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与中医文化相融合,构建阳光心理育人新模式

2021-09-12朱贻霖成宇骅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1年31期
关键词:育人心理健康心理

朱贻霖 成宇骅

[摘           要]  研究表明,现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在高等学校内变得越来越突出,而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代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复杂心理问题,急需研究能适应现代育人方式的新型心理教育模式。从心理教育模式与现在中医特色文化共融共生的角度,创建全新的育人模式,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构建积极阳光的心理教育模式。

[关    键   词]  中医;治未病;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1-0120-02

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我国在高等教育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逐步超出世界水平,我国高校也不断地扩招,受教育人群不断扩大,基本达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1]。与此同时,受社会经济、新媒体社会、多元文化等因素交互作用,扩招后的高校学生心理问题日趋严重,在此背景下,如何让高校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已经成为摆在高校面前的重大问题。

中医理论蕴含丰厚的心理养生内涵。古人在《黄帝内经》中指出,养生应顺应四时气候、阴阳变化规律,主张“春天养生,夏天养长,秋天养收,冬天养藏”。现代医学也证明季节更替对情绪会产生影响。《黄帝内经》中还认为疾病防护胜于治疗是最重要的防病观念,而疾病的防护又包括“未病预防”和“已病防变”两个过程,如果新型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能够吸纳其理念,将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2]。“未病先防”对健康心理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前预防,防止发生心理问题;“既病防变”对已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干预介入,防止心理问题扩大化。教育部印发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等相关文件,对心理教育方面提出了具体的任务和要求,本文以此为依据将中医特色文化融入现代心理健康教育中,努力探索构建创新的心理教育新模式,重点培养现在学生自尊自爱、诚恳自信、顽强拼搏的健康心理,让学生获得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一、厘清心理育人工作思路

众所周知,要想工作能顺利地进行和开展,就要谋划科学的、创新的、可行的工作思路。教育部在《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高校在开展心理教育方面应该做到科学性与时效性并重;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结合;发展与预防相结合。现阶段,高校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还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重视程度不够,组织机构搭建不合理、不规范、不完备,人力物力投入不足,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二是研究水平不高,很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只是流于形式或是停留在实践探索阶段,没有上升为理论层面;三是关注人群较为局限,一些高校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只重点关注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对其他学生关注不够,心理辅导教师应该转变思想,树立普及性的全局教育新格局。

高校要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构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教程,打造品质过硬的心理育人课堂;融入学生需求,开展质量过硬的心理实践活动;融入创新的理念,建立多维式服务体系;融入学生安全,建立保障过硬的心理危机预防体系;融入学校管理,建立高品格的心理育人组织管理体系;融入专业培养,建设高水平的心理教育工作队伍。

二、构建和完善心理育人工作模式

(一)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1.科学设计,完善课程体系

高校应该贯彻执行有关部门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注重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心理健康相关课程,做好教学评估、完善教学内容、完成规定的教学目标,以新生为对象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修课公开讲授,以全校学生为对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选修课与辅修课,进而逐步完善心理教育课程系统。与此同时,在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逐步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内容,鼓励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老师编著和推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教材。

2.推进教改,提高教学效果

一是优化教学内容,以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目前状况为切入点,将心理健康知识融入大学生生活学习中,增加能让学生听得懂、容易掌握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二是改进教育教学模式,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参与到教学内容中,以亲身体验来理解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学生的心理防御能力、抗压能力,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品质。

三是创新考评方法,在制定心理课程考评标准时应不断融入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进而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层次感、多样性和选择性,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方向和機遇。

(二)结合中医文化,创新实践活动

1.根据季节变化,非富活动内涵

春与肝气相通,春天是心情抑郁疾病的高发期。在春季举办“怒放的生命”等相关的养心活动,引导学生认识、珍爱生命,保持正向、愉悦的生命状态。夏与心气相通,夏天更容易产生因急躁冲动引起的心理疾病。可借助“青春的畅想”等养心活动让学生更好地处理和解决生活中的各类问题,提高压力应对能力。秋与肺气相通,秋天落叶纷飞,易引发忧愁悲伤的精神疾病。秋季通过“幸福在哪里”等养心活动的推进,帮助学生更好地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建立平衡稳定的情感。冬与肾气相通,冬季结合“守藏的信仰”等养心活动,进一步实现学生自我探索和个性的完善,建立健全人格。同时结合中医五音治疗原理,在不同的季节播放适宜学生欣赏的音乐,集中推进季节性音乐移情治疗。春天选用以角调和宫调为基础的音乐,调畅情志,疏肝理气;夏天选用以徵调和羽调为基础的音乐,养阳助心,摄养心神;秋天选用以商调、羽调和角调为基础的音乐,去忧养肺,增进睡眠;冬天选用以羽调、徵调为基础的音乐,保养肾气,利于入静。

猜你喜欢

育人心理健康心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心理小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