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好时代脉搏?开启劳动教育新篇章
2021-09-12朱宁
朱宁
摘要:随着《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出台,学校开启了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新篇章。文章从为什么开展劳动教育分析了新时期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精神内涵,理解把握劳动教育的性质和基本理念,并提出丰富、拓展劳动教育的四大实施途径,描述了中小学劳动教育从课堂走向实践、从传统走向创新、从单一走向融合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核心素养;中小学;劳动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29-0022-02
2020年,《意见》、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纲要》)等文件相继出台,把中小学劳动教育提上议事日程,开启了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新篇章。
一、为什么开展新劳动教育
“新劳动教育”这个概念,并非标新立异、别出心裁,而是强调其与现在的劳动教育和传统劳动教育的不同。
第一,中小学生劳动素养缺失。劳动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劳动观念越来越淡薄。现在很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他们被宠成了“小皇帝”“小公主”,很少参加生产劳动,甚至连最基本的生活用具都不会用,劳动意识严重缺失。当下儿童实践经验太少,缺乏实践的素养,缺乏劳动教育。
第二,与自然的接触减少。美国作家理查德·勒夫在2005年提出“大自然缺失症”,主要是指青少年到户外空旷的乡间活动越来越少的这样一个趋势。人们与自然的接触减少,有可能导致一系列行为和心理的问题。现在的学生每天“两点一线”往返于家庭、学校,车来车送,远离大自然,缺少与大自然的交流,偶尔与父母出去游玩、旅游,也只是拍拍照,与自然的接触较少。儿童的灵性需要自然滋养,“孩子就像需要睡眠和食物一样需要和自然接触”,因此需要实施劳动教育,拉近学生与自然的距离。
第三,劳动教育现实畸变。现在的网红、主播、明星受到年轻人的追捧,有学生视其为心中的偶像,中小学生追星现象严重。不劳而获、少劳多得,成为一种追求,学生对明星的尊重程度比对科学家的尊重程度还高,这应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关注。还有人认为劳动者是卑微的,劳动是苦差事,这也是对劳动者的不尊重。国家出台关于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非常及时,也让大家看到了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做普通劳动者的要求。
第四,劳动不等于劳动教育。劳动与劳动教育,是有区别的。现在的劳动教育是有劳动无教育或有教育无劳动。劳动育人应该体现在劳动实践育人,劳动综合育人,要把育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教师是教书育人,学生是立德树人。现在存在一些窄化劳动教育的现象,如把劳动教育当成一日游来组织实施,组织学生摘草莓、摘桃子,体验一下就草草了事,写一个总结报告,就算开展劳动教育了。劳动不光是一种技艺的学习,还能教育人,劳动若变成摆拍作秀、休闲娱乐,甚至成为一种惩罚手段,这是不对的。当教育回归到实际的劳动实践,学生的成长也就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学生的创造力就会被激活,生命力也会被唤醒。
第五,新劳动教育是现实的需要。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人工智能越来越广泛地走进我们的生活,“劳动”的内涵也发生了变化。学校的劳动教育需要在传统劳动教育的基础上有新的拓展和提升,新时期需要探索同这些变化相适应的新劳动教育。
二、充分理解把握劳动教育精神内涵
《意见》共有五大部分,十八项条款,对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进行了整体设计,对如何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总体思路、劳动教育如何落到实处进行了全方位的诠释。《指导纲要》充分说明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是新时期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意义重大。《意见》面向全社会,全面部署劳动教育工作。《指导纲要》是《意见》的配套文件,是教育部下发的,主要面向教育系统内部,依据《意见》細化有关要求,重点解决劳动教育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等问题。劳动教育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专业性比较强,提高劳动教育质量和水平,必须加强专业指导。
(一)劳动教育性质
劳动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过程,是人类特有的基本社会实践活动。劳动教育是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使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的教育。当前实施劳动教育的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中小学必须开展的教育活动。它有三个性质。
第一,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必须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贯穿始终,强调劳动是一切财富、价值的源泉,劳动者是国家的主人,一切劳动和劳动者都应该得到鼓励和尊重。倡导通过诚实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实现人生梦想,反对一切不劳而获、崇尚暴富、贪图享乐的错误思想。
第二,具有突出的社会性。必须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生产实践的直接联系,发挥劳动在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纽带作用,引导学生认识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同时注重让学生学会分工合作,体会社会主义社会平等、和谐的新型劳动关系。
第三,具有显著的实践性。劳动教育必须面向真实的生活世界和职业世界,引导学生以动手实践为主要方式,在认识世界的基础上,获得有积极意义的价值体验。学会建设世界,塑造自己,达到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目的。
(二)劳动教育基本理念
第一,强化劳动观念,弘扬劳动精神。将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融入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注重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基本劳动知识技能的过程中,领悟劳动的意义价值,形成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