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积极心理学对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优化作用

2021-09-12祁佳毅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1年32期
关键词:教育工作者心理学社团

祁佳毅

[摘           要]  立足积极心理学的意义,通过分析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现状,探讨积极心理学对于此项工作的优化作用。

[关    键   词]  积极心理学;高校心理健康工作;优化

[中图分类号]  G4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2-0230-02

一、引言

在高校心理教育过程中,工作的侧重点往往落在预防学生异常心理情况的发生,规避突发心理事件,多呈现出病理性治疗模式的倾向,较少对学生未来心理状态进行积极引导,未能对学生个体潜能的激发和优秀品质的培养方面给予应有的重视,因此,高校心理健康工作在帮助大学生培养坚实积极的心理素質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2018年《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坚持发展性与预防性相结合的原则,充分挖掘学生心理潜能,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学的流派主张很大程度上正是吻合了此纲要的主旨精神,现阶段,积极心理学对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指导性意义也将越来越明晰。高校心理健康工作者应主动学习、领会各项教育政策,积极将最新的心理学理论运用到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培养学生内在积极心理品质,最终实现学生的自我成长和完善。本文立足积极心理学视角,探讨高校大学生心理咨询与教育过程中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力量和积极品质,发掘学生个体的自助潜力,激发学生群体的向心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和人格健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积极心理学概述和意义

本文所探讨的积极心理学理论,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该项心理学主要研究方向是通过研究人的内在品质,挖掘个体的内在潜能,着力把美好的品格与积极的心理状态进行融合,从而促进人群更加健康全面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积极心理学之父”塞利格曼在其著作《幸福感》中指出,积极心理学这一学科有三项基石:积极情绪、积极特质和积极组织系统。将这一理论分化到高校心理健康工作中,可分别对接到提升学生的积极情绪、培养学生的积极特质和建立风气积极的学生心理团体组织。哈佛大学泰勒·本·沙哈尔博士在2002年首次开设积极心理学这一课程,当时是以讨论组的形式开展的,参加的学生仅8名;第二年学生人数达300人,第三年学生人数达850人,是当时哈佛大学选课人数最多的课程,这一课程后续在全世界各大学风靡,此现象足以表明大学生这一群体,在青春校园阶段,都在孜孜不倦地追求幸福的体验感,因此探讨将积极心理学融入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路径优化过程,进而发掘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群体健康人格、良好心理状态的影响力正是本文着力的方向。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部分现状

(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理论知识储备更新要加强

目前,高校心理健康工作者的专业背景一般都较为扎实,具有相关学历和专业资质,如心理学、教育学方向的研究生,国家各级心理咨询师等,但其教育背景和知识结构的重心更多源于传统的心理学体系,如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以斯金纳为代表的行为主义等经典心理学流派,在实际工作中也更多沿用此类传统心理的相关技能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教育的服务。《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保证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每年接受不低于40学时的专业培训,或参加至少2次省级以上主管部门及二级以上心理学专业学术团体召开的学术会议”。现阶段高校心理教育工作者的知识储备需紧跟时代发展,需要有的放矢地更新、升级,用最新的、符合高等教育理念的心理学专业理论来武装头脑,才能更好地完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服务对象范围有待扩大

就高校心理健康工作教育工作者而言,长期的工作重心多停留在对小部分心理异常学生的关注和危机事件的处理上,关注的目标群体更偏向于有普通心理问题的学生,并与专科医院联动,协助医院做好极少部分精神障碍学生的关心和指导,如帮助学生挖掘过往经验的意识与潜意识,运用操作强化原理通过指导性行为对部分异常心理进行适度的调整等,工作目标往往落在纠正、规避学生异常心理可能产生的负性事件,对于学生未来的健康心态的建立,暂无太多的指导意义。以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一分院近五年新生普测追踪数据为例(以大学生人格问卷UPI为普测量表),在过去几年,筛查结果呈曲线式上升的趋势,据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第一类筛选标准占施测人数的比率占所有施测人数的百分比为11.9%,2015年为8.69%,2016年为13.70%,2017年为19.92%,2018年为12.7%,2019年为23.7%。上述人数比例的学生群体是过去五年心理健康工作的重心,在遵从传统心理健康工作法则的基础上,本院心理教育工作者对该学生群体开展了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跟踪回访工作,心理疏导效果也较为显著。但同时也存在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那就是,其他80%~90%的暂无异常心理、表现的情绪较为正常的学生群体,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和人格完善并未接受到足够多的重视和系统性、科学性的指导。对照《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到的“培育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和“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还有一定的进步空间。

(三)有专业背景和技术含量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待营造

就高校心理健康学生社团而言,目前存在缺乏一定的心理学专业知识背景与技能指导,社团常规化活动与其他学生社团相比,并没有在心理学技能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专业性;没有充分发挥社团天然的人员优势,在心理团辅活动中还缺乏统一主旨的引导。社团往往呈现出与常规学生社团相类似的娱乐性特质,学术背景不强,也就导致高校心理健康学生社团并未最大化发挥出对于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水平的助力。

猜你喜欢

教育工作者心理学社团
“没有用”的心理学
德国早期儿童教育工作者严重短缺
缤纷社团,绽放精彩
身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几点思考
跟踪导练(二)5
浅论初中化学教学中的STS教育
社团少年
如何提高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认知
打喷嚏个性心理学
文学社团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