训练伤病防治应注重的几个问题[J].当代体育科技,2019,9(35):7-8.

[7]沈军.浅谈基层消防部队官兵体能训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消防界(电子版),2016(10):21+10.

[8]梁昭刚,杜江伟.疲劳对运动训练的指导性与影响[J].大同高专学报,1996(02):81-82.

作者简介:

马骏(1981.4—),云南普洱人,毕业于廊坊武警学院消防工程专业,现任云南省普洱市消防救援支队副支队长兼灭火救援指挥部部长。历任中隊排长、副中队长、大队防火参谋、总队战训处参谋、大队长、总队指挥中心副主任、支队参谋长、副支队长,从事灭火救援工作15余年,参与处置各类救援任务上百余次。先后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荣获过“5·12”汶川地震“抗震救灾先进个人”、云南省第四届“云岭消防十佳卫士”等称号。

猜你喜欢

伤病体能训练消防
消防员体能训练与应用
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能训练策略的分析
篮球运动体能训练理念创新
全国消防日11月9日
漫画说消防
消防也幽默
实效性视角下对警察体能训练的思考
青少年游泳运动员伤病及防护的研究
近两次乒乓球比赛器材的变化对运动员伤病的影响
莫让伤病成为一种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