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构建历史高效课堂的教学策略
2021-09-12何继春
何继春
摘 要:在学校的教育体系中,历史教育对学生的品德培养、责任意识教育同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历史课堂的教育受一周内授课时数的限制,教师就必须千方百计地构建历史高效课堂。
关键词:历史教育;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学校教育必须落实以德树人的教育目的,鉴于目前学校的教育课程体制,历史课堂教学不能和其他基础课程相比较,教学时间少内容却相当复杂,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实现历史教育核心素养的落实,就必须构建高效历史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一、联想式教学方法
历史知识是真实的、具体的,也是过去的真实存在,内容纷繁复杂,具有跨越性和不可篡改性。孤立地看待某一历史知识,将会是机械的、毫无兴趣的。但是若能发挥想象,利用发散思维,联系古今中外的历史知识,我们看到的是一幅幅活生生的画卷。如在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的“日本的明治维新”课堂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回忆人教版九年上册教材中的“日本的大化改新”,让学生在学习日本近代通过改革的方式使自己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也因此摆脱了沦为美国殖民地的命运的同时,学生理解日本在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候也是通过改革的方式实现的。同时也能区别出日本两次学习的对象有所不同:大化改新时向强盛繁荣的中国隋唐学习,而明治维新时日本不再向落后的中国学习。
二、编口诀加强识记
“前世之事,后事之师。”人类经历了几千年的文明史,这为后来社会文明发展的进步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历史教材中的内容是经过筛选出来的最具代表性的部分,是“浓缩版”的人类历史。虽然如此,对学生而言,认为历史中的人物、事件、时间、背景及影响(结果)太多了,记忆的任务太烦琐了,这也是事实,所以作为一名历史教师,除了给学生整合教材,提炼精炼的知识线索之外,借鉴心理学中“蔡戈尼效应”的兴趣记忆规律,还可以就历史中的那些难以记忆,但又不得不记忆的东西,运用有趣、朗朗上口且充满情趣的口诀联系谐音记忆,这样做的结果一方面使学生记住了必须记住的历史知识,另一面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如老师在教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秦王朝的统一”时,学生对教材中提到的秦国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先后灭掉了韩国、赵国、魏国、楚国、燕国、齐国。鉴于各类历史考试中考查这一部分内容时,对于被灭亡的各国,面临即将被秦灭亡的形势,犹如秋冬季节到来一般,立刻就会有“寒(韩国)潮(赵国)未(魏国)起(楚国)烟(燕国)齐(齐国)”的悲凉感觉。这句里面提到的这六个国家恰好就是秦灭六国的先后顺序,只需几秒钟的诵读,便能应对一切涉及此类问题的试题形式。
三、补充恰当动态影视频资料
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人们获取知识的载体越来越丰富,过去单纯的书本知识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对知识的渴望,同时日益丰富的媒体技术手段也为动态知识的传播及教学提供了可能。历史知识本来就是活生生的事例,是具有动态变化的规律,但是,前人通过文字的记载就显得僵化和枯燥。所以我们要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手段,通过课前认真备课,剪辑一些恰当的音频、视频资料,在课堂导入、问题的提出、情感的培养方面必将产生积极的教学效果。一方面极大地提高学生历史课堂上思考的积极性及探寻历史线索的趣味性,为构建历史高效课堂提供有利条件。另一方面给学生以真实的历史事件,身临其境感受过去的存在,以历史的真实感培养学生担负历史时代使命的意识。
四、借鉴具有本土气息的史料
学生接触到历史课本中的历史知识是站在全国范围角度筛选出来的重点知识,基本上按照编年体例编写的。我们在历史课的教授过程中,大多数老师就教材教教材,只是机械地要求学生记住课本中的知识,这样的教学无可厚非,但这样的教学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的感觉,尤其相当一部分知识就可能使教师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因此失去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历史中以德树人教育目标无法很好地实现。究其原因就是教师教授的历史知识没能与学生所处的区域同一时期知识联系起来,所以古代的、世界的与自己本土的似乎没关系,学生就会失去兴趣,老师的这种教学犹如神话一般。
五、整合教材中的历史人物事迹
一般来说,历史书籍的编写采用编年体或纪传体两种体例,如果追求一件历史事件的完整性,往往采用纪传体形式,如司马迁的《识记》;若要体现历史的时间线索性,就得采用编年体体例,如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似乎这两种体例不具兼容性,即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所以历史教材在编写章节内容的时候,基本上大体以时间编年为顺序,在具体到一节课内容的时候,又采用纪事本末体的方法,以至于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时间与事件比较混亂。头绪乱的历史课堂,教学效果绝不会是高效的,这就给历史老师提出了整合教材内容的客观要求。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只要历史老师在每一节课之前做大量的探索、学习及科学的准备,一定能构建出高效的历史课堂,更好地实现历史学科以德树人的目标要求。
参考文献:
[1]朱汉国.浅议21世纪以来历史课程目标的变化[J].历史教学月刊,2015(10).
[2]高艳.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初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