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刍议

2021-09-12左琦琦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1年31期
关键词:思政马克思主义劳动

左琦琦

[摘           要]  自十八大以来,我国一直重视思政教育中的劳动观的渗透和宣传,基于习近平总书记在教师座谈会上的精神,继续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在这样时代背景下,试图进一步淺析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必要性以及实施策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关    键   词]  高校;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1-0004-02

一、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内涵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内容丰富,不仅要发扬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优良传统,还要重视新时代下的劳动创新。其内涵包括四个方面:其一,劳动价值观。这一观点是对劳动价值的总体看法。在《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中,对其内涵、基本特点和要求都做了全面界定。其二,劳动精神观。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意识具有能动性,劳动精神作为一种意识活动也具有能动性。新时代下,我们要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通过良好的社会氛围引导劳动者积极投身于自己坚守的岗位中。其三,劳动关系观。针对劳动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根据新的时代变化,提出新的观点,他指出要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切实解决好劳动者最根本的问题,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其四,劳动教育观。这一观点是培养劳动者树立正确劳动观点和提高劳动技能的教育活动。在进入新时代以后,习近平总书记非常直重视劳动教育,有针对性地对不同主体提出不同教育要求。

二、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在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必要性

(一)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大学时期是大学生劳动习惯、劳动意识和劳动素养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大学阶段进行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思想的渗透与宣传是教育系统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要高度重视劳动观的教育与培养,在现阶段,大学不仅必须向学生传递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承担起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素质并实现全面发展的职责。在大学阶段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参加勤工助学活动、“三下乡”等服务性活动和创新创业活动,积累职业经验,树立合法劳动意识。在理解劳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深刻感受劳动的价值与意义。

(二)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重要条件

在高校积极进行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有利于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2020年11月24日,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全面系统地阐释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内涵。此次会议更加深刻地凸显了劳动在社会发展的深刻作用,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对劳动观的理解,所以在高校进行劳动观教育能够使大学生在学校学习系统的劳动观的理论,深刻理解劳动的内涵和价值后,真正运用到实习服务性活动中,真正树立劳动意识和提高劳动素养。高校作为学生步入社会的纽带,必须全面培养其各项能力,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这一阶段系统全面的学习和训练,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职业意识和服务意识,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劳动楷模和工匠的辛苦劳作,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和创业观。

(三)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举措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与思政课教育有着不可割裂的密切关系,它是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方面对于拓宽思政育人的实践路径具有重要作用。他们理论教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理论渲染,增强他们关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理论功底,但是纯理论教育往往会造成纸上谈兵的问题,所以在理论教育过程中必须开展劳动实践,在实践中认识问题,提高劳动素养。另一方面对于提升育人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在思政课教育过程,通过理论疏导和劳动实践,有助于大学生将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转化为现实行动,将来运用到工作中,以身作则,追求劳动楷模精神。在思政课中渗透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有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化。

三、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策略分析

(一)深化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育人任务

一方面积极探索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内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思想应渗透在各个文化课课程中,结合本土文化,创设劳动情境,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锻造劳动素养。另一方面丰富教学课程内容,组织实践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身心特点设置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树立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劳动意识。在新时代下,劳动教育应提倡高水平的劳动技术教育,根据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内容注入与时俱进的劳动观内容、高科技含量的劳动技术,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

(二)丰富大学生劳动观的理论知识

高等教育阶段,通过通识性劳动教育深刻理解不同文明及其发源与发展过程中主要的劳动形态之间的紧密联系,懂得文化差异和文明冲突并非绝对对立的,实则是背后劳动形态的差异,而不同劳动形态本质并无优劣之分,从而从劳动这个根源上懂得尊重不同文化和文明的价值、深刻理解基于农耕文明形成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并学会思考后工业文明和信息技术时代中华文化和文明的未来走向,掌握与专业相关的职业的共性知识、技能和伦理要求,做好职业发展规划。通过大学时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学生能够真正掌握劳动的内涵和发展理念,并能够运用理论真正运用到今后的实际工作中,掌握职业技能,成为合格的社会工作者。

猜你喜欢

思政马克思主义劳动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热爱劳动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