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层次化规律对“国际贸易学”课程教学的意义探讨
2021-09-12吴建功
[摘 要] 人们的认知活动由低到高涉及感性化具体认知、初步理性化认知、系统理性化认知和理论创新认知等四个层面。教育工作者在课程教学中遵循这一认知层次化规律。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学习、掌握与运用,也由具体到抽象、由感知到思维、由初级认知到高级认知的规律来进行。根据认知层次化规律,课程教师要科学设计教学方法,利用课程教学提升学生每个层次认知水平和能力,并保障学生开展自主性的层次化认知训练。
[关键词] 国际贸易学;思维;认知层次化;课程教学
[基金项目] 2020年度湖南省教育厅湖南省普通高校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国际贸易学”(线下一流本科课程)(湘教通〔2020〕9号,366)
[作者简介] 吴建功(1964—),男,湖南永州人,博士,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商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国际贸易、跨国经营与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28-0019-04 [收稿日期] 2020-11-10
人的认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层次化推进过程,人的认知一般从初级、具体的感知认识开始,逐步进入抽象思维高级认知阶段。教育工作者在课程教学中遵循这一认知层次化规律。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学习、掌握与运用,由具体到抽象、由感知到思维、由初级认知到高级认知的规律来进行。
一、认知与认知环节
认知(cognition)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活动,它包含了智力功能和过程的许多方面,如注意力、知识的形成,记忆及个体思维所进行信息处理(information processing)的心理功能。认知过程利用现有的知识并产生新的知识。认知过程在不同的背景下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这些与其他不同的认知分析方法是在认知科学这个逐渐自主的学科发展领域中综合而成的。人们通过认知获取知识同时也使用知识。人的认知即是人对大脑接收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人的大脑对外部信息进行反馈,以主观的形态反映客观事实。认知始于感知即感觉与知觉。对事物具体某方面的属性进行认识即为感觉,对事物外在整體表象特性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即为知觉。在此基础上,人们得以进行抽象思维(或称理性思维)。人们根据以往的经验和获取的知识间接抽象地认识事物,在大脑中形成一定的概念。进而借助于概念、判断和逻辑推理来揭示事物的本质特点与规律。
人们的思维一般借助语言进行,并用语言交流自身和他人认识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人们还可以基于对某事物的具体形象的认识展开想象。人类思维大多为语言思维、语言表达、抽象记忆。人们可以借助于语言、概念、逻辑进行新的拓展、延伸或关联性抽象认知——抽象语言。思维在一定的信息刺激下,可以转化为新的感觉、知觉、想象(如回忆)。思维也有层次,基本面的思维是概念判断推理,提升面(中等层面)的思维涉及对某一思维成果或理论的总体理解把握或运用,高级层面的思维是创新性思维,涉及理论方法技术创新。
二、认知层次化
人们的认知过程是由浅入深、由表象到本质、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涉及如下几类心理活动。
(一)第一层次认知
是指认知渊源(起始)表象化(具体)认知层次,属于初始认知和具体认知层面。此层次认知涉及感觉、知觉、简单想象、印象(想象记忆)——表象、形象语言。感觉、知觉是借助视觉、听觉,感受认识这是什么?表现形态有哪些?——此即我们所称的感性认识。感觉反映事物的表面的个别属性。感觉是外部刺激力,包括人的机体本身的某些物质过程,向意识的最初转化。知觉是人对于事物直观表象、外部特征和事物外在之间关联性(表现为整体联系)的一种认识。知觉反映具有外在整体性之特征。
此层次认知涉及感性认识和理性初步认识。人的感性认识不仅直接同个体的经验有关,而且以整个人类的历史经验和文化为中介,在个体的感受经验中凝结着整个人类感知和表象的总和。人的初始认知以感性认知为主,同时有一定的理性认知发挥作用。感性认知往往蕴含着理性因子。理性因素赋予感性内容以结构形式。纯粹的感性认识在人的认知中几乎不可能存在。在微观、宏观领域,在抽象问题领域,人的感官无法或难以直接感知客体,因此,认识主体必须借助理性才能同客体及其规律性建立联系。人的认识的主动性、人的认识能力的提升均需要理性的驱动。理性促成人的认知从感性走向抽象。这是“感性认知+具体的理性认知”的阶段(层次)。在此阶段人们通过感知可以形成初步记忆(形象记忆)和初级想象(具体的想象)。对事物现象、外部联系而非事物本质和内在联系的认识是此层次认知的特点。
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往往须由该层次的认知,通过对形象、具体的教学材料图片、实物、视频阅览观看,学生可获得对认知客体的初步印象。例如在“国际贸易学”课程教学中,学生观看港口图片资料,看到装运港装运货物场景和准备出海远行的货轮,由此联想到国际贸易、国际货物运输。课程教学中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相关主题的文字材料或开展实地考察等,对知识客体进行形象的理解、记忆或想象。
(二)第二层次认知
是认知转化、升华阶段,属于认知的抽象化层面。此层面认知主要涉及综合(复杂)想象,表象记忆,形象思维,进而涉及概念、判断推理、计算等思维活动。在此层面(阶段),人的认知从感知发展到表象,由直接具体认识转化成间接抽象认识,由对个别属性的认识提升到整体的认识。此层次认知涉及表象,即感知过的事物外在形象在人脑中的存留与重现,其包括记忆想象,表象记忆、表象想象。表象所展现的一般是具有典型性、代表性且对认知主体之知行具有重要意义的内容或方面。正是这些内容或方面在人的大脑皮层中构成稳固的联系。表象兼有具体形象性和抽象概括性特征。此层次认知也涉及想象。“国际贸易学”课程教学中有许多需要想象的内容,如国际分工前后的国际经济格局变化(如果世界贸易秩序崩溃会是什么情景、结果)。此层次认知的基本方法是判断、推理、计算。推理是从已知判断推出新的判断的思维形式。它能反映出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此外还包括假说,由概念、判断和推理可以形成理论。此层次认知为抽象化的理性认识。推理、计算是由已知合乎规律地推出未知的思维形式,是通过对某些判断的分析和综合再引出新的判断的过程。在此层面,认知主体将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作为认知对象,借助于思维(主要是语言思维)对此认知对象进行抽象化、概括性的分析。经过此阶段,人们凭借抽象思维得以对事物的本质(非表象)、事物间的内部联系(非外部联系)进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