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思政的路径探索
2021-09-12周石磊罗晓葛磊李伟
周石磊 罗晓 葛磊 李伟
[摘 要] 从地方高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当前课程思政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地方高校在“新工科”背景下进行课程思政的途径。提出了通过学校—学院—专业多层次制度保障、专业课程思政方法体系构建、完善课程思政育人成效评估与激励等措施,实现学校的三全育人,助力地方经济建设。
[关 键 词] 新工科;课程思政;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地方高校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28-0092-02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以下简称给排水专业)作为传统工科专业,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保障作用。在新工科建设中,课程思政成为高校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有益探索[1]。给排水专业要紧跟时代需要,深挖给排水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做好思政的隐性教育,形成各个专业课间的协同效应,为社会为国家培养出立场坚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
2016年12月,习近平提出“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之后,课程思政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校教育理念被提出[2]。课程思政是发掘专业课中隐藏的思政元素,在不同的专业课阶段讲授中进行思政教育,完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运用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理念和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影响,进而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3-4]。
二、高校给排水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全局视野的认识不足
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必然要求。目前,给排水专业对课程思政的关注较多的涉及教学方法,思政元素的简单导入,对政治站位有待进一步提高[5]。“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需进一步提高思想深度,“课程思政”是构建“人才培养体系”的有效切入。给排水不同类型的专业课参与度要进一步扩大,体现“三全育人”的初衷。
(二)专业课程融合机制欠缺
目前,给排水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大多为单打独斗式,没有基于专业课进行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给排水专业的课程是由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以及专业实践课组成。现阶段课程思政的建设缺乏统一的编制标准,会造成专业课程体系内部的混乱。一方面,由于每门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全局地位认识不清,造成各思政元素挖掘不系统;另一方面,未进行系统的课程思政体系构建,造成各门课程思政元素重复。与此同时,基础课、核心课以及实践课与思政元素的结合方式和途径存在欠缺,不同课程的课程思政侧重点不明确,不能形成课程思政教育的协同作用。
(三)教学手段单一,育人成效评估不足
目前,给排水专业大多教师只是在专业课讲授过程中碎片化地插入生态文明、工程伦理、可持续发展、工匠精神等思政要素。往往采用单向的灌输说教、生硬的讲授,无法做到“润物细无声”地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的讲授之中,无法做到显性与隐形的协同育人。与此同时,大多数高校教师将过多的精力投入思政元素的挖掘和专业知识讲授的环节,对专业课的课程思政教育效果却关注较少。往往通过简单的学生评价和调查问卷的形式开展课程思政。教师把“课程思政”作为知识来传授,但是传授后的跟踪和观察却不及时。
三、给排水专业课程思政的实施途径
(一)完善顶层设计,建立学校—学院—专业三级保障机制
高校层面要加强顶层的课程思政制度建设,制定不同学科的课程思政实施规范、督导机制、评价机制和奖励机制。学院层面要结合本学院的专业定位,细化各专业思政实施制度,筛选优势主干课程建立课程思政的示范课,做好引领示范。专业层面要深挖不同课程间的思政元素,准确定位不同专业课的思政教育角色,做到互相融合、互相促进。与此同时,在学校—学院—专业三个层设分别设立以各层次书记为负责人的课程思政领导小组,确保课程思政相关内容的政治正确。定期对教师进行思想政治的培训,精准解读国家相关政策,为教师进一步融入专业教学提供源源不断的思政要素。为了更好地激活广大高校教师的课程思政热情,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学校应该广泛设立课程思政相关教学改革课题和不同层次的课程思政培训。学校—学院—专业三级保障下实现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解和把握,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二)聚焦教師培养,提高思想政治水平
学校进行“课程思政”的主体是教师,完成立德树人和三全育人的主要执行者也是高校教师。教师自身的精神面貌、政治信仰坚定程度对学生有极大影响。因此,高校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政治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教师首先明确了“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首要问题,才能进行“培养怎么样的人”和“怎么培养人”的工作。如何从广度和深度上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进行专业知识授课的有机结合,与教师的思想水平、专业业务能力密切相关。因此,可通过“高校课程思政研修班”“师德师风讲座”“读经典”“学习强国”等途径学习,促使教师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政治素质水平。
(三)健全思政体系,构建多维度专业思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