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徒制在高职轨道交通类专业中的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2021-09-12卢帆
卢帆
[摘 要] 现代学徒制是基于校企深度合作,对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了目前现代学徒制在高职院校推行的成功经验和面临的问题,结合轨道交通类院校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基于现代学徒制的教学改革方案,并在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中进行探索性实践。
[关 键 词] 现代学徒制;订单培养;校企合作;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獻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2-0184-02
社会发展不但需要高水平的理论研究型人才,同样需要技术过硬的技术应用型人才。随着我国工业化水平的提高,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缺乏问题日益显著,对高职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
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决定了高职工程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为企业培养面向基层、生产、管理、服务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具有技术性、应用性、实践性、职业性的特点。高职教育职业能力的培养,必须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课程教学为载体,以实践锻炼为手段,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然而,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过于重视理论学习、忽视应用能力培养,重视专业知识、忽视全面发展的现象。学生接受困难,就业没有竞争力。为了解决高职教育与企业需求脱节的现象,贯彻产教融合、工学相长的精神,我国从2014年起大力推行“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课程教学与产业需求对接,提升毕业生对口就业能力。
一、现代学徒制概述
现代学徒制是基于校企深度合作,对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它不同于传统的以学校为核心的办学模式,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推进,定向培养企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相较于传统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具有以下特点:人才培养双主体、学生学徒双身份、课程结构双体系。
(一)人才培养双主体
与传统的校企合作模式不同,传统校企合作的开展均以学校为本、企业参与,主导者仍然是学校。而现代学徒制具有学校和企业两个教育主体,联合招生招工的职业教育新模式,招生与招聘一同进行,让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更具针对性。
(二)学生学徒双身份
在现代学徒制中,学生具有双重身份,在高职院校是学生,在培养单位是学徒。学生毕业不但要达到学校的考核标准,还要取得企业的认可,达到正式员工的用人标准。
(三)课程结构双体系
现代学徒制要求学校和企业共同开发标准化课程体系,包括理论课程和企业课程。其中,由学校担任的理论课程要给学生建立相关的专业知识体系,企业课程通过引导学徒完成工作任务,构建岗位相关的工作技能。
二、高职院校推行现代学徒制面临的普遍问题
虽然我国对现代学徒制的探索实践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还是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和进展。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国家层面尚未形成实施现代学徒制的顶层设计,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第二,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与企业的用人需求存在差异。
第三,企业冷、学校热,没有调动企业与学校联合施行现代学徒制的积极性。
尽管现代学徒制在我国的推行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但它对职业教育的积极意义还是值得肯定的。培养能够直接胜任企业一线岗位的高质量技术人才,是当今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和必然趋势。
三、现代学徒制在轨道交通类院校推行所面临的挑战
(一)岗位要求的特殊性
轨道交通类院校的毕业生主要面向铁路局、地铁就业,主要岗位为机车驾驶、机车检修、地铁驾驶、地铁检修等。其行业性质的特殊性决定了用人单位对技术工人的操作技能、安全意识以及标准化工作流程等方面,具有较高的要求。
现代学徒制要求学校招生与企业招工同时进行,强调“做中学”。企业不再是简单的参与,要与学校共同承担育人责任和风险。对于操作技能不熟练、安全意识不高的学徒来说,存在遭受工伤等职业风险的隐患。刚刚走进校门的学生没有接受过基本专业知识的教育,贸然用工完成的工作质量无法保证,尤其像轨道交通类专业相关岗位,一旦出错就会导致重大安全事故。
(二)工学交替常态化难以实现
现代学徒制要求学生在校学理论,在岗学技术,工学交替,同时进行。结合轨道交通类院校的实际情况,可操作性不强。
第一,用人企业与学校所在地相距甚远,常态化的跟岗实习难度较大。如太原铁路局、成都地铁等单位,单位所在地遍布全国,很难实现学生在企业和学校之间的工学交替。
第二,学徒的薪酬体系如何设置存在争议,“师傅”的选派也为企业增加了用人成本。没有真正找到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的核心利益点和学徒的个人利益平衡点,难以调动企业联合实施现代学徒制的积极性。
四、现代学徒制在轨道交通类专业中的教学改革
在相关政策还不够完善的现状下,现代学徒制的推行应该循序渐进,抓住企业的核心需求,调动企业的积极性,让企业主动参与到我们的人才培养中。为此,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依托现有资源,与太原铁路局、成都地铁等单位签订了订单培养协议,对现代学徒制进行了相关的探索性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