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课程思政教师人才建设路径探索

2021-09-12李锦唯

经济研究导刊 2021年20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师

李锦唯

摘   要: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已然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设的新思路。为有效推动高校课程思政向思政课程建设拓展,教师人才建设至关重要。针对当前高校课程思政教师人才建设中面临的队伍结构有待优化、工作格局尚未形成等方面的现状,整合人才资源,充分发挥马院非马专业人才作用,构建顺畅的“三位一体”沟通工作格局、教学互通格局成为高校课程思政教师人才建设的着力点。因此,探索高校课程思政人才建设的路径对于高校思政工作建设的推进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师;人才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20-0077-03

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此基础上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将“深度挖掘高校各学科门类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作为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新意见。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已然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思路。

一、高校课程思政教师人才建设面临的挑战

习近平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2]为着力推动高校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拓展,教师人才建设至关重要。而现阶段部分高校课程思政教师人才建设进程中,在资源整合、队伍结构优化、工作格局方面尚有欠缺。

(一)队伍结构有待优化

现阶段高校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建設中尚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突出表现在教师人才资源有待整合、“思政思维”有待强化、育人意识有待加强三个方面的挑战。

首先,高校教师资源有待整合,教师队伍结构有待优化。当前,在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结构中仍存在部分教师属于非马克思主义专业背景、教师素质参差不齐的现象。这类教师较具有马克思主义专业背景的教师而言,其专业素养略显欠缺。与此同时,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有待优化。现阶段,高校教师队伍存在青年教师和老年教师数量偏多、中年骨干教师数量不足的现象。与之所带来的是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不足、老年教师科研精力不够的情况,这对深挖其他专业同思政专业内在共性的攻坚战中提出了不小的挑战。其次,课程思政教师的“思政思维”有待强化。目前高校更注重课程思政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素养,较之而言,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的培养甚少。这导致一些课程思政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了解较为滞后,导致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师难以将“思政思维”融入自身专业之中。最后,教师的育人意识、育人责任感、育人能力有待加强。现阶段在教师队伍中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的现象,这与部分高校教师的育人能力不足、育人意识、育人责任感较弱密不可分。由此导致部分高校教师轻忽课堂,使思政元素进课堂步伐缓慢,影响了高校课程思政教师人才建设的进程。

(二)健全的工作格局尚未形成

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指出,“各高校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务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联动、院系落实推进、自身特色鲜明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格局。”[3]健全的工作格局是高校课程思政教师人才建设高效推进的保障。现阶段,《纲要》中所强调的工作格局尚未形成,分别表现在课程思政建设尚未形成良好的沟通工作格局、教学互通格局两方面,这对高校课程思政教师人才建设提出了挑战。

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但这仅囿于对马克思主义学院及高校思政课的建设中,并未形成全员协同配合、全员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氛围。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尚未形成良好的沟通工作格局,马院领导与其他院系领导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尚未形成课程思政专题研究的合力,高校思政课教师未与其他专业教师形成教学互通的工作体系,由此导致其他专业教师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了解仅停留在表层,从而滞缓了人才建设步伐。

二、高校课程思政教师人才建设路径探索

近年来,中共中央办公厅与国务院办公厅、教育部相继印发了《意见》《纲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课程思政建设提出了若干指导建议。针对高校课程思政教师人才建设所面临的挑战,整合教师资源、优化教师结构、健全各类工作格局成为高校课程思政教师人才建设的必由之路。

(一)教师队伍建设之路向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4]针对现阶段高校中出现的教师资源有待整合、教师队伍结构有待优化、“思政思维”有待强化、育人能力有待加强的现象,整合人才资源,充分发挥马院非马专业人才作用,加强教师原则性建设,强化教师育人意识,提升育人能力成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1.整合人才资源,充分发挥马院非马专业人才作用

资源的整合,是减少资源浪费、充分发挥资源效能的保障。现阶段,在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结构中,存在部分教师属于非马克思主义专业背景的现象。这种现象虽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对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产生影响,但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进程中却可以发挥重要作用。由于这类教师自身具有专业背景的双重性,不仅对马克思主义专业有所研究,还对其他专业有所了解,因而可以成为思政课同其他专业课程同频共振的关键节点。由此,对于这类教师,马克思主义学院领导更应予以重视,积极发挥其专业背景之所长,根据其之前研究的专业特点,深挖与其现任课程之间的联系。与此同时,有针对性地加强这类教师与其他专业教师的联系。譬如,有中国哲学专业背景的思政课专任教师要同中国哲学专业教师增加交流,共同挖掘思政课同中国哲学专业课的共性。这一方面推动了这类教师对现任课程的研究,在提升其马克思主义专业素养的同时,将其他专业元素与现任课程进行融合,丰富了思政课的内容;另一方面,通过增加与其他专业教师的交流,既促进了思政元素融入其他专业课程,又使其他专业元素融入思政课,提升了思政课的学理性,在充分利用人才资源的同时,在真正意义上推动了课程思政的发展。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秋天在哪里
美育教师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