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大学生志愿服务为载体的立德树人路径研究

2021-09-12李巧巧

教育教学论坛 2021年29期
关键词:志愿服务立德树人大学生

[摘 要]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强有力的抓手,也是高校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重要环节。当前高校立德树人工作主要存在大学生对立德树人理念认知不足、高校立德树人教育内容和形式单一、缺乏协同联动机制等问题。打造特色品牌活动;发挥课程思政作用,实现志愿服务水平专业化;完善志愿服务管理体系,优化激励考评机制;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形成育人合力;创新志愿服务内容形式,提升志愿服务影响力,扩展立德树人目标实现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 大学生;志愿服务;立德树人

[基金项目] 2020年度淮北师范大学共青团创新项目“以大学生志愿服务为载体的立德树人规划与路径研究”(GQTYB202008)

[作者简介] 李巧巧(1994—),女,安徽六安人,硕士,淮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助教,主要从事教育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29-0181-04    [收稿日期] 2021-03-25

立德树人是高等学校的立身之本,在高等学校发展建设中占据重要位置,强调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凸显德育的重要功能,以期促進大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1]。自党的十八大将“立德树人”确立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以来,国内的专家学者围绕立德树人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立德树人的内涵、时代意义和实现路径等方面。李梅[1]指出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科学地回答了“立什么样的德,树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她认为“立德”与“树人”二者是辩证统一的。王学俭[2]、杨昌华[2]强调,立德树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立身之本,是稳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也是顺应世界人才培养模式和提升综合国力的内在需要,必须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就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问题上,方晓珍[3]提出必须建立多部门联动的长效机制,探索创新实践路径,特别是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李洪熊[4]指出只有将课程教育、实践教育和文化教育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标。

一、当前高校立德树人的现状

(一)大学生对于立德树人的理念认知不足

“立德”强调的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树人”则强调的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全面性,只有将二者结合在一起,才能形成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而树人是教育的根本所在,欲树人必先立德,树人要以立德为基础,而立德又反过来促进树人。“立德树人”所要培养的应该是德才兼备、和谐发展的人,这并不等于说要面面俱到,而是有层次、有侧重、有区别。在高等学校,立德树人工作的开展必须明确“立德”与“树人”的关系,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加强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将教师的主导教育与学生的自我教育相结合,才能实现立德树人的价值目标。而笔者在与学生交流访谈的过程中发现,大学生对于“立德树人”的认知与理解不够透彻,不少学生提到“立德树人就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立德树人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劳都全面发展的人才”。可见大学生能够关注到“立德”,明白道德的重要性,而对于“立德”与“树人”的关系却不是很清楚,甚至认为“立德树人是学校要做的事,学校让学生怎么做学生照做就是”[2]。在许多大学生看来“树人”对于自己来说无关痛痒,完全是学校的事情,自己服从学校管理即可。因此大学生对于立德树人的理念认知不足,不能认识“立德”与“树人”的辩证关系,也不关注立德树人对于自身成长的意义,所以对于学校的立德树人工作不愿深入参与,主动性不强,积极性不高。

(二)高校立德树人教育内容和形式单一

就笔者目力所及,高校立德树人工作多以专项活动或主题活动的方式开展,内容、形式单一,没有延续性。以M高校为例,在其学校官网上以“立德树人”为核心词,共检索到50篇相关文章,其中有8篇文章为转载立德树人相关的政策文件或理论述评,其余均为专项活动或主题活动,例如M高校官网于2013年刊登了6篇《立德树人共筑师大梦系列报道》,该系列报道以立德树人为专题,讲述了该校优秀师生代表的先进事迹[3]。此后的几年间则未再出现过立德树人专项活动的报道,而多以主题活动的形式零星出现。如K学院党总支赴某地开展“不忘初心,教育报国;勇担使命,立德树人”主题党日活动;S学院开展“诚实守信,立德树人”主题团日活动等。探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自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以来,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掀起了一波“立德树人”工作热潮,M高校作为一所省属重点大学也不例外,将立德树人列入了2013年全年的重点工作,于是以立德树人为主题开展专项活动并作出了一系列报道。此后“立德树人”工作热潮逐渐减退,专项活动便没再继续开展,而转为开展“立德树人”主题活动,但是细看此类主题活动的内容,多以挂名为主,也就是说活动的名称含有“立德树人”四个字,而活动内容是否围绕“立德树人”这个主题并不明显,活动是否能够起到立德树人的效果更不得而知了。

(三)缺乏协同联动机制

当前高校立德树人仍以学校教育为主,以专项活动或主题活动为主要方式开展,高校与学生家长、社会之间的协调联动严重不足,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严重“缺位”“错位”。高校很少与学生家长联系,一般只要当学生出现比较严重的问题时才会由辅导员与家长进行联系,例如学生经常逃课即将被处分、学生在学校与其他同学发生激烈的矛盾冲突大打出手触犯校纪校规、学生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有自残的倾向等,诸如此类情况学校才会与家长联系沟通,其他时候学校几乎与家长没有沟通,家长对于大学生的在校情况往往通过学生口头告知他们的情况来了解,而且大学生的家长普遍认为“大学就是个小社会,大学生已经成年,学校里的事情由孩子自己处理就好,大学里又没有什么学习压力,家长不能像中小学那时一样天天联系班主任(辅导员)了解,整天围着孩子转。”至于高校与社会之间的协调联动也是少之又少,尽管不论是政策文件还是时代需求都在提构建全方位育人的外部协同机制,例如开展校企合作,但是高校与社会企业的合作方式、内容单一,效果差强人意,尤其是文科类高校与社会企业的合作更是不容乐观,主要就是学生进入企业实习观摩,而企业甚少会走进高校指导或参与高校里的活动。

猜你喜欢

志愿服务立德树人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基于协同发展理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化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志愿服务与“互联网+”结合模式探究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